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匠造 呼唤匠心回归

来源:中国陶瓷网 2015-03-12
阅读量:4799

    2014年,迎来40周年的鹰牌陶瓷制作《匠心》微电影,并于2015年3月在CCTV-2黄金档正式开播。作为中国建陶行业稀有的40年长青、40年领军的代表企业,鹰牌陶瓷以“匠心”二字总结这一段非凡历程:鹰牌的40年,是匠心制造的40年,也是匠心苛求的40年,更是匠心馈育的40年;立足承上启下的40周年起点,鹰牌希望传达给社会、业界、市场的是匠心制造、回馈社会的发展正能量。

    无独有偶,此一“匠心”恰好是对新春以来国民大规模讨论的中国旅客爆买外销国产商品之现象的社会原因的关键注解之一。匠心,也许是当代中国制造诸多缺失之中最本质、最核心,也是附加值真正所在的珍贵核动力。

    中国制造之痛

    2015年,我们或可将之视为“中国制造”真正转型之前的“反思元年”。因为仅仅一个开年,围绕“中国制造”的几大尖锐问题,就以伤及国家发展、民族自尊、民生利益等的过分戏剧化的现实处境纷纷进逼。

    这些最尖锐的问题包括:外企逐一撤离中国;国人境外消费持续增幅;中国制造带来的雾霾等环境污染迫在眉睫。顿时,一种悲观喷薄而生:外资逃了,国资流了,内需滞了,集体与个体的收入将四面楚歌,还得面对因环境恶化导致的逐年上升的医疗费用。

    不知是可笑还是可悲,虽然现实紧迫而疲惫,虽然媒体上连篇累牍的反思与呼吁,但习惯于麻木的我们忧也不是奋也无措,反以再一次“一笑带过”:据调查了解,网络媒体与社交媒体大量转发的是“一只马桶盖的日本自由行”这类兼具娱乐与新闻的空心宣导。全民的口水基本被渠引至“爱国与不爱国”这一类惯性腔调,无奈国人的思辨意识仍粗浅地停留在盲目的仇富主义与爱国主义。

 

    似乎很少人读懂港媒评论的“出境游正演变成奔着日用品而去的定期购物之旅”的潜台词,于是美媒《福布斯》又多加警惕一句“去日本购买高档马桶是一回事,去日本购买日用品是另外一回事。”当“日用品”加上“定期”这两个词,我们才顿觉触目惊心。原来我们早已习惯于大家出境购买奢侈品,也乐意身边的亲友隔三差五出境捎点价格更低、品质更佳的原产地品回来。想不到天长日久,这种越来越普遍的消费趋势开始蚕食我们自己的饭碗……duang duang duang——今年,开年的钟声也有点不一样了,而我们的万千思绪已经荡至不再遥远的明天:当外企不再中国制造,当出境游的国人基数持续增加,当出境游从“一辈子誓要一次”突变成每年的定期之旅,当奢侈品可以少买、日用品怎么买都不为过而且更省钱……我们中国制造怎么办?我们自己怎么办?

    这几年,我们整个国家的制造业与消费业疲于奔命,过产疲销的现实让我们每个新年都在干笑之后血泪祈福来年的走好。而现实情况就是好不起来。但扪心自问,如果足够有钱,我们也会乐于购买许多国家的各类优质产品,事实上一家家出口转内销的港货店、日货店正雨后春笋般布局在每一个小区。正如相关分析指出,日本产品的畅销原因有三:一来是价格更便宜,二来是绝无假冒伪劣,三来是代表精致的生活方式。但我们自己的中国制造呢?

    中国制造当然不尽然是山寨、翻版、粗制滥造。但无可否认,中国制造包含了大规模的专业缺失:大多数企业不去掌握核心科技,不去尊重知识产权,不去建立精细化管理,不去严格控制成本,不去完善供应链,不去创新推广与营销,更不知如何创造品牌与产品附加值……种种因素错综复杂,千丝万缕,于是大多专业者反而开始忽悠,更多非专业者简直事不关己。

    所幸,马桶之论余波未散,近日一波高分贝的良心声浪开始涌起:60亿能否换回中国匠心?中国制造,迫切需要的是匠心回归!

    “匠心”这个词,早已尘封于中国近代历史中,而近年来它不只一次出现在公众媒体与商业媒介中。众多民俗家、艺术家、学者等也为之奔走相告。它在这个时候的及时涌现,仿佛是这个古老民族的深邃生命从喉咙里吼出的丹田之音,穿越尘埃飞扬的时光隧道,突然聚焦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见一株不一样的开春生机——中国制造的种种专业缺失都能追赶上欧美日韩,唯独匠心,是真正需要从每个中国人内心唤醒的卧虎藏龙!

    中国制造,呼唤匠心时代

    为什么我们崇尚日本制造的家电、德国制造的汽车、法国制造的皮包等?并非我们中国人天生就崇洋媚外,而是我们早已信任了日本人、德国人或其他发达国家同样发达的民族匠心。无论是奢侈品的至高附加值,还是日用品的精致品质,真正让我们折服的都是产品背后的高贵匠心。虽然日本人的匠心过于吹毛求疵,德国人的匠心过于呆板,美国人的匠心过于直白,法国人的匠心过于奢华等等。

    然而,当代中国人所不明不白的是,我们的血汗金钱如滔滔江水付诸西流,买下的这些当今世界公认的匠心,曾几何时,它们一致敬仰与倾慕的竟是我们中国人的匠心,并且一学就是几百年。

 

    时光回流至古代中国,精工细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力证之一,便是汉语辞典随手一翻,海量都是关于精致、细腻、繁复的工艺精神词汇。更莫说我们祖先精心编撰与流传下来的大量工艺典籍。汉语之中,匠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数千年流传的民间工艺,审美倾向,精神气韵,构成了中国人的匠心与匠气。尤其是唐、宋、元、明、清的中国匠心,通过商品大量出口流传及典藏,被当时的欧洲公认为世界第一。丝绸、茶叶、瓷器、家具等中国日用品被欧洲皇室尊之以身份与品位的至高奢侈象征,更将中国风格美其名曰“Chinoiserie”。事实上,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更谦虚,他们之所以巨资购买中国制造,倾心膜拜中国美学,不仅是因为他们看见了一种无形之美——这种美萦绕在瓷器的罄薄之中,在丝绸的空盈之中,在茶甘的幽谧之中,他们更诚服于大美之中凝练的慧眼的明辨,能手的巧施,凡心的禅悟。巧如当代“中国古董教父”的美国人安思远先生所比较的:古典时代,中国的工匠比作珠宝匠,西方的工匠比作铁匠。

    当代西方一味鼓吹自我的手工艺术,而对中国古董艺术多从材料层面来考量价值,事实无非是霸权主义当道都是一厢情愿的压抑。幸而不少西方的良心学究一再推崇中国古典制造的简洁、精确、优美的形式与结构。优美源自于中国匠心,优美也源自于中国匠人的工艺修养与精神趣味,优美更源自于彼时古典中国的优雅生活方式。

    而今马桶盖事件的一夕披露,西方媒体不仅予以高度关注,并且也予以适度的嘲笑与惋惜:中国人流失的不只是金钱与自尊,更是无可挽回的民族品位。今天狂风扫落叶一般地搬走全世界精致生活的中国人,曾经被公认为这个星球上最具品位的民族,过着最优雅、最精致生活的东方巨人。否则十八世纪的欧洲王室,怎么会流传这样的恭维:在中国风之前,欧洲人只知奢侈,直至中国风尚来临之时,才开始懂得风雅生活。

    只不过是两百年的历史洗礼,中国制造便在这个工业化、快速化的西向时代开始沦陷了。在现代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匠心如同众多的传统事物一样,寂然消失,甚至无从提起——而中国制造正被信息社会的庞杂资讯所裹挾,被来自西方美学与生活方式的强势冲击,面临高度分工竞争的压力,又深陷消费主义的狂潮,深层地眩晕疲弱下去。

    今天,我们一再感到无力改变。但古人早有经验:假若一旦无力,便要从传统中寻找再次崛起的力量。

    匠心回归,中国制造当务之急

    中国制造匠心缺失的种种原因,当中就包括我们个体的生活语境及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过去的短短几十年间,倚仗霸权主义而发达强势的西方设计、美学、生活艺术传入新生、单薄的中国,迅速造成了现代中国被来自西方的美学、生活方式所影响的局面。盲目、单一地追崇西方时尚成为我们生存的审美本能。加上传统审美教育的缺失,我们从祖上流传下来的生活痕迹中看到的是颓败与落后,而不是优雅的骄傲延续。传统工艺及其精神的突然断层,现代企业流水线生产的强硬嫁接,追赶速度逐渐成为我们的突围竞争的自主意识及唯一的生存节奏。制造业中普遍吃苦耐劳的同仁,连吃一口饭、睡一个觉都无法舒适,久而久之,连自己都感觉不到了。人连自我都感受不到,当然也就难以察觉物我。要知道,匠心来自于人与物在自由时间之中的对峙发酵,灵感酝酿。当个体在工业化浪潮中沦为螺丝或转轮,一切匠心无从谈起。

    但匠心既然是民族传统的支柱或主流之一,随着民族的复兴,它依然流传于一些自觉担当与承载的灵魂之中。这些灵魂大多数是“桃源”地区的少数民族,落后地方的拙勤老人,还有更多沉默于城市车间、自觉秉承祖辈精神的老实而负责的工人。敬业、爱业、致业是他们每年都收获的领导评语,无论身处哪类岗位,无论是动手、动眼、还是动脑,他们都能自觉自责。正是他们创造了长达十数年登顶世界广布全球的中国制造。那时候的中国制造,是优秀的。所以,虽然我们的企业大多都难以跻身世界500强,但也曾自负自创自足自得,并创造了专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段长达数十年的燃情岁月。然而时代仓促,欧美人曾在中国制造大规模来临时失业失望、手足无措,于是逐渐转型,集体联盟往独具匠心的高附加值的品牌趋势一往无前。中国企业再一次以速度洗牌,匠心制造者少之更少,可怜物以稀为贵,但个别品类的消费浪潮依然盲目浪逐西方。

 

    但今天的制造业态并不代表中国制造将会永远地下滑下去。世界、生命都是一个轮回循环的过程,东方在这边,西方就在对面。今天的中国制造工艺没有在巅峰,但这并不是定局。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有更多人追求超越经济的东西,那就是对精神上的、美学上的、情感上的、舒适度上的、创意上的渴求。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生活品质和自己的文化元素,在消费与享受的过程之中,更多中国人将开始审美自觉、创新自觉,将美学体验沉淀为自主创造,反哺于民族制造。随着匠心被一颗颗地唤醒、一片片地复苏,自足与荣耀会一点点地重新回来。近5年来,从75后到90后,年轻人开始自发创造,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意与设计,与此同时,更多人关注、呼吁、投身于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宗师品牌则继续长青、继续保持高标准的荣誉出品及创新设计,还有一波接一波的精品品牌雨后春笋般地重构、重生中国制造。

    当前,我们开始忧心于外企大规模撤资撤厂直奔东南亚邻国,而纷纷质疑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的时候,鲜为人知的是外媒报道中国同东南亚的订单结构有一定差异性,一些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订单,目前还是留在中国生产。“中国的溢达、晨风、鲁泰等企业,则凭借精细管理、严格的成本控制、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及优秀的研发能力,拿下了很多优质订单。”而像鹰牌陶瓷这样的宗师企业,连续17年唯一代表中国参加意大利博洛尼亚展,十年前更被国际嘉奖“世界抛光砖看中国,中国抛光砖看鹰牌”的至高美誉,在行业低迷发展的近五年内却一直保持强势发展:原创世界两大领先产品晶聚合及宝藏,内需一直强劲,外需节节攀升,在陶业外销持续低迷的2014年里创下21%的折桂增长。这些鹤立于各行各业的制造代表,其轨迹一旦分享开来,必能有力坚定与鼓舞了更多中国制造保持或创建自己的宗师本色,匠心远航。

    匠心之道,中国制造自强秘钥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不分国籍的,对美的追求,以及对情感的追求。爱生美,美生匠,匠生美。工艺是一种美,品质是一种美,设计是一种美,甚至管理与经营也是一种深入浅出的生动大美。平心而论,中国消费者追求的,不是国籍之美,而仅仅感官觉悟之后的更美。

    精致品位,文化生活,这将是全球民族在现代生活中一轮精神上的殊途同归。它的成全必然离不开匠心之道。而活泼于现代的匠心之道,将不再拘泥于传统手工艺,而是落地于商品所涵的各种品质:民俗文化的深度、自主性,世界市场的管理与流通,精致生活品位的高度,制造与科技的人文性与宽广度等等。

    每一个产业、每一个领悟,每一个创意,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地方,这就是以匠心之道感化制造的绝对高度与深度。(本文为鹰牌陶瓷供稿)

    2015年,呼唤中国匠心,期待中国匠造!

责任编辑: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