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停窑、停工、裁员、破产等消息层出不穷,寒气已经传遍整个陶瓷行业,不少陶瓷人已经过上了“苦日子”,甚至有人认为陶瓷行业已经沦为“夕阳产业”。陶瓷人究竟要如何拥抱新趋势、新周期、新市场,找到活下去的新途径呢?
为探讨陶瓷人如何活下来并活得更好,8月8日,中国陶瓷网《中陶三人行》直播栏目特邀伊莉莎白瓷砖品牌营销总经理伍晓庆担任嘉宾,与中国陶瓷网总经理/陶瓷行业战略营销策划人刘石、中国陶瓷网媒体中心总监/资深媒体人邹思进呈上了一场以“活法:陶瓷人2024年的艰难选择”为主题的陶瓷行业思想盛宴。
以下内容为此次直播文字整理稿:
01
邹思进:从2019年开始就有一句话非常流行:“今年是过去十年最难的一年,也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基本上年年如此。特别是口罩事件持续了三年,很多人都认为等这个事件过去后,那好日子可能就重新回来了。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个事情虽然过去了,日子反而更艰难了。瓷砖市场需求的持续下滑,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房地产市场低迷,从增量市场进入了存量市场,房子成交量大幅减少,瓷砖的需求也随之萎缩。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大环境不好,物价反而越来越高,大家的消费信心也不如以前,因此逐渐降低消费需求。虽然环境如此,但也不代表没有希望,有句话叫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连生存发展的希望都不抱,那还有必要坚持下去吗?
伍晓庆:我理解的大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宏观的经济大环境,一种则是微观心理的大环境。我认为跟我们的心理预期相比,宏观大环境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差。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人均存款来看,数据是增长的。其次,中国有500亿m²建成的商品房使用面积,按照1.5%到2.5%之间的年均折旧率来算,年使用量是可以达到10亿m²,说明市场是有一定需求的。
那么为什么这两年的情况并不好呢?我认为大家在微观心理这一块出现了问题。社会存在从众现象:行情好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上;行情差的时候,大家就一窝蜂地抛,就会导致出现踩踏事故。所以我很认同刚刚邹老师的那句话:信心比黄金重要。
刘石:2021年左右,我们处于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也称为“乌卡时代”。但今年,形势基本明朗,我们处于一个低迷的经济周期。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下行,中国由高速发展的30年进入了下一个经济周期。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大环境:
第一个是红利消失,红利指的是人口红利、房地产红利等;第二个是需求过剩或是产能过剩,随着中国的生产力、制造能力的飞速发展,生产的产量越来越高,导致供大于求;第三个是消费降级。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第一个是消费者追求叫好而不贵的东西,需要好的产品、好的品质,但是价格不需要太贵;第二个是理性消费和“悦己经济”盛行;第三个是国人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高阶审美也慢慢提升了;第四个是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在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第五个是旧改、局改市场需求巨大。
中国进入平缓发展的经济周期,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次腾飞,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品牌能做的,是需要找一个“活法”,无论哪种活法,一定不能与经济趋势、消费趋势、国家政策趋势为敌。
02
伍晓庆:行业拐点出现的时间其实很难预测。我认为行业要有这三个条件,才会出现拐点。第一个条件是供需关系要达到平衡;第二个是国家的宏观政策,需要让消费者重塑信心;第三个是陶瓷行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革命性的转变指技术性的突破、创新。
其实每一次的工艺迭代都会创造出新的财富风口。从最开始的渗花砖时代,到抛光砖时代,到釉面、微晶石,以及到微感、微纹理产品,再到质感产品,每一次的技术的革命都会创造出一个新的利润风口,所以我认为一个行业的一个革命性的产品,也会对整个行业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一个作用。
邹思进: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两个极具智慧的词语: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所以我认为转折是肯定会来的。只是说它什么时候来、力度有多大、能不能被陶瓷人抓住,其实很难预测,因为每个企业、每个人理解的转折是不一样的,把握机遇的能力也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算是出现转折,我觉得陶瓷行业也回不到“压机就是印钞机”的时代,整个大环境决定了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另外,我认为陶瓷人能不能抓住机遇才是最重要的。即使转折来了,很多人也可能不知道,比如前几年新媒体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人也不把它当一回事儿,但是有些人提前行动,已经吃到了红利,等到大部分人去玩新媒体的时候,人工智能的风口又来了。
刘石:我认为下行的经济周期不会短,大家做好长期过苦日子的准备。其次是没有夕阳的行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即使大环境再不好,消费者的需求是会有的,也有些品牌会脱颖而出。所以在这个大环境当中,部分企业还是能抓住机遇崛起。
03
刘石:目前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有的选择“以不变应万变”,甚至可以说直接“躺平”;有的是选择降本增效,觉得只要“熬过去”就好了;有的则是选择all in赌一把大的,逆风而行去做大产能、开大店。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活法”?当下终端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是什么?经销商要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邹思进:这几种活法里面,我最不看好的是躺平,躺平无非就是听天由命,甚至等于提前放弃了,是最不应该被提倡的一种活法。我觉得如果是躺平,还不如提前主动退出,至少还能保住“底裤”,特别是对于很多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的企业来说。而以不变应万变,是跟躺平是不同的,它不是不变,而是密切关注变化以提前做好准备。
不管是选择降本增效,还是扩产能、开大店,其实都是企业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出的选择。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万能钥匙,也不可能说一种经营方法包打天下。在艰难时期还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活法才是最好的活法。另外,在行业低迷期,陶企、经销商想生存发展,首先要动起来,如果连动都不想动,只是想熬下去,等到转折出现,我觉得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就必须要有所行动。
伍晓庆:首先第一个是流量问题,不管开大店,还是做活动落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成交。但目前门店没流量了,以前大多是去传统建材市场找人、找流量,后期则与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高端卖场合作,现在则与装企、设计师合作,核心目的还是解决流量问题。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碰到困难、困境时,应该抓住一个点,把这个点打破。只要解决流量问题,后期的端口都是顺其自然。
第二个则是关于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做减法无非就是降本增效,比如降低店面大小、缩减团队、减少开支、压缩费用等,但是做减法就能活下去吗?我觉得未必。我认为做减法的同时要做加法,减掉一些不必要、不产生价值的板块,如分销板块,整装板块、设计师板块、零售板块等。如果某些板块不产生价值,该砍的坚决砍掉。加上一些能即刻产生效效益的渠道,见效快、投入少以及之前没有涉及到的一些渠道。
比如,做零售厉害的经销商,一般做渠道不强,而做渠道很强的经销商,零售板块却不强。这是一个通病,大部分的经销商一般来说都会有点偏科。但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个人建议大家尽可能去做得全面一点,把自己的短板给补齐,增加新的盈利点。
刘石:无论是陶瓷品牌还是陶瓷经销商,其实都有四种活法:
第一种叫主动出击,创新求变。我把他们称为强者。主动出击,其实适合认知高维的创业者,他们对行业趋势、产业格局、自身的竞争优势、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有自己的理解,明确知道“出击”的目标、动机和效果,以及如果“出击”无法达到预期的退路。
第二种叫消极悲观,躺平破产。一些陶企或经销商既没有资金,也没有好的产品,于是选择躺平,我把他们称为弱者。
第三种叫静而观变,无为而治,我把他们称为智者。老子讲无为而治,其实准确的说法是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什么都不做,但其实都是在打基础、做准备,最后好的结果自然而来。无论是品牌还是经销商,这是大多数人的心态,是一种“熬下去”和“剩者为王”的心态。但记住,静不代表不动,无为而无不为。如果坐而等死,那是弱者行为。我们要做的是降本增效,苦练内功。
第四种叫理性退出,有序撤退,我把他们称为理者。对于理性退出的人,其实也是一种投资策略和人生态度,我们不应该说他们做得不对。
除了第二种,其实另外三种都是比较好的活法。选择一个活法,其实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自己,是否适合自己的资金、能力、基因、资源、对趋势的判断。
当下的的经销商面临七个比较严重的困境:消费观念困局、客单值困局、流量困局、渠道困局、品牌或厂家困局、替代者困局、同行竞争困局。
基于目前的困境,经销商可以这样做:
第一是抓问题本质,到流量的源头去抓流量,流量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对于零售渠道而言,我们需要拥抱新媒体。需要强调的是,流量只是入口,内容和口碑才是长期发展之道;
第二是要真正懂消费者需求,要从销售商向服务商转型。因为只有变成服务商,才能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让他在买砖时,从场景、设计、体验、施工、售后等方面获得整体解决方案,帮他们解决任务,这样才会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三是根据自身的禀赋、能力、基因、资源,以及代理品牌的调性、人群选择合适的渠道。比如设计师渠道、整装渠道。选择大于努力,讲究运营方法。
04
刘石:针对线下客流锐减的问题,人们目前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积极拥抱新媒体。但是大部分经销商老板首先自己就很难迈出那一步,有的是受个人性格限制,有的也确实抽不出时间;如果培养导购员去做短视频和直播,又会担心人才流失,给同行做了嫁衣。这个“死结”要怎么解?
邹思进:做短视频和直播,无非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就是豁出老脸,自己亲自去干,要么是实行合伙人制度。因为现在跟以前不同了,以前,人们都说小企业老板只有放权才能做大做强,现在反过来了,经营成本这么高,很多事情要亲力亲为,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尤其是做新媒体或者叫打造个人IP。如果你打造个人IP,自己都不亲自出马,是根本没办法打造的,这是一种办法。第二种则是实行合伙人制度,让员工既能尝到甜头,又能受到约束。
伍晓庆:现在是必须要去拥抱互联网、新媒体的,经销商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化被动为主动。不管是打造个人IP,还是与互联网达人、设计大咖等合作,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可以很容易从互联网上面筛选出一批优质客户。举个例子,有的经销商在新媒体平台发的内容可能质量不高,但数量多。即使门店的位置不好,但通过新媒体获了不少客单,每月的营业额都很可观。
刘石:需要让经销商了解新媒体重要性,即新媒体属于“渠道平移”,而非“渠道增量”,蛋糕就这么大,你不做,自然别人做。但新媒体做起来是有难度的,因此总部要有序引导经销商拥抱新媒体,并且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关于人才流失的问题,一是要明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要有老板牵头做SOP,那人员的流失没问题的;二是要搭建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绩效机制,留住人、用好人。
05
邹思进:最好的出路肯定是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将服务做到极致。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消费者最大的痛点、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服务;二是厂家需只有通过经销商才能把这些服务落到实处,因为厂家不可能到各个地方去开直营店,养一波人来做服务、处理售后问题。
伍晓庆:经销商实现新的盈利点核心是思路的转变。传统经销商大部分会把自己定位成销售商,只是卖产品。在当下,经销商需要转变思路,从销售商变成服务商。秉持着利他的理念,经销商去服务业主、设计师、异业同行,甚至是员工和股东,最终你服务的人越多,获得的东西一定越多。
刘石:很多经销商其实不懂为什么一定要做服务。从理论上来讲,我们所理解的产品价格,其实在消费者看来是总体拥有成本,而不是产品本身的价格。除了瓷砖价格之外,还包括铺贴费用、产品退换货、设计服务、交货周期、服务的可靠性等。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个,就有机会在价格上做差异化,以及在服务上做一些创新。
06
伍晓庆:我认为要选择匹配自己渠道的品牌。如果是做批发的经销商,选择了一个走高端渠道的品牌,这样其实是不合适的。陶瓷行业发展这么多年,细分领域已经做的很成熟了,高端的、特色的、流量等各个细分赛道,都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品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品牌,是每个经销商应该要认真思考的。
邹思进:经销商需要考虑产品、品牌定位以及知名度、影响力。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时刻为经销商考虑,能帮经销商赚钱,而不是只顾品牌自身发展。反过来品牌也是一样的,品牌要选择同频共振的经销商。
刘石:我认为陶企和经销商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首先双方要志同道合,有相同的理念、价值观、共度难关的勇气。其次是陶企和经销商自身的资源匹配、调性相符、基因和能力相符。最后则是要重构厂商关系,双方是共生的合作关系,既是战友、伙伴,也是整体渠道战略下的平等共赢的共同体。
////////
寒冬之下,许多陶企、经销商迷茫又焦虑,大多数看不清发展前途与未来。但仍有不少陶企、经销商找到了新的发展出路,业绩逆势增涨,也恰恰说明了“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的心态”。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