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低价、低质就是在等死!陶瓷企业只能走“难”而正确的路

来源:中国陶瓷网 2024-06-28
阅读量:2051

6月20日,蒙诺企业创始人、艺术红馆总设计师、奢石博物馆主理人陈效东在2024中国瓷砖设计与工艺创新论坛暨建陶行业首届“新质杯”颁奖典礼上以《系统性设计驱动力是建陶行业“破卷”的核心利器》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以下内容为陈效东演讲实录整理稿(未经本人核实):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时代很糟糕,内卷很严重,但其实我们的卷只是在卷认知,并不是真正的卷。整个陶卫行业在卷产品数量、生产技术、库存、价格、营销、服务,其中价格是卷得最厉害的。而破除行业内卷的利器,是囊括了美术、空间美学、平面视觉、质感美学、色彩美学、文化策划、定位、工艺标准、集成生产、品质管控等内容的工业大设计系统 4.0。

 

低价低质的内卷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下这三大问题:

如今瓷砖已严重同质化,许多国家在反倾销,不论是厂家还是商家,都已无利可图,这就导致了厂商都没有驱动力去发展。而岩板全过程门槛高,过程成本高、应用难度高、复杂推广慢、赚钱慢,加上仿版严重,无差别的、低水平的仿版,严重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岩板因此也日渐式微。

去年博洛尼亚展刚推出的一个品类,结果我回来之后发现遍地开花。这方面卷不动之后,就卷价格,结果由于卷价格就把品质降下去了,代理商苦不堪言、找不到方向,导致岩板推得很慢,房地产的暴雷则导致了消费需求下降、客户缺乏投资意愿。

找未来的方向其实是要参考意大利。我们去了很多年的博洛尼亚展,不管是去观展,还是去参展,但真正看懂意大利的人太少了。我发现一个规律,目前中国和意大利相差大概一到三年的时间,如果倒退十年,可能是相差五年的时间。

但在产品卖价方面,意大利的产品远远高于中国,这并不是说明意大利企业的就能卖高价,而是他们懂得什么叫高价值,我们却还没读懂意大利,所以我们现在还在低价低质地“卷”。

 

如何“读懂”意大利?

这条公式我是总结了20年,特意拿出来分享给大家,这才是意大利的全貌。我们需要把意大利的各种展会联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看懂意大利。

首先意大利真正的源头是在米兰和维罗纳,不是在博洛尼亚,也不是在萨索罗、里米尼。所以,我们应该先去维罗纳、米兰看设计以及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看懂了这两个方面之后,我们再去萨索罗、里米尼、博洛尼亚,找设备、找工艺、找材料、找设计,但这些都必须要服从米兰和维罗纳的规划和方向,最后在萨索罗、里米尼研发生产瓷砖/岩板,推广到全球市场。

但很可惜的是,中国作为一个陶瓷大国,生产的瓷砖/岩板大部分都是仿造的,并没有原创。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国内真正说的上是原创的品牌还是凤毛麟角。这是我们陶卫行业要直面的现实。

全球家居市场看米兰。今年四月份去米兰的中国人超过十多万,但比较意外的是,我去米兰没有碰到几个陶卫行业的朋友,这是一件比较唏嘘的事情。因为不懂米兰,我们怎么知道别人产品的高价值在哪里、家居系统是如何打造的、意大利整个产业链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们只看懂自己行业的工艺,却没有看懂整个家居行业的工艺,这成为陶卫行业困在自己认知里面的一个根本原因。

全球石材看维罗纳/厦门。中国的石材比意大利要好的原因是市场驱动,因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对石材需求量最大的市场,导致了全球所有的石材供应商把所有品类都放在中国,所以我们获得的素材和资源远远多于意大利,意大利的素材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本土的。中国的厦门石材展不逊色于维罗纳,它的精髓在于国外馆和艺术馆,这也是我们能和意大利在这方面能够平起平坐的原因。

另外,我把意大利和中国的陶卫行业之间的差别做了一个对比,中国的陶卫行业不缺人、不缺钱,也不缺研究技术和人才,但中国缺了两个东西,第一是美学的基础研究,第二是我们在美学上的工匠精神。我在行业中很少听到企业在研究设计、设计的底层逻辑、设计的规律。而意大利则是用设计来引领釉料和设备的。

前段时间,行业流行这么一句话:“中国缺了一个陶丽西。”虽然这句话是一句广告语,但在深入分析之后,我发现中国真的缺了一个陶丽西,是中国的陶丽西。陶丽西大部分都是整合的,但它最厉害的是每次让工厂的老板、高管看到的都是成果,而不是釉料、墨水、设备、参数,它从来不谈釉料、墨水的好坏,永远给我们看到的是最美的一面、最好的体验。陶丽西围绕这最终的结果去整合,另外它对服务人员、调色师、跟进人员等培训也十分厉害和专业。

 

意大利的今天
就是中国的明天

意大利早在七年以前就提出了工业大设计系统 4.0,而中国业内的人员对美学的底层认知和学习分析,以及资本的投资方向都不在美学,这其实是我们行业的悲哀。我们行业的技术和里米尼相比起来,真的一点都不差,但看起来没有里米尼那么高大上。我们行业真的不缺技术,缺的只是工业大设计系统 4.0。

左边是意大利的模式,右边是中国的模式,如果我们再这样走下去,其实无路可走。但想走下去也不难,关键在于我们的驱动力在哪里?在我看来,行业和设计师之间的了解并不够,很多陶企不愿意把资源投入到设计师圈层,只愿意把资源投入到这个环境,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去做,而是我们没有这个观念和想法去跨出最后一步。

而高价值设计需要关注色彩、质感、纹理、光、自然、文化、意境、系统、商业逻辑,还需要建立正确的设计美学观。我希望未来的中国陶卫行业应该卷这些东西:高价值、基础研究、商业模式、科学原创、人才建设、品牌系统、美学系统、金融智造。

我们应该把资金以金融形式投入到美学上的研究、美学类的人才建设,真正把原创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去做,把原本单纯靠买卖赚差价的商业模式,转为像陶丽西那样的产业链联合模式。无论是材料、生产,还是美学的基础研究,我们都把它们研究透,并且是系统化去做这些事情。

面对市场上的种种挑战,陶企有什么应对方法呢?再萎缩的市场,做到专业(小市场大份额)都能活好,但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卷就要卷高价值的,不要卷低价值的,我们的产能、成本已经比不上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国家,低价格瓷砖已经走不通了,所有我们只能卷高价值。

其次,面对“挑战”的应对方法,“平台”模式不可持续,“品牌”才是未来。平台无法提供优质的“原创”设计研发,缺乏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无法保障合作方的长期利益。

所以高价值就是要靠品牌系统运作,深耕美学,做好产品矩阵、坚持原创,做出更高难度、更高级的复合产品,而不是去拼命地叠工艺。我们还需要有策略地建立各个重点板块的体验店,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系统终端服务与培训,提高渠道客户的品牌运作能力,从而提升渠道的盈利能力。另外我们要做到长期主义,只有长期主义才能做到“正循环”系统化、规律化、运作穿越周期。


意大利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我们要读懂、学懂意大利,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陶企已经把最容易、最轻松的路都走完了,现在已经无路可走,没有选择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没有路的路就是最好的路。

完整演讲可以识别以下二维码观看▼

责任编辑:刘思桃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