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过去十年,建陶行业终端的流通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店面形态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从街边批发店到品牌旗舰店,从银货两讫式销售到成品交付式服务,瓷砖的零售场景正在不断进行重构。
数据显示,十年来中国瓷砖的产量近乎腰斩,从2016年巅峰时期的102.65亿㎡下降到如今的50亿㎡左右。这种供给侧的变化,直接反映在终端店态的转型上。
在消费分级与流量粉尘化的双重驱动下,瓷砖终端店态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曾经的单一专卖店模式,正在被更加灵活、更具体验感的店态所补充甚至替代。
粗犷式高速发展阶段
街边仓库与批发网点
行业早期,瓷砖销售主要以街边店和分布在建材市场的无品牌批发网点为主。这些门店规模大小不一,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产品陈列简单,以价格为导向,缺乏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
这种模式中,大型的批发商一般通过人脉资源和信息差拿到一手货源,同时具备较强的仓储实力,在当地开发二级销售网点,实现产品的流通。
二级的经销商们则大多依靠地理位置优势或人情关系获取客源,团队组成简单,以夫妻档、家族档形式为主,缺乏成熟运营体系和长期品牌规划。
这种模式随着市场发展弊端凸显,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更重要的是,这些门店通常位于建材集散地或街边,面积有限,展示方式简单,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吸引顾客。服务范围局限于周边区域,难以形成品牌忠诚度。
品牌化思维崛起阶段
连锁卖场与旗舰展厅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品牌意识觉醒,行业进入品牌化门店布局阶段。主流的瓷砖品牌纷纷建立统一的SI门店标准,要求合作的经销商入驻当地的大型卖场,建设单独的品牌旗舰店。
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富森美、欧亚达、月星家居等大型连锁家居卖场就是在这个时期快速崛起。200—500㎡的单品牌标准展厅是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部分一线城市的实力经销商为了抢占市场,不断地扩张开设分店;此外,为了细化服务体系,门店还加入了门店导购、设计师等岗位,公司化模式运作初显。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阶段也是瓷砖生意被视为“重资产”的关键所在——经销商除了支付商场高额的租金和管理费,还需要养一大帮团队,每隔两三年就得更新店面装修,同时还需要承担一定的库存压力。
到了后疫情时代,随着房地产下行、消费需求锐减,流量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下,经销商们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少的单量和越来越小的单值,已经无法支撑高昂的运营成本。于是,近几年终端卖场掀起了大规模的撤店/缩店潮。
行业洗牌进入深水区
消费分级与市场分化
有行业人士认为,随着消费分级,瓷砖市场将呈现“K型”分布,而建陶行业知名专家姚若晗则预测,接下来瓷砖市场将呈现“倒T型”分布,即顶尖的高端市场需求仍然存在,中间部分则直接沉底。
这种分化直接推动了终端店态朝着两个极端发展:一端是面向高净值人群的体验式大店,另一端是瞄准刚需市场的高效型门店。
说起大店模式,绕不开欧文莱这个品牌。今年5月份,该品牌在鄂尔多斯落地了一个1000㎡的高级体验店,目前类似的门店已在全国遍地开花。欧文莱坚信,高级体验店不仅是品牌与用户的情感触点,更是区域设计的价值引擎。
除了欧文莱,新中源自去年以来也在全国落成了多家“YUAN空间艺术馆”。据悉,深耕设计师渠道多年的新中源巧妙运用大咖联名产品,在终端展厅的设计中加入了在地文化的元素。
还有冠珠去年年底在济南金牛市场开业的近1200㎡旗舰店,打造沉浸式选购体验;马可波罗今年9月份重新升级杭州马可波罗瓷砖商洲家居总部中心2.0,总面积高达10000㎡......
不可否认,这些大店不仅仅是销售场所,更是品牌形象展示和用户体验的空间,它们通过设计感强的展厅提升品牌调性,吸引对家居品质有更高要求的中高收入群体。当然,大店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品牌和经销商,第一关挑战就是高额的运营成本,这要求经销商必须具备较强的供应链和资金实力。
目前,大部分瓷砖经销商更希望寻求一种“低成本、低风险、高回报”的合作模式,为了更加接近这种理想状态,“中心仓”的概念再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
今年以来,维罗、箭牌、鹰牌等品牌在全国加速布局中心仓。这一举措改善了行业长期以来工厂发货和长途运输所带来的物流慢、损耗大的现状,实现“消费者下单—经销商响应—中心仓发货”的高效服务模式,程序更少、成本更低、服务更快。
还有一种是工厂直卖仓的模式,强调性价比和快速供货,抢占刚需市场。大角鹿在2025年7月推出的“超耐磨瓷砖工厂直卖仓”模式,以“前店+后仓”的创新结构,这种店态通常会配置600㎡以上展厅和1000㎡以上仓储,实现现场选品、即时提货。
“中心仓”和“工厂直卖仓”这两种模式,直击传统瓷砖门店库存压力大、调货慢、产品少、价格贵等痛点,精准对接“多快好省”、“好而不贵”的消费需求,逐渐成为大众品牌的发展的主流方向。
多元化店态探索试水
集合店与融合店兴起
前面说了瓷砖店态从粗犷式批发店到品牌化旗舰店,再到高端&刚需两极分化的三大发展阶段,下面我们再来聊聊这些年为了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和消费场景,终端市场衍生出的多种创新店态模式。
第一种是社区店,这种店态还可以分为多部品家装店和单品类快闪店。其本质是“近场零售”,围绕便利性、信任感等关键要素构建竞争力。这种模式在三四线市场比较常见,但随着精装房的普及,瓷砖品类已经逐渐淡出社区。
第二种是智慧小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欧神诺智慧门店和鹰牌小店。其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打造低运营成本的智慧门店,优势是入门门槛较低,易上手。随着AI工具被广泛应用,以及新媒体渠道的兴起,这种模式或将打开更具前景的发展局面。
第三种是品牌集合店,这种模式一般由上游厂家发起,对旗下的多品牌进行组合互补。例如双庆国际推出的多品牌集合模式,主打的是国产+纯进口搭配;笙花则推出了品牌买手店模式,集合旗下多个品牌的特色原创产品;新锦成也提出了品牌融合店的概念,对不同品牌的优势进行组合,用全规格全系列的产品打造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第四种是品类集合店,也有经销商称之为瓷砖工作室。这种模式并没有固定代理的品牌,它需要经销商自发到上游厂家选品,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老龙严选。有行业人士表示,这种品类集合店对经销商的个人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除了到上游选品,还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设计、搭配的服务能力。
第五种是生态融合店,和前面几种店态不同的是,其经营的品类已经跨到了大家居领域。例如HBI CASA提出了材料美学×整体设计×无忧交付的“天墙地应用落地”的高端全案解决方案,经营范围囊括了瓷砖、岩板、涂料、木地板和照明;还有鹰牌生活提出的“健康家居一站式服务”理念,整合陶瓷、墙体、地板、定制等多产业线,实现“从基材到软装”的全流程把控。除了厂家主导,终端也有经销商自发整合资源,探索该模式,这里就不做赘述。
显然,不同的模式展现出不同的可塑性和发展前景,这些店态适应各自的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
未来店态的演变和迭代,将更加注重区域差异化布局、供应链效率提升和混合模式创新,不再是对单一模式的复制,而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群体、不同应用场景的精细化布局。
可以这么说,瓷砖市场竞争的焦点已经从单纯的产品价格,转向了空间体验、服务价值与流量获取的综合较量。未来瓷砖经销商之间的生死之战,将不再是单一模式的比拼,而是看谁具备更强综合运营能力。
无论是场景化体验大店、高效便捷的工厂直卖仓,还是集合店/工作室,其核心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重构瓷砖零售的价值链。经销商只有在产品组合、空间体验、服务流程和成本控制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才能稳稳立足于市场洪流之中。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