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自上世纪末开始,伴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高歌猛进,依托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巨大的成本优势,中国建筑陶瓷行业迎来了长达十几年的高红利期。在此诱因之下,建陶新产区竞相登场,瓷砖生产线飞速扩张,瓷砖产能屡创新高,供大于求的矛盾不断加剧。
自2018年以来,国内房地产企业频频暴雷,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去库存时期。房地产的衰退导致了包括瓷砖在内的建材家居产品需求快速下滑,再加上欧美发达国家担心中国经济崛起影响其利益,以各种手段限制进口中国产品,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瓷砖产业发展较快。由于成本优势被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承接,中国建陶行业内外受困。而原料价格逐渐上涨,产品价格时有下滑,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对陶瓷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如何破局生存困境,以保证销售额不跌破经营中的盈亏平衡点,成为近几年陶瓷企业考虑最多的问题。
笔者梳理发现,陶企采用的招数大致有以下三种。
得地理优势
利用闲置生产线转产锂电
自2021年初,碳酸锂价格一路高涨,从起初5万元/吨,至2022年10月份突破到52万元/吨。碳酸锂价格猛涨,使得含有少量氧化锂的锂矿废渣也具有了较高的提锂价值。江西宜春拥有大量的锂矿废渣,为区域内的陶瓷企业提供了转产锂渣坯的地理优势。因此,高安建陶产区的一些陶瓷企业迅速将闲置的瓷砖生产线租赁给锂电企业转产锂渣坯,收取租金,在锂电这条新赛道也能淘到第一桶金。然而,陶瓷企业却无法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
由于转产锂渣坯门槛过低,大量陶企涌入这一领域。到去年9月底,高安转产锂电的陶瓷生产线就达40条之多,最终导致政府干预。事实上,陶瓷企业转产锂电,也仅是应对当下之举。所谓转锂电,也只是从锂矿废渣中加工提锂,并不能真正跨界到锂电新能源领域。随着锂矿废渣的减少和碳酸锂价格的下降,陶瓷企业生产线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问题。
凭借实力
向周边产业扩张
在主业增长乏力甚至营收出现下滑之势时,扩张业务范围成为解决发展困境的不二法门。建陶属于重资产传统行业,陶瓷企业转型会有巨大的资金风险,眼光长远的头部陶瓷企业沿着自己的主业早已纷纷在向周边或下游延伸扩张。
如东鹏控股,很早就从东鹏瓷砖向东鹏木地板、东鹏整装卫浴、东鹏新材,东鹏整装家居、东鹏涂料、硅藻泥等建材品类扩展,产品涵盖了大家居建材多个品类。金意陶集团则与景德镇陶文旅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建设金绿能新材生产线,生产绿能复合板、防火板、隔音板等,为装配式建筑和整体装饰提供解决方案。箭牌家居的做法是全面进军大家居领域,产品包括瓷砖、卫浴、家居、五金龙头等建筑装饰材料。另外,新中源、惠达、海鸥等企业,则是把目光盯上了装配式建筑这块蛋糕。
当然,由于大企业规模大、原始积累多、资本实力强,可以支撑其跨界迈出更大的步伐。如最近新明珠集团联合江苏京油能源燃气有限公司共同成立肇庆市威如明珠能源有限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又如新中源在去年高调跨界进入预制菜赛道。
整合资源
向周边辅材延伸
那么中小型企业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呢?
有部分腰部品牌反应迅速,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有的利用自己的生产能力为其他品牌贴牌生产,还有的干脆将生产线包给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打理,或直接租给客户资源更多的人。
小型企业因自己的资金少,不能与大品牌相比,但也有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如在产品上聚焦,做出自己的特色产品,产品款式尽量做少,一定做精做专;还可以在辅材上做文章,如瓷砖胶、美缝剂等。这类辅材市场正在放量上涨,销售额已不容忽视,企业无需再另开赛道,只是顺风顺水,搭配自己的产品在现有渠道一起销售。这样做既可以让渠道商受益,品牌也在不需要增加任何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销售额。关键是这些辅材贴牌简单方便,不用库存,也就不需要占用资金,属于只负责赚钱不负责投资的产品。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竞争的王道。陶瓷企业无论大小,只要不盲目跟风,找准自己的定位,任何时候都会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