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陶企排污摊官司被判赔近900万元,因致死林木!|辣评

来源:中国陶瓷网 2021-02-27
阅读量:4044

新春开工伊始,建陶人就吃到了建陶行业环境污染事件的瓜。

1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广东恩平市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

原告姓名为梁伟强,2000年至2008年间在恩平市横陂镇虾山村自己承包的林地上种植了21000株黄花梨、3000株沉香等林木,截至2009年其承包的荒山、荒地等数处林地共计3072亩。被告是四家建陶企业,分别为恩平市×鹰陶瓷有限公司、恩平市×瑜陶瓷有限公司、恩平市新×马陶瓷有限公司、恩平市×达陶瓷有限公司,均在原告承包林地周边设立了陶瓷工厂。2011年以来,四家被告企业的工厂陆续建成投产,在生产期间排放了含硫化物、氟化物的大气污染物,导致原告承包林地里种植的林木大面积枯死。

图源网络,与文字无关

对于这一起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恩平市人民法院的判决结果为:被告向原告赔8920368.32元及公证费损失770元。

其实,2017年7月7日恩平市人民法院便对此案作出了判决,但是原告不服,经其向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此案发回恩平市人民法院重审。重审中,原告追加恩平市新×利陶瓷有限公司(2016年买下恩平市×瑜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和广东强×瓷业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买下恩平市新×利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为此案共同被告,并将诉讼请求变为:六被告共同连带赔偿原告财产损失共计117163359元(最初是要求赔偿500万元),包括司法鉴定评定的损失55548219元和黄花梨的预期损失61615140元;诉讼费、司法鉴定费、公证费由六被告承担。

恩平市人民法院分别于2020年6月12日、11月19日再次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认定原告请求赔偿在涉案林地承包期内不能继续种植造成的损失36079882.924元和黄花梨污染致死所造成的预期损均理据不足,不予支持。于是,便有了此案的判决结果。

假如没有原告承包林地林木的大面积枯死,没有原告的坚定起诉,四家违法排污的被告企业是不是就不会被追求法律责任,甚至不会被发现违法排污?只可惜世上没有假如。

禅哥认为,更值得思索的是为什么四家被告企业要将工厂建在林地周边?为什么有关部门会批准它们在林地周边建工厂?为什么不能像现在严格要求建陶企业“煤改气”一样,当初就要求它们达到排污标准才发放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此案中四家被告企业违法排放致死原告林木的事实发生在2014年之前,而它们取得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时间是在这之后)?为什么很多地方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什么不事先就科学规划和充分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

以上事件绝非个例。

据晋江新闻网报道:

近日,福建晋江市生态环境局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日常调阅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时,发现一家建陶企业干燥塔烟气自动监控数据持续超标,便及时将该异常情况转告内坑环保中队。执法人员立即赶往现场核查,查处了这家在夜间时段违法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陶企业。

据悉,这是晋江首次利用烟气自动监控数据查处陶瓷企业超标排污的案件。

搜狐号“天下大观258”2020年11月发布的一篇文章显示:

广西桂平市蒙圩镇新城村大片种植的水果都无法吃了,比如香蕉硬得和石块一样,稻子叶面有黄褐色斑点,打药施肥等都无济于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新城村稻田一墙之隔处有一家建陶工厂。

图源搜狐号“天下大观258”

该厂将大量固体(原料)堆积在荒地之上,未采取“三防”环保措施,一些固体物坑内出现渗漏液体,经ph试纸测试为碱性,大量原料和液体顺着雨水沟流到附近河流;熔块车间灰尘遍布,各种化学原料通过煤焦油作为燃料,高温加热成陶瓷熔块。该厂另一个区域原料也是露天堆放,附近新龙村民强烈反映夜间有刺鼻气味。其污染有灰尘颗粒物、二氧化硫和酚气、氮氧化合物和废渣中铅、铬等,不同程度污染附近农田土壤,且具有累积性,影响农作物生长。

……

这只是暴露出来而又被媒体报道的建陶企业污染环境事件,而那些没有曝光的呢?

此外,禅哥认为,从上面所说的晋江这一起建陶企业违法排放大气污染物事件可以看出,即便是取得了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企业,也不能保证排污就一定能达标,需要环保部门随时加以监管。

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公报提出: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对北京、天津、浙江3个省份,中国铝业集团、中国建材集团2家中央企业,以及国家能源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的督察情况近日全部公开。

此次督察反馈涉及控煤减煤、可再生能源发展、三大污染治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等方面。生态环境部正推动碳排放达峰行动纳入中央环保督察。这意味着未来碳中和目标倒逼能源等相关行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步伐还将加快。

图源网络,与文字无关

生态环境部已明确,今年将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具体措施包括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深入开展VOCs综合治理,推进水泥、焦化、玻璃、陶瓷等行业深度治理;加强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协同推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持续开展全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3年行动,推进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等。

种种信号表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污染排放标准,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落后产能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被冠上“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耗”高帽的建陶行业自然也不能例外。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建陶企业而言,实施“煤改气”势在必行,虽然不少建陶产区都出现了天然气“用气荒”的问题。

在尹虹博士《与“煤改气”打交道有七年了》一文推荐的微信公号“设计家情报局”的一篇报道《重磅|一刀切“煤改气”无法可依?科学上站不住脚?6大产区30+陶企代表都喊危险?》的留言区,一位粉丝的评论很能体现禅哥在上文所说的这种趋势:

图片截自微信公号“设计家情报局” 

中国环保升级,天然气比煤炭更环保,自然选择天然气了。至于够不够气,其实也不是政府最关切的。因为,中国产业升级,对于污染类∕能耗类的项目,国家的趋向只想自给自足就够了,也不想再出口了,甚至可以进口一部分。目的就是想将污染类∕能耗类企业减少,将各种资源,包括人力、土地、资金等让步给高新技术,打造中国制造2025。

既然目前的政策趋势就是想将污染类/能耗类企业减少,将各种资源,包括人力,土地,资金等让步给高新技术,打造中国制造2025。因此,作为陶瓷工厂,也可以审时度势,不要再盲目扩充工厂,应考虑将资金转型投资高新技术,跟着国家政策走才是大趋势。

最后,说一个可能是杞人忧天的问题:当前仍在火热招商和新建生产线的各地建陶产业园,是不是科学规划和充分处理好了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杜绝了环境污染的隐患呢?

作 者:禅残

责任编辑:陈小敏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