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瓷三十年得与失

来源:家天下陶瓷网 2008-07-11
阅读量:1849
     从1978年佛山市石湾镇点燃的中国现代建筑陶瓷之火,到2008年佛山进行陶瓷产业升级、建立总部经济的调整,佛山现代建陶之路刚好走过了三十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是一道门槛。从名不见经传,甚至连当年轻工部确认的中国八大陶瓷产区都无法占得一席之地的石湾陶瓷,发展成为如今全国建陶行业中10个中国名牌产品中,佛山建陶占70%、年产量占40%-50%,这一路风雨兼程。

     佛山陶瓷三十年来的发展,确实谱写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辉煌一章。眼前的佛山陶瓷发展状况是喜人的,背后是恶性的竞争状态和不堪重荷的环境支出。

      2008年热热闹闹的陶瓷产业调整撩动了陶瓷界人士躁动的心。

      佛山陶瓷老人忆当年辉煌

      “当年(1992-1993年),我们八点钟才上班,开始销售瓷砖,但是六七点的时候,已经很多人在外面排队了。瓷砖供不应求,我们只能按需分配。有些人还私下找关系,要求多买一些,但是我们也没办法,我们的产量就只有这么多。”现任职彩鸿陶瓷,曾为佛陶人的兰姐,供职陶瓷界已有二十来年,说起佛陶曾经光辉的日子,神采飞扬,似乎回到了那个曾经激情燃烧的年代。

        回忆起那段辉煌的日子,兰姐说,当时供职陶瓷行业,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梦想。为了公平起见,他们只好笔试竞争上岗。因为陶瓷非常受欢迎,入职这一行的销售,基本上就是扳起手,坐在凳子上等客人上门,通常一两个小时就把一天的销售额做完。

       正因为进入门槛低,经过三十年的现代建陶发展之路,佛山遍地陶瓷。陶瓷已成为佛山的城市名片,诞生了东鹏、新中源、新明珠、箭牌、金意陶、欧神诺等知名品牌。全国建陶行业中10个中国名牌产品佛山建陶占70%,“鹰牌”、“东鹏”、“新中源”、“金舵”、“冠珠”、“钻石”、“蒙娜丽莎”等品牌的墙地砖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佛山建陶中还有“能强”、“新明珠”等26个品牌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

       佛山现代佛陶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他陶瓷产区也在急起直追。“三山两江一海”的传统中国建筑陶瓷产业格局逐渐打破,新兴的建陶产业基地在建,十多个新兴的、颇具规模的建陶产业基地已经形成。
 
        同时,中国各大城市通过自封或者外封为“瓷都”的城市比比皆是:景德镇、德化、潮州、法库、高安……从名气上,很难衡量这些不同的“瓷都”到底在全国建陶产业发展中分得怎样的一杯羹。可以明确的是,佛山建陶年产量达到20多亿平方米,占全国总量接近一半的分量。佛山陶瓷在消费者心目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甚至不少陶瓷生产商为了沾上佛山陶瓷的一点光,千方百计在生产地关联上佛山。



    陶瓷重镇石湾的天空

     透支环境为代价 佛山难有蓝天


    佛山现代建陶经济的发展是迅速的,随之,环境也急速恶化。

    “我刚来到佛山的时候,被雨淋过的衣服,雨点所到之处都是小黑点。雨后也难得见到蓝蓝的天空。很多时候,我们走上广佛高速后,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因为高速路的天空很蓝很漂亮。”彩鸿陶瓷副总经理罗海红如是说,“现在环境好很多了,以前办公室周围密密麻麻的陶瓷工厂都改为仓库了,现在雨后起码还能见得到蓝天。”

     “以前南庄到处是看得到的颗粒。早上穿一件白衬衣出门,夜晚回到家就变成黑乎乎的。”金意陶张念超如是说,"现在的空气质量反而越来越好了,人生活在这里也舒服多了。"

     陶瓷业内人士抱怨佛山曾经的天空,似乎已满足现今的佛山空气质量。但一些数据显示,佛山的空气质量不过如此。据气象部门统计,佛山这5年灰霾天气的年平均天数是近年来最多的,每年达到151天。最近5年尚且如此,我们很难想象在建陶初期热火朝天生产的情景。作为知名的呼吸道疾病专家、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关心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他曾经预言,“50岁以上的(广州)人哪怕没有肺部疾病,手术开出的肺都是黑黑的,如果是红红嫩嫩那肯定不是广州人。”

    如果佛山有做过这种类型的调查,那结果也许很惊人。

      佛山经济发展提速 陶企不得不走

“跟6月相比,7月的生产成本起码增加了5%-10%。我预测,从7月份开始,每月至少有5家陶瓷企业倒闭。”

“我们曾经在成都做过调查,受余震心理影响,市民起码近期两个月不会选择装修。建材行业未来一年都比较被动。”

“我认为佛山陶瓷行业还没有达到洗牌的阶段,只是处于博弈的阶段。”

    这是家天下记者在跟业内人士交流时候得到的信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6月19日宣布,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自7月1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液化气、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这一消息一公布,对各行各业的生产犹如雪上加霜,在陶瓷业界议论纷纷。受佛山市政府陶瓷行业调整政策之影响,陶瓷行业已深受重挫,不断上涨的生长成本,好比一剂催化剂,令佛山陶瓷企业加快省外圈地之路。

     7月最新消息,在湖北省通城县陶瓷项目招商会上,全球鹰、天宇、奥雅、金尊、艺高、彩石烧等6家佛山陶企与通城县分别签订了投资合同和投资意向协议。投资总额达7.5亿元,其中合同金额3.5亿元。

      佛山陶瓷企业继2007年大规模外出圈地发展后,今年更加快拓展的步伐。“现在不是政府要我们走,而是我们自己迫于压力,不得不走。”有企业家无奈地说。

     全国首条城际轨道交通线--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项目今年6月全线开工,佛山打造广佛都市圈生态卫星新城,广佛都市圈时空距离仅仅需时40分钟。随之而来的是佛山的物价、地价不断上涨,佛山前景一路看好。作为能耗型的陶瓷行业,需要大规模的土地、密集的劳动力……生产成本随着佛山城市发展不断上涨。

  佛山城市发展快了,市民笑了,陶瓷业内人士却哭笑不得了。

    陶企出走佛山 布局中国版图
 

“    我们希望找到可以自由控制的土地。”金意陶张念超如是说,“同时,我们需要企业所在的城市交通便利,生活等基础设施齐全。”正如某业内人士透露,有企业刚刚收购了某加工厂,打算扩大规模生产时,忽然接到政府的调整通知,该工厂已被列入关停的行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关闭。大企业尚有资金经历这翻折腾,小企业早已回天乏力了。“现在是政府说了算,政府说关,企业就不得不关,我们受政策影响性挺大的。”彩鸿陶瓷刘胜红无奈地说。

      据统计,2007年仅东鹏、新中源、箭牌、新明珠这四大建筑卫生陶瓷“中国名牌”企业,在外省签约投资近80亿元,建厂圈地约13000亩,而且加入这一轮佛山陶瓷转移的还有金意陶、欧神诺、欧雅、顺成、欧文莱、简一、兴辉等陶瓷企业,都是佛山陶瓷的优秀企业。

    据资深陶瓷专家尹虹介绍,佛山陶瓷开始了向外扩张转移实质已有几年的时间与过程。吸引佛山陶瓷第一轮转移的是2000年前后,四川廉价清洁的天然气及相应的原料与西部市场,这其中有新中源、奥斯堡、广乐等企业落户四川夹江;第二轮转移是2002-2006年,佛山陶瓷大规模的走向省内临近的肇庆、清远、河源等地,仅五年多的时间在佛山周边形成了一个两百多亿产值的建陶产业,与佛山陶瓷一齐形成了一个泛佛山陶瓷区域;2006、2007年建陶行业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促进了第三轮转移,特别是07年大批佛山陶瓷企业指向全国的扩张、转移、再次布局设点,这期间,佛山陶瓷在外省签约投资金额200多亿元人民币,建厂圈地约25000多亩,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这一轮转移仍在持续中。

     陶企的集中外迁,能否如政府所愿,只是把生产基地搬迁出去,总部经济仍然留在佛山?现代建陶的三十年风雨路程,能否在佛山政府的产业升级政策之下,再次腾飞?

责任编辑:小张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