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2.消费者的自我概念
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与前面介绍的个性有紧密的联系。本节先介绍自我概念的含义、类型及自我概念的测量,然后再讨论自我概念与产品象征性、自我概念与身体和物质主义的关系。
1)自我概念的含义与类型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一切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每个人都会逐步形成关于自身的看法,如是丑是美、是胖是瘦、是能力一般还是能力出众等等。自我概念回答的是“我是谁?”和“我是什么样的人?”一类问题,它是个体自身体验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消费者将选择那些与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产品与服务,避免选择与其自我概念相抵触的产品和服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对企业特别重要。
消费者不只有一种自我概念,而是拥有多种类型的自我概念。Ì 实际的自我概念。指消费者实际上如何看待自己。Í 理想的自我概念。指消费者希望如何看自己。Î 社会的自我概念。消费者感到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Ï 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指 消费者希望别人如何看自己。Ð 期待的自我。消费者期待在将来如何看待自己,它是介于实际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一种形式。由于期待的自我折射出个体改变“自我”的现实机会,对营销者来说它也许较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更有价值。
2)自我概念与产品的象征性
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效用,而是要获得产品所代表的象征价值。购买“劳斯莱斯”、“宝马”、BMW,对购买者来说,显然不是购买一种单纯的交通工具。一些学者认为,某些产品对拥有者而言具有特别丰富的含义,它们能够向别人传递关于自我的很重要的信息。贝尔克(Belk)用延伸自我(Extended self)这一概念来说明这类产品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贝尔克认为,延伸自我由自我和拥有物两部分构成。换句话说,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拥有物来界定自己的身份(Self Identity)。某些拥有物不仅是自我概念的外在显示,它们同时也是自我身份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消费者是什么样的人是由其使用的产品来界定的。如果丧失了某些关键拥有物,那么,他或她就成为了不同于现在的个体。
那么,哪些产品最有可能成为传递自我概念的符号或象征品呢?一般来说,成为象征品的产品应具有3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应具有使用可见性。也就是说,它们的购买、使用和处置能够很容易被人看到。第二,应具有变动性。换句话说,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某些消费者有能力购买,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无力购买。如果每人都可拥有一辆“奔驰”车,那么这一产品的象征价值就丧失贻尽了。第三,应具有拟人化性质,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一般使用者的典型形象。象汽车、珠宝等产品均具有上述特征,因此,它们很自然地被人们作为传递自我概念的象征品。
3)身体、物质主义与自我概念
(1)身体与自我概念
每个人都会形成对自己身体及各构成器官的看法,这些看法亦构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肖顿(Schouten)采用深度访谈方式访问了9位作过整容手术的消费者,以考察整容与消费者自我概念的关系。结果发现,消费者一般是因对自己身体的不满而作这类手术,手术后,他们的自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者作整容手术,多是发生在角色转换期间,如离婚或改变工作之后。整容使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更加自信,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他们对自身的看法。
在很多人看来,身体各个部分或不同器官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眼睛、头发、心脏、腿和生殖器被认为是形成自我感的核心成份,而肾、下巴、膝盖和鼻子相对而言则没有如此重要。有趣的是,有证据显示,女性较男性更强烈地将其身体视为自我身份的核心。身体的不同部分在消费者自我概念中占据不同的位置,本身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很显然,从心理角度看,移植于自我而言非常重要的器官,无论对器官捐献者还是对器官接受者都会产生非常大的损害性。鼓励人们在过世之后捐献重要器官,首先要从心理上改变社会关于这些器官对自我身份的重要性的看法。
(2)物质主义与自我概念
如前所述,自我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是由个体所拥有的那些东西如汽车、住宅、收藏品等所界定。然而,不同的个体对这些世俗的拥有物的注重程度是存在差别的。有的人特别关注这些物质类产品,并将其视为追逐的目标,另一些人则可能相对淡泊它们的价值。个体通过拥有世俗物品而追寻幸福、快乐的倾向被称为物质主义。怀有极端物质主义倾向的人将世俗拥有物置于生活中的中心位置,认为它们是满足感的最大来源。由于不同个体在物质主义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别,因此测量这种差别是很重要的。
客观地说,关于物质主义与自我概念之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例如,研究发现,被视为具有高物质主义倾向的人表现出如下特点:他们不太愿意为移植目的捐献器官;他们对花大量的钱购买汽车和房子持赞许态度;他们较少可能希望在昂贵的餐馆用餐;他们更可能视圣诞节为购物时间;他们较少认为别人会欣赏其助人行为。
3.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关于生活方式的说法很多。简言之,生活方式就是人如何生活。具体地说,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在与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活动、兴趣和态度模式。个体和家庭均有生活方式。虽然家庭生活方式部分地由家庭成员的个人生活方式所决定,反过来,个人生活方式也受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与前面讨论的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个性的影响。一个具有保守、拘谨性格的消费者,其生活方式不大可能太多地 包容诸如登山、跳伞、丛林探险之类的活动。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关心的是人们如何生活,如何花费,如何消磨时间等外显行为,而个性则侧重从内部来描述个体,它更多地反映个体思维、情感和知觉特征。可以说,两者是从不同的层面来刻划个体。区分个性和生活方式在营销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市场细分过程中过早以个性区割市场,会使目标市场过于狭窄。因此,他们建议,营销者应先根据生活方式细分市场,然后再分析每一细分市场内消费者在个性上的差异。如此,可使营销者识别出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特征的大量消费者。
研究消费者生活方式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研究人们一般的生活方式模式,另一种途径是将生活方式分析运用于具体的消费领域如户外活动,或与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最为相关的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很少明确地意识到生活方式在其购买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在购买登山鞋、野营帐篷等产品时,很少有消费者想到这是为了保持其生活方式。然而,追求户外活动和刺激生活方式的人可能不需多加考虑就购买这些产品,因为这类产品所提供的利益与其活动和兴趣相吻合。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