相关推荐资讯









在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位市委书记能够像林元和那样在陶瓷产业掀起如此强劲的惊涛骇浪。3年6个月,被誉为“环保书记”的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于本周一正式离职,他为自己在佛山留下了一份不长不短的从政答卷,是非功过,历史自有评说。对陶瓷行业的大佬们而言,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06年10月,林元和担任佛山市委书记,上任伊始,林元和就提出了“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他说:“宁愿掉几百亿GDP,也要把环境搞上去”。他以环保为切入点,提出了“赶走污染,做强陶都”的施政纲领,自此拉开了淘汰“双高”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序幕。在他铁腕式的强力推动下,截止2009年底,被关停的“双高”企业达50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产能落后的陶瓷企业。这当中,书记、政府与陶瓷大佬的博弈可谓惊心动魂,生死悲怆。
林元和在环境整治过程当中,曾一次次放出“狠话”:“南海这么宝贵的土地用来搞来料加工,真是丢人现眼”。他怕大家忘记,多次在公开场合连续三遍大讲特讲“结构调整,结构调整,还是结构调整”。就是在2009年因金融危机影响而佛山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的情况下,他也仍然坚持坚定不移地加速产业整治与结构调整,对各区陶瓷企业限期关停、整治和转移。经过大规模的环境整治,佛山的天空逐渐地变蓝了,陶瓷产区的粉尘大大地减少了,刺鼻的气味变淡了,佛山陶瓷行业在“吐古纳新”的“华丽转身”中开始向着“现代制造之都”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然而,佛山陶瓷产业在这场催枯拉朽式的产业整治风暴中,受到的伤害同样难以名状,一大批生意红红火火的企业被关停了,一大批产能落后的企业被迫迁移了、一大片曾经烟囱林立的厂房被闲置了,铁腕式的“一刀切”,令佛山陶瓷企业的老板充满了抱怨,甚至愤懑的情绪——好好的企业,政府凭什么说关就关?陶瓷是佛山一张国际化的名片,政府却一点都不懂得珍惜;陶瓷产业给佛山带来了多大的成就,不能说赶走就赶走;政府应该给企业一个环境整治的缓冲期,而不是“一刀切”。甚至有陶瓷大佬在公开场合对林元和的陶瓷新政叫板,认为他对佛山陶瓷的伤害太深。种种质疑,甚嚣尘上,从挥起陶瓷产业整治大棒的那一刻起,林元和,就成了佛山陶瓷产业大佬们眼中最有争议的一个市委书记。
发展经济与环境整治,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来都如一个硬币的两面,难以抉择。正如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以高昂的牺牲为代价,三年多来,林元和以铁腕的姿态,以数百家企业的关停、迁移和提升,换来了佛山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正如佛山科技学院龙建刚副教授所言:“陶瓷厂搬迁,林书记不做,下任书记也会做”。只是林书记的环境整治令是否来得太猛烈了些?“一刀切”的搬迁令是否下得太武断了些?至今陶瓷企业的大佬们仍然难以释怀。
3年6个月佛山履职,林元和刮起了佛山历史上最大的产业整治风暴,再加上他年年带头植树与治理汾江河,林元和在佛山收获了一个“环保书记”的称号。因环保而经济,因经济而环保,这是林元和作为一个技术型官员的清晰而又科学的施政路径。然而,就在佛山“两高”产业限期整治接近尾声、产业升级初显成效、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之际,这份试卷的答卷时间却到了,不知这是不是林书记的一个遗憾?
无论怎样,佛山陶瓷产业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产业整治风暴中脱胎换骨般的“华丽转身”却是有目共睹。虽然陶瓷产业GDP、税收、以及佛山在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影响力在三年产业整治的风暴中是升是降,各方各执己见,但佛山陶瓷产区的天空变蓝了、空气变清新了、粉尘、废气等污染减少了却是不争的事实。行走在南庄日渐干净的大道上,看着马路两旁开始闲置的大片土地,不知佛山人民对林书记这张还未做完的环保试卷做何感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佛山人民,尤其是佛山陶瓷业的大佬们,都会记住林元和,记住这场让他们刻骨铭心的产业整治风暴。(王力)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