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近几年来,各行业中给企业表彰冠头衔,认证发证书、铜牌的组织机构已越来越多,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有国家强制性的、也有社团民众化的,有原国家机关转制的,也有地方顺应市场需要成立的。其中一部分机构的证书只要企业交钱就可办理,甚至个人也行。而且看上去其台头都不小,也都很权威,但至于是否实效、是否只是有关领导一时兴起举手盖印之劳的产物、有没有相关实际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或别的考核方式依据?不得而知,也无人顾问。而许多企业为了打品牌塑形象也都顺应而用之。着眼今天的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仅一本企业"工程投标书"里就达数十页相关认证证书与质检报告,花花绿绿的很中看而让人不耐烦于看。消费者纵然在选购产品时也是例行公务式的翻翻,翻完了也不知究竟哪一页是对应、有用的。剩下的还是迷惑!如今还发人深省的是,这种"认证习俗"已经蔓延流行到个人身上了。前不久看了一则报道,上海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了升中学所准备的各类考核证书已经高达40多份,真让人匪夷所思。相信学生本人连其中部分证书的内容都没细看过都有可能。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在这社会上活着真累!而且是从儿童开始。企业经营、消费选购也一样。
然而就以上"国字头"被打击的例子,行业企业应该受到一点启示。同时告诫企业:经营中还是踏踏实实地以搞好产品质量、做好市场服务为根本。至于认证方面,相关机构不管是国家的还是地方的,也该对他们有个前期的了解与认识,不可盲从,可别干那些花了钱又起不到效果的冤枉事。在寻找被消费者认可口碑的当儿也千万要谨慎,不要被相关假机构给忽悠了,再去忽悠消费者;也绝不要因为心存忽悠消费者而不负责任地找"噱头认证",以一纸毫无意义的证书来搪塞市场消费者。不然,如遇上以上机构的话,那么其一旦被披露出来,给企业所造成的结果将是消费信任的全线崩溃,不但建立不起市场质量形象,连企业本身最基本的市场信任都将难,花钱"认证"所得到的只能是反效果。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