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陶瓷信息》刊发了《10亿元,陶企难以逾越的坎?》的述评文章,击中了佛山陶瓷行业的一根“软肋”,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陶瓷看佛山。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佛山,虽然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但至今能够跨越10亿门槛的企业却寥若晨星。佛山陶企为什么做不大?10亿元为什么说是一道“坎”?笔者认为这一现象非常值得行业探讨。
发展是不变的主题,成长是永恒的旋律。做大、做强,是企业追求的理想。而对一个由“弱势个体组成的强势群体”的产业,陶瓷行业究竟能有多强,最终还要看这个行业是由哪些代表性的企业所构成。于是,陶瓷企业如何冲过十亿元的门坎以及跨越后,仍能让企业锐志前行,不断突破、成长,向二十亿、上百亿的目标前进,使陶瓷行业成长为一个由强势个体代表的强势产业,成为我们面对2006行业发展当中一个关注的焦点。
笔者从陶瓷行业走出来,对陶瓷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在历经其他行业轻松跨越十亿的经验后,在与陶瓷行业的对比之中,有了一些感悟和总结,在此,愿抛砖引玉和业内同行一同探讨。
第一道坎:把企业当成生意来做
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抓住机会,投机一把,赚到钱再找投机的机会;而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看清市场的长期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投资下去,持续发展。投资与投机之间相去甚远。
陶瓷企业的生产和营销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是以生意的眼光来运作的话,暂时赚到的钱,也很有可能在后续的过程中被设备和存货的贬值吞噬一空。陶瓷行业是个大进大出的产业,稍有不慎,几千万很快就会不见了,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不少企业投入大手笔、高起点,只想到赚钱,而一旦亏损,就挺不住败下阵来,丢下一个烂摊子走人。归根结底,也是逾越不了是做生意还是做企业的这道坎,如果是抱着做生意的想法,不但逾越不了十亿的坎,恐怕一个亿已经封顶了。
第二道坎:个人魅力大过管理体系
不少从其他陶企出来的管理或营销领头人,凭着个人魅力很快把企业做起来了,初期凭借个人的影响力和魅力很快就上来了,上到一个小高峰的时候企业状况又停步不前了,这时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已经发挥到极致。这个时候,企业的运作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没有管理体系的支撑,就算是增加投入,扩大产能,靠大投入来把规模做大,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体系支撑,反而会使企业陷入更大的危机当中,不但跨越十亿成了巨大的障碍,想保住原来的局面都已难上加难。
第三道坎:策略与执行都不靠边 行业内有不少老板,厂是办起来了,但究竟以什么样的策略去发展,自己也没个谱。其实,没有策略也就谈不到执行。策略就是找对方向,执行就是走对路,很多企业两边都不靠,看着市场上什么好卖就上什么。去年仿古砖大流行,不少企业纷纷转产,转产之时,基本上行业的高峰已过,市场上也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认可,自己的加入往往是昙花一现,或被动地跟着别人走,疲惫不堪,利润率大幅度降低,最终也过不了十个亿的坎。
而真正优秀的企业,一开始就在策略上确立了明确的方向,如在仿古砖还被很多企业不折不扣地当作小儿科时,唯美的马可波罗却矢志做成仿古砖领域的第一品牌,在个性化瓷砖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步伐,把自身设备上的“差距”成功转化成了与其他企业的“差异”,并突围而出,十个亿的目标清晰可见。
第四道坎:片面理解地域品牌:佛山品牌一定要在佛山制造
佛山陶瓷行业本地老板居多,陶瓷和佛山确实联系得十分紧密,佛山陶瓷之所以形成一种地域上的认知,关键在于人们对佛山陶瓷产品花色设计和质量上的一种信赖。佛山陶瓷更主要体现在是一个行业标准的引领者,这才是佛山陶瓷的内涵和精髓所在。但陶瓷终究是一个对资源和能源依存度很大的产业,以佛山陶瓷的品牌为引领,将生产基地结合地区产业优势布局,是进一步实现品牌突破的必由之路,否则,固守一隅,连中国的“国”都没办法跨,更何谈跨国际的“国”。十个亿自然变得非常吃力,难以逾越。
当然,对不同的企业而言,各有各自的“坎”,而冲出这个坎,就意味着突破和成长,十亿元也就离你不远。看看你的“坎”在哪里?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