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2024年,简一家居位于河南开封的软体家具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同年,其8000㎡大家居展厅正式启用。
不少人看到该消息后表示疑惑:此“简一”和彼“简一”到底有什么关系?
公开资料显示,简一家居成立于2005年,旗下品牌为简一全屋定制,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定制家居企业,产品范围涵盖全屋定制、整体橱柜、木门墙板、软装配饰、沙发寝具等家居产品。
也就是说,简一家居和我们熟知的简一集团及旗下品牌简一大理石瓷砖之间没有任何实质性关联,只是“撞名”了。但由于简一大理石瓷砖成名时间较早,且品牌影响力更大,因此有行业人士指出“简一家居存在傍名牌的嫌疑”。
近日,简一家居的董事长王艳霞在短视频中回应“傍名牌”一事,直言自己很幸运,公司的“简一”商标比简一大理石瓷砖早注册了两个月,否认碰瓷行业知名品牌。
然而,一个名为“简一李志林”的账号却在该条视频下面评论:“我是2003年注册的”。
中陶君通过中国商标网查询发现,广东简一(集团)陶瓷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共申请注册了224件商标,除了主营的19类,1-44类的其他类别也基本涵盖了,而其中最早的商标申请日期为2002年12月24日。
针对这起事件,网友在评论区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简一大理石瓷砖成名更早,简一家居就是在蹭流量;也有的人认为两个商标是不同类别,既然能注册下来,便是受法律保护的;还有人认为应该纯属巧合,在各自领域发展,互不干扰。
有意思的是,中陶君还发现,除了简一家居,还有企业/个人注册了简一门窗、简一电梯、简一卫浴、简一装饰、简一生活、简一空间......“简一”相关商标数量已超一千件。
深究现象背后的原因,不用多说,懂的都懂。总之肯定不是因为这些企业老板都奉行“简单做人,一心做事”的经营理念。
作为传统制造业,家居建材行业长期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辨识度低的特性,为“傍大牌”现象提供了滋生土壤,主要的表现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四大类。
(图源网络)
第一种是名称模仿。在知名品牌名称加上前后缀,例如简一极简、东鹏风尚、冠军之星;或是修改知名品牌名称的笔画,用近似的字形,例如蒙娜丽沙、诺贝尓、冠朱。且不论法律层面这种仿冒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对于消费者来说,一不小心就会被误导踩坑,错买“山寨货”。
(图源网络)
第二种是攀亲式营销。在不同类别注册相同的中文名称,例如上文提到各式各样的“简一”;或是不同品类用相同的英文名、相同颜色的视觉形象,甚至请同一个代言人,这种情况也不少见,而且商家们还尤其喜欢攀附知名度较高的大众消费品牌,之前被判赔500万的小米瓷砖就是个典型案例。
第三种是恶意抢注。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将别人先使用但未注册的商标,在相同或近似的类别上进行抢先注册,业内较为典型的案例有“真假玛缇”。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新规显示,商标恶意抢注者若累计3次驳回将列入信用黑名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该问题的常见性和严重性。
第四种是滥用地理标志。表现为地方特色产品名称被未授权企业抢注或滥用,“佛山陶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侵权者利用地理标志的声誉效应,销售非原产地产品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这类案件处理周期往往长达2—3年,维权成本高昂。因此,“佛山陶瓷”集体商标存在的意义,其实是共同维护区域品牌价值。
以上几种现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阻碍了行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这些现象为何屡禁不止?中陶君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选,家居建材属于低关注度、低频消费的品类,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和分辨能力,容易被混淆性名称误导。
其次是知名品牌的口碑显然比普通品牌更好,产品溢价能力也更高,部分商家便试图通过低价仿品抢夺市场份额。
再次是维权成本和收益不对等,诉讼成本过高,维权周期过长,难以弥补损失,从而削弱了企业打击侵权行为的积极性。
最后是商标保护意识薄弱,一般的商标审查周期长达9个月,且品类繁多,涉及费用较高,大部分企业在品牌成立之初都没有意识要提前布局,给了恶意抢注者可乘之机。
连如此重视品牌建设工作的简一大理石瓷砖都防不胜防,更遑论其他。
近年来,家居建材行业品牌资产保护意识虽然有所提升,但维权之路仍然道阻且长。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知识产权管理团队,面临“没人、没钱、没经验”的困境,商标被侵权后,往往会因为举证能力不足而放弃维权。哪怕是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花光了所有力气和手段,最后也还是不了了之。
给大家讲个真实案例。某企业A每年花几千万做品牌宣传,还特地找了第三方咨询公司定制了一套品牌形象系统,结果有位员工离职后“自立门户”,创办了个类似名称的品牌,并且直接套用企业A的品牌形象系统,擦边得很彻底,但由于对方钻了法律漏洞,企业A最后也没有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成功。
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代表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信任和忠诚度,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说得更直白一点,做好一个品牌不容易,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资产被“偷窃”。
未来家居建材行业品牌保护意识真正的觉醒,要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多品类布局,从单一的商标注册转向多品牌矩阵构建,从单纯的“自卖自夸”转向主流媒体+用户口碑的价值传播。
只有将监控管理、法律维权和品牌传播相结合,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守护住自己的“劳动果实”,让品牌越走越远,成为像茅台、海尔、华为之类的享有跨类保护等特殊权益的驰名商标。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