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品牌和网红砖,是经销商的解药还是毒药?

来源:中国陶瓷网 2025-09-18
阅读量:2031

“在商场里开几百方的店,最难的时候两个月都没单开。”

“客户进店兜一圈就走,转头和某书上的商家聊得火热。”

“一片砖甚至卖不到一杯奶茶钱,这年头少亏就当赚了。”

…………

这是多少瓷砖经销商当前状况的真实写照?

当建陶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不止上游厂家淘汰洗牌被按下加速键,终端经销商的日子也不是一般的难熬。

市场寒气的席卷下,网红品牌和网红产品却自成一方天地,在自媒体这片沃土上野蛮生长,如同冬天里的一抹春色,个别经销商更是将其视为“救命稻草”。

网红品牌和网红砖,究竟是经销商的解药还是毒药?今天中陶君想给大家分享个观点,一次性把这个问题掰扯清楚。

 

观点一:网红品牌只是一种状态,而非贬义词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几年活跃在大众视野里的网红品牌如过江之鲫。有时候一款包装吸睛的饮料、一家被知名大V种草的饭店、一台被短视频带火的小家电,就能让品牌一夜爆红,带来销量的飙升。

当然,这些被冠以“网红”前缀的品牌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短期吃到了流量的红利,长期无法吸引消费者持续复购。说白了,消费者会跟着热度和潮流去购买这些品牌的产品,但随着这股子热度退去,它们就会变成12点钟声敲响后的灰姑娘。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部分行业人士对网红品牌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它们“红得快,凉得快”。事实上,现实中也存在一些网红品牌,其热度不仅没有随时间降低,反而逐步成长为行业的新锐品牌、长红品牌。

例如美妆行业的国货之光——完美日记,电商起家的家居双雄——林氏木业、源氏木语,以及2016年通过天猫双十一活动崭露头角陶瓷圈黑马——依诺,还有2018年毅然决定更名的瓷砖增长王——大角鹿......

由此可见,网红品牌并非是一个贬义词,它只是品牌完成蜕茧化蝶前的一种状态。在某阵风口和热度之下,为行业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势力品牌。

 

观点二:传统品牌打不过网红品牌,根本问题在于与用户需求脱节

前一段时间,中国陶瓷网发布了《网红瓷砖品牌的浏览是“骗局”?90%的经销商不知道!》一文,其中提到经销商“放弃综合实力更强的传统品牌,选择网红品牌”背后的无奈,不少瓷砖经销商对此感触颇深,在评论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传统品牌产品迭代和创新跟不上网红品牌;也有人会说,传统品牌不思进取吃老本,不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知名大商、老龙严选创始人龙斌更是直言,传统品牌太不争气了

这些评论背后,其实是经销商对传统品牌怒其不争的失望。曾有位经销商告诉中陶君,他们当地的某款砖卖爆了,可快一年过去厂家的新品还没跟上来,这时候谈归属感和忠诚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及时增加品类和品牌才是明智之选。

站在经销商的角度,其经营的底层逻辑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价值,赢得合理的利润。在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内卷的背景下,品牌如果还是用过去老一套模式,工厂做什么经销商就卖什么,显然是行不通的。

当然,对于规模较大的陶企来说,船大难调头是肯定的,这类品牌不可能说今天主打超平釉,明天主打超防滑,后天又主打超抗污。但还是那句话,创新一定要跟得上用户需求,切忌闭门造车。

 

观点三:产品不是核心竞争力,能力才是

这个观点来自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的2025年度演讲《大迁徙》,他认为“产品从来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出产品的能力才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瓷砖品牌,同样适用于瓷砖经销商。

要说当下最流行的网红砖,不外乎是金丝绒、鱼骨木纹砖、凡尔赛木纹砖、美拉德花砖、海基布花砖、手工砖等等,我们暂且称之为爆品。大家不难发现,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不少网红品牌都是靠一个爆款快速崛起的。

而品牌要完成从网红到长红的进化,爆品只能是算一块敲门砖,关键还是在于品牌是否具备持续打造爆款的能力。举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欧文莱从最开始凭借高级灰系列打开市场局面后,品牌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一年推出一代符号新品,一步步发展成业界的“爆款制造机”。

同样的,短期的爆品也不会成为经销商的核心竞争优势。有些经销商跟风做集合店,今天有什么瓷砖火了,就拿点回来上样,缺少核心的审美和配搭能力,也没有应用场景设计做支撑,最终展厅变成又乱又杂的“炒货店”。

总而言之,就像是打鸡血,刺激很强,但续航一般一旦热度退去,消费者不再关注,平台不再推荐,一切又归零。因此不管是品牌方还是经销商,都需要完成从可见产品”向“隐形能力”迁徙。

 

观点四:流量不是王道,品质才是品牌的根基

有从业者认为,建陶行业病了。上游厂家患有产销焦虑症,窑炉一点,开弓没有回头箭,甚至不惜以价换量,只要成本再降一点,能把砖卖出去就行;终端经销商患有流量饥渴症,门店太冷清,代理网红品牌好歹能图个热闹,说不定还能借此实现线上获客。

可事实上,厂家为了销量一个卷价格降品质,短期看业绩数据确实过得去,长期看不仅品牌掉价了,用户口碑也耗光了;经销商为了图一时的流量,哪个品牌在网上活跃就加盟哪个,根本无法和消费者形成深层次的情感链接,做的永远是一锤子买卖。

网上某些商家会在宣传的时候做出各种承诺,例如超白坯、双零吸水率、广东制造假一罚十、无水波纹、无辊棒印、无R......不可否认,这些营销手段确实为品牌带来了一定的流量,但是一到交付阶段,消费者发现服务缺位、质量翻车、承诺无法兑现,那么当初有多“红”,现在就有多“黑”。

这就好比开一家餐厅,某道网红菜吸引顾客光顾一次很容易,但要让他们第二次、第三次还愿意来,靠的肯定不是招牌多吸引眼球,而是整体服务、菜品水平、用餐体验,还有消费者这家店形成的情感连接。

光有流量没有品质,品牌注定是无根之萍,难以长久。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西贝预制菜”事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品质的根基筑不牢,摩天大厦也会瞬间倾塌。

 

观点五:是药三分毒,经销商要避免病急乱投医

“做集合店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做得好的经销商,基本都引进了一些特色的配套产品”“现在还没做新媒体引流的,迟早会被淘汰”......这些都是中陶君近期从行业人士口中了解到的,关于终端市场现状的分析和判断。

有位经销商告诉中陶君,自己做了几十年瓷砖,没想到被刚刚入行的年轻人“上了一课”。原因是他们那有个开瓷砖工作室的90后老板,仅靠几块样品给客户做空间搭配,光是一个卫生间的单值就能过万。该经销商表示,这种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太让人羡慕了,既不用装修展厅,也不用备库存,就算哪天生意做不下去了,拎上笔记本电脑就能拍拍屁股走人。

当然羡慕归羡慕,这位经销商还不至于马上关掉门店遣散员工,也学着去开一家瓷砖工作室,因为他清楚,各自有各自适合的活法。回到关于“网红瓷砖和网红砖,是解药还是毒药”的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适合就是解药,不适合就是毒药。

不管是新的模式,新的店态,新的品牌,还是新的产品,都需要和经销商个人的能力、资源、团队相匹配。假设某位经销商手头原本就有一个非常稳健且综合实力较强的品牌,打算长久经营这份事业的,那么放弃手头的品牌选择网红品牌,后期便有可能面临整装、设计师等渠道打不开的局面。

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如果这种新的尝试刚好适合自己的病症,那么药性就会大于毒性;反之,如果明知其毒性大于药性,经销商还要以身试险,和饮鸩止渴又有什么区别。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责任编辑:刘思桃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