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的西行之路

来源:大江网 2006-10-26
阅读量:2271
       1986年春夏间,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了一个特殊的中国瓷器展览。这批瓷器是在马六甲海底沉睡了二百三十多年后,被英国人米歇尔·哈查——一个沉船打捞专家,从海底捞起来的。 

  展览开幕那天,无数收藏家和古董商云集在那里,竞相购买那批经历不寻常的瓷器。十六万件大小、种类不同的瓷器当中,大部份属系列生产的日常用品,也有装饰性的碟子、盆子。上头所绘的图画,有传统的中国花鸟、仕女,也有西洋题材,如希腊神话、西洋女郎,甚至有法国路易十四和他的情妇的彩绘图。 

  那艘沉船的宝号,已无迹可寻,船主姓名也只能够猜测。只知道它满载着瓷器和一百五十锭黄金,于1752年,即乾隆27年,从广州启碇,目的地是北欧一个港口。那个时代,从中国到欧洲的海路,即使一帆风顺,也必须航行四个月才能抵达目的地。那艘不知名的船命运欠佳,启程不久发生意外,是气候恶劣或船本身产生故障,亦己无从确定。总之在南中国海附近沉没了。那批瓷器和黄金,就在海底泡浸了两个多世纪。当它们重见天日时,瓷器的状态完好如初,色泽鲜艳如故,充分表现了中国瓷器的优质。而那批瓷器,以景德镇产品为主。当时中国虽然存在五大名窑,其中包括福建的德化窑,但外国买家,只认定景德镇产品质量最好。它们洁白通透,音响铿锵,有的薄如纸页,无论东西方的进口商,只采购景德镇产品。 

  西方人认识瓷器,首先从马可波罗那部奇妙的回忆录开始。在那本书中,他描述了那些“使人希望拥有的最美丽的瓷器盆子”。但首先把瓷器引入西方的,不是威尼斯人,也非殖民者英国人、法国人,而是从十六世纪初就在澳门落脚的葡萄牙人。在货运过程中,他们在丝绸、玛瑙、珊瑚、水晶和木器当中,顺便携带一些瓷器作为试销品,却没想到,这些新品种使当时的葡萄牙国王曼奴埃尔一世龙颜大悦,王公贵族也竞相购取。一条从中国到西方的瓷器之路,从此打开,成了中国对外的一条热闹商路。所以,欧洲所保存的最古老的中国瓷器,目前就放在葡萄牙的贝雅城,上头刻着“1541年”的字样。 

  中国瓷器进入西方不到半个世纪,就风靡了整个欧洲,成为皇宫、华厦必备的装饰品。荷兰人反应最快最积极,一条条满载着瓷器的船,不断驶入阿姆斯特丹港口,然后把羊毛、挂钟、工具以及一些科学仪器送往中国。 

  直到十七世纪中叶,出口到欧洲的瓷器,是绝对的中国色彩,只有少量以蓝、白两色为主的盆子碟子,由葡萄牙人设计。到十八世纪,中国瓷器制造商有了自己的出口方针,尽量照顾买家的口味,由瓷器款式设计,到图案和图画的绘制,都可以按照入口商的要求,或者按照来样进行加工或生产。尤其广州的出口商,他们订购一些全白色的半制成品,自己加工,聘请绘画高手,来绘制那些装饰性的瓷器。 

  由于中国瓷器在欧洲大行其道数百年,装饰性的瓷器被当成奢侈品或艺术品,收藏在皇宫、古堡和富贵人家的大宅里。所以,当你进入欧洲任何一座皇宫、博物馆、失落在乡野间的古堡,或者,你到法国朋友家里作客,都可以看到中国瓷器,尤其古董瓷器,什么彩釉、红釉、蓝釉、青花、天青釉……上头的彩绘题材有纯粹中国色彩的,也有十分西洋化的。不但有希腊神话,皇朝或家族徽志,西式帆船,圣经故事,还有当代的政治题材。笔者去年走访俄罗斯,就看见彼得夏宫内,设有一个中国厅,陈列中国瓷器和艺术品,墙上镶着数幅反映中国古代生活的大型壁画,其中一幅有关瓷器制作的情景,与景德镇莲花塘甚为相似。展出的瓷器当中,有一座庞大的暖炉,你设想它来自景德镇,一定不会错。 

  最令洋人觉得可惜的是,有些出类拔萃的日用品和艺术品上面只有产地和皇帝年号的标记,而没有作者的签名。须知西方的雕塑、绘图都有作者签名。名家的签字,往往使艺术品的价值大幅提升。 

  当瓷器传入欧洲时候,欧洲开始陶器生产。法国有陶瓷厂专门为佛朗索亚一世的宫廷制造釉彩陶器。为供应古堡建筑的需要,有一间意大利陶瓷厂在法国设厂。但陶器到底是陶器,不能与质地坚硬、半透明的瓷器相比。在政府资助下,西方人曾经大力研究瓷器的制作,甚至派间谍到中国盗取情报,收买技术人员,企图取得中国瓷器的秘密,但徒劳无功。直到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弘绪)来到景德镇,在那里呆了十年,才将秘密揭开。由于教士本身带有传播文化的使命,无论到任何地方,都必须研究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将所见所闻,以通信的形式记载下来。这些通信,后来成为重要文献。殷弘绪在景德镇生活期间,对瓷器制作必然产生兴趣。他发现关键在于一种耐高温的粘土,这种粘土从景德镇的山上开采而来。它的结构十分细腻,掺水后变成塑胶质,放进瓷窑经过高温烧焙以后,变得非常洁白,形状不会收缩。殷弘绪神父还看到,当时景德镇有一万八千户人家,操持着家庭式的瓷器工厂,三千口窑终年窑火不息。后来他把了解到的瓷器制作技术,写成两封信给奥日神父。两年后,这封信在法国发表。瓷器制作的大秘密终于揭开。这两封信的内容,后来被广泛引用。但直到半个世纪以后,法国人才开始制造瓷器。最初在巴黎附近的塞夫尔设厂,专门为皇家服务。1768年,在里摩日区的圣·依希丽斯的一个山丘上,找到一种相似的粘土,里摩日很快发展成瓷器中心,被称为法国的景德镇。里摩日也成为法国名瓷的代名词,以质地细致,品种、款式多样化而著称,其瓷器绘图题材广泛而现代。 

  由于有一个英国工人在塞夫尔工作,英国人很快取得了瓷器制作的秘密,把瓷器业发展起来。但德国人是在法、英之前开始瓷器生产的。技术方面,据说是由他们自己摸索得来。 

  二百五十年来,由于技术和工具不断改进,里摩日瓷与英国骨瓷齐名,在西方瓷器市场上作为奢侈品立足,不少产品销到美国和日本,售价昂贵。 

  笔者的日常生活,每顿茶饭皆与瓷器分不开。在国外生活这些年,也见识了许多种瓷器,知道中国瓷器的无所不在,以及它响当当的名声。丝绸与瓷器,事实是中国最古老的亲善大使。笔者今年九月有机会到景德镇,看到泥土如何在技师手里变成碗碟的瓷胎,绘画高手如何在上头描上彩釉,就有一种洞开视野的新奇感觉。这无疑是返回到瓷器的源头,对它们的认识变得更加实在了。当年哈查先生打捞那条沉船,耗资数目惊人,虽然捞回一批古董瓷器和黄金,但未必能收回成本。但哈查先生对中国瓷器感兴趣,对这批瓷器的历史感兴趣,就不计较成本了。单是“中国瓷器”几个字,足以使他觉得一切努力和花费都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海逸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