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且善于将企业实践中得来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等经验总结成理论;他又是一位锐意创新的学者,执着于将自己领悟的一系列理论,在企业平台上不断进行创新尝试。
2006年10月20日,景德镇陶瓷学院。
欧神诺陶瓷公司董事长鲍杰军在一次行业沙龙的演讲中称,中国建陶产业极度缺乏跨国营销人才。当时我刚刚加盟陶瓷行业媒体阵营,对这句话半知半解。事实上,当前我国建陶产业在国际市场的销量仅占全国瓷砖总销量的一成,且其中超过95%的份额属于OEM型产品输出,品牌输出几乎为“零”。
时隔五年,回想当时鲍总的发言,才真正认识到“缺乏跨国营销人才”这一不争的事实。
五年间,鲍杰军先后出版了《中国智式》、《现代企业逻辑》、《人生半旅·感悟》三本著作,同时在行业媒体《陶城报》写了一年专栏。超百万字的写作量,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或许是著书立说本职之所在,尚不算很特别。但对于一个需要时刻面对激烈竞争的企业家来说,这绝对令人惊叹。即使欧神诺公司的员工,每谈及此,脸上也都挂着无比丰富的惊讶。
曾有不少陶瓷行业人士称鲍杰军为儒商、学院派企业家,但这些大众化的标签,仍无法准确界定鲍杰军其人。
学者?企业家?这是让我纠结和难以取舍的两个身份定语。
企业实验室
2011年12月23日下午。鲍杰军用一个瓷质茶杯的盖子倒立在桌面,让它保持平衡。他甚至有些“顽皮”地对记者说,假如这时一滴水从任何一个角度滴入这只杯盖,它一定失去平衡,倾覆倒地,因为它完全不具备抗风险的主观意识和规避能力。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游戏,但企业的发展和它有着共通之处。”
在鲍杰军的理论中,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承受能力。同时企业家所做的每一个决策,最终都将影响企业的走向。
这一点,在欧神诺公司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鲍杰军致力于打造高端品牌欧神诺,创造原创及高品质瓷砖产品,而其市场目标锁定在具有较强购买力的高端消费者。普拉提系列产品作为抛光砖创新力作,积极推动着整个建陶产业在过去几年的畅销局面,同时引发大规模的价格竞争。而作为原创者,欧神诺公司的普拉提产品价格至今没有下降。
鲍杰军说,“很有可能价格一降,反而没有人去买你的产品了,因为欧神诺的品牌定位一直处于相对高端的位置,没理由用中低端产品的价格去吸纳自己特有的高端消费者,因为他在接受你的产品时,已经有了一个心理价格。我们无需采取价格调整的方式来改变这来之不易的品牌溢价能力。”
鲍杰军一直推崇创新和自主研发。无论是“天下无砖”、“陶瓷时装化”这些概念的创新,还是“雨花石”、“普拉提”、“铂金”等产品本身的创新研发,只要一提及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们都会想到欧神诺,抑或鲍杰军本人。
在单纯模仿(非改善模仿)的行业环境中,尽管很多市场份额被后来的模仿者以低价等策略抢占,但自始至终,人们依然记得这是欧神诺的原创产品和原创概念。这或许就是鲍杰军一直笃信的理论的力量。
理论的最原始出处,就是实践。如此,我们便可理解“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经典评语,这是对原创的充分肯定,它已成为一种潜意识,进入到市场和各种传播渠道,潜移默化地奠定了原创者的市场地位和口碑。
创新理论的运用和坚持高端品牌定位的理论,在鲍杰军的坚持和巧妙运用下,成就了欧神诺独特的企业性格和品牌气质。
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且善于将企业实践中得来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等经验总结成理论;他又是一位锐意创新的学者,执着于将自己领悟的一系列理论,在企业平台上不断进行创新尝试。
理论供应商
“有一天早上我醒来,脑海里突然在想,企业一定要基业长青吗?于是展开思路,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梳理和分析,并写成专栏文章,发给了报社。”鲍杰军说,“还有一些(文章)是我翻阅从前的日记,产生很多感想,信手执笔完成的。”
鲍杰军就是在诸多类似这样的情景下,思索,分析,书写。在过去的五年时间,他先后完成了《中国智式》、《现代企业逻辑》、《人生半旅·感悟》三本书超百万字的著作,同时还为媒体写了一年专栏。最近两年,他又跑到景德镇投资,成立了当代官窑研究院,研究触觉延伸到中国陶瓷及官窑文化的发掘和系统研究。
和上述文字中提到的“用理论武装和指导企业发展,用企业实践提供新的理论研究平台”的模式类似,鲍杰军在当代官窑研究院的构想当中,还具体到了建设瓷器生产实验基地这个实践平台。
作为一名产经媒体的记者,我对企业家鲍杰军的这些做法,百思难解。与何乾的金意陶,与谢岳荣的箭牌,与黄建平的马可波罗以及新明珠、新中源等典型广东集团军相比,鲍杰军有时候确实特立独行,彷佛企业的经营并没有那么辛苦和复杂,而实际上欧神诺的健康稳定又得益于他的这种独特经营理念和企业逻辑。
鲍杰军在《现代企业逻辑》一书中提出了企业的工具属性。他认为企业不仅具有传统经济学中指出的生产属性和交易属性,还应该具备工具属性。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是企业家企图达到某种内心需求或精神追求的工具,而不仅仅是物质和财富。
显然,研究文化和理论,就是鲍杰军期望用“欧神诺”这个企业工具去实现的一种精神追求。
“不仅是研究,还要分析总结,传播,制造系统的理论基础,供应给行业或者业外的相关人士。”鲍杰军补充道。
至此,关于其出版《中国智式》、《现代企业逻辑》、《人生半旅·感悟》等著作的初衷,我们不再有半点狐疑。鲍杰军就此表示,我们的工业尤其是陶瓷行业,一直致力于供应产品和技术,但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基础。这些著作,亦是他欲尽一己之力,为行业供应一些切实有效、富有依据的理论基础。 对话鲍杰军——警惕过剩,创新改变未来
关于企业和成功:
企业的成长要与企业家的需求相匹配
【陶瓷信息】鲍总您好,包括最近出版的《人生半旅·感悟》一书,近5年来您一共完成了三部著作,请问这一本和此前的《中国智式》、《现代企业逻辑》有什么不同?
【鲍杰军】《中国智式》是一本陶瓷行业战略分析性书籍,他的范围仅限于建筑陶瓷行业,相对专业一些。《现代企业逻辑》的研究范围则更广,涉及到整个企业或者公司领域,它是一本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著作,它作为我就读武汉理工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帮我顺利通过了答辩。《人生半旅·感悟》这本书,实则是一本文集类著作,它囊括了2010年以来我在《陶城报》的专栏文章,和各类媒体对我的专访文章,也有一些是未曾发表过的。很多内容和观点都是临时想到的,比如《企业一定要基业长青吗》、《同行是冤家吗》等,都是很突然想到这样一个议题,然后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感悟,展开分析而写出来的。这三本书正好形成我的三部曲,一本是写陶瓷行业,一本是写企业,一本是写自己的人生。
【陶瓷信息】在多数人眼里,您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您本人是怎样理解成功的?
【鲍杰军】我一直认为成功有两种:一是别人认为你成功,二是你自己认为成功了。这两者是有很严格很大意义上的区别的。别人认为你成功,那可能是表象,可能是认为你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待遇和其他回报,这是其中一种。其实个人内心认定的成功,更具含金量,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目标不同。当然,往往个人内心的成功是很难达到的。这需要很多基础,可能会用别人认为的成功,作为一种资源或者能力,然后去实现自己内心的成功。
【陶瓷信息】能否再具体一些?
【鲍杰军】就比如做企业吧,企业的成长一定要与企业家的需求相匹配,二者的关系必须是均衡的,合理的。并非外界评论说你做得多么大多么成功了,就是好事,企业家内心的需求如果没能从企业经营中获得满足,这种表象上的成功,其实很悬的。有可能哪一天企业家觉得这个企业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做出调整,导致企业分崩离析或者改头换面,也是极有可能的。
【陶瓷信息】您提到了企业的成长要与企业家的需求相匹配,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您在《现代企业逻辑》一书中的观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鲍杰军】这个观点其实就是在解读企业的工具属性。企业除了生产和交易这两个属性之外,其实还具备一个特别明显的工具属性,因为企业家有需求要通过它来满足。我们也看到经常会有企业因为几十万的资金缺口就垮了,实际上就是它的工具属性产生了变化,使之无法实现“生产”或者“交易”这样的属性,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通俗一些吧,企业是一个具备法人效应(法律效应)的主体,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期权等多种形式达到很多目的,比如融资,比如引进人才,刚才说的资金缺口,实际上就是企业已经失去了它的(融资)工具属性。
关于行业形势:
眼光放远一点,创新投入多一点
【陶瓷信息】最近您一直在指导陶瓷信息报社做全国瓷砖产能数据的统计工作,我想请问您对当前全国陶瓷行业超过100亿平方米瓷砖的年产能,有什么看法?如此规模会面临什么后果?
【鲍杰军】(健康的)企业的成长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安全性,二是均衡性,三是有效性。这三个特性其实归咎到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控制力。比如个别企业急剧扩张,遭遇行业集体性快速扩张,就面临了一个过剩的风险,失去它的安全性。如果这个时候遭遇大环境震荡的影响,很可能平衡性亦受到影响,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消化不良,供应体系不畅等等,这就很容易出问题。至于有效性,就更不用说了,前两个特性都遭到破坏,有效性更无从谈起。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起码得三年五年吧,有的更是十年二十年,这就是所谓的战略规划。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等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走健康发展的模式(类似企业成长特性的观点,我在《现代企业逻辑》和其他作品中也有提到)。
【陶瓷信息】今年以来,洞石专利风波一直跌宕起伏,且余波未定。您是怎么看待创新和知识产权的?
【鲍杰军】首先,当然是大家都尊重知识产权、都坚持自主创新模式最好了。但往往事与愿违。我们的知识产权立法已经很久了,但我们的执行环境和真正的落实,还有待改善。在这样一种普遍漠视知识产权的大环境下,在建陶这样一个技术门槛较低而缺乏核心尖端技术的行业,打官司还真的很纠结。当年我们也曾经打过官司,最终得不偿失,耗时耗力,劳民伤财。当然,有一点大家必须知道,坚持自主创新和原创研发,一定是受欢迎的,因为别人仿只能图一时之快,而你原创者不同,享受到研发的过程,这种过程对整个团队的研发能力和智力开发、思维启迪是模仿者永远做不到的。而且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提到某某产品,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原创者。这就是价值!
【陶瓷信息】问题是模仿的产品都有一个特征,就是价格低于原创,对市场具有一定破坏性?
【鲍杰军】当然,从行为上来看,这个不值得提倡。但是低价格对于原创产品及品牌是否一定造成影响,有时候也不一定。我们举个例子吧,欧神诺原创铂金系列产品,假设价格卖到800元一片,模仿者也就只能卖到500元甚至更低,因为你卖一样的价格,消费者肯定买原创的产品和品牌。那么如果你卖500元甚至更低,则对原创品牌影响也不会很大,因为欧神诺的消费者一定是具有一定精神需求和购买力的,他对产品的原创和质感、内在品质等有着很高的要求。仿冒品永远只能仿其表,深层次的内涵是无法模仿的。回过头来看,仿冒品的低价盛行,在某种程度上正好拉开了它与原创品牌的距离,形成了品牌差异。这对原创来说,或许也是好事。
凡事不能十全十美,只能坚持自己的定位,用原创精神和高品质产品,再加上与之相匹配的优质服务,去打动消费者。
【陶瓷信息】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和陶瓷信息报联合发起的“陶业长征”——全国瓷砖产能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抛光砖产能居所有产品之首,比重高达35.99%,其次是瓷片,产能比重达到24.3%,排名第四的仿古砖产能比重为10.56%(第三位是外墙砖,产能比重16.13%)。从现代空间装饰的现状和趋势看,传统地砖上墙的做法越来越多,有不少人担心抛光砖和仿古砖的发展可能会对瓷片造成较大压力,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鲍杰军】的确这几年以来,抛光砖和仿古砖上墙比较多,对瓷片造成一定压力。但是瓷片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它可以营造淡雅、细腻甚至可爱的装饰效果。如果瓷片产品在以后的工艺创新和产品开发方面做足功课和努力,并不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主要还是看产品的工艺创新和设计开发能力,任何瓷砖产品的市场提升都不能缺这一条。
所以说,创新是一条很重要的道路,它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未来。在(创新)这方面的投入不能省,投入多一点,回报也会水到渠成。
【陶瓷信息】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请鲍总对2011年的建陶行业做一个小结,同时对明年的发展形势谈谈您的看法。
【鲍杰军】2011年,可以用“预料之中,意料之外”来概括,市场的不景气是大家已经预料到的,但下半年的市场的清淡程度还是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面对即将到来的2012年,我们陶瓷行业不会再像以前爆发式的增长,重视价值将逐渐成为行业发展主题。
【采访手记】走近鲍杰军
认识人称“鲍工”的鲍总已有5年(实际上5年前他在演讲台做专题报告,并不认识我),一直以来,他的形象非常鲜明——妙语连珠,博学多才,平易近人,且每每能耐得其烦接受媒体及他人采访、咨询。尤其在经营企业方面,不急功近利,坚持企业和品牌创立之初的目标稳步发展。即使在中国建陶工业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井喷的年代,亦未见他参与到大规模产能扩张的队伍。
这是作为陶瓷行业产经媒体记者多年来,我对鲍杰军先生的“最原始”认知。
后来,随着《中国智式》、《现代企业逻辑》、《人生半旅·感悟》三本著作的陆续出版,以及其出席西班牙QUALICER国际论坛,作为中国建陶唯一企业家代表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方才发现,其实鲍杰军不仅仅是技术出身的“鲍工”,也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出身的企业家,他已经修炼成为一名学者。
景德镇陶瓷学院理工科专业出身,在“科达”平台与同事一起创业及曾经亲自主创设计陶瓷装备的经历,攻读北京大学EMBA硕士以及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著书立说,组建商会搭建精英交流互动平台,投资景德镇创办当代官窑研究院……等等这些经历,在整个中国建陶行业,绝无仅有。实际上这些经历也铸就了鲍工严谨、严肃的学术理论风格,包容、整合的现代企业家视野。包括他在指导我们做全国瓷砖产能数据统计的时候,都得以充分体现。
同时,鲍杰军也风趣幽默。他像个顽皮的小孩,拿着一个瓷器杯盖倒立于桌面,跟我们讲述企业的平衡理论和风险控制理论;他像个无话不谈的朋友,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生活趣事与您促膝长谈;他更多的时候还是像一个老师,逻辑清晰,思维缜密,深入浅出地授业解惑。
当然,他一定是一位企业家。喜欢买书,读书,写书的学者型企业家,又常常着西服在各种论坛谈经论道,抑或潇洒地出现在高尔夫的绿茵之上,挥杆之后不忘挥汗。
据说,在欧神诺公司,很多下属不叫他老板或鲍总,更多的称呼是鲍工。
这个鲍杰军,是行业的铮铮脊梁之士;是一个用理论武装和指导企业发展,用企业实践提供新的理论研究平台的“学者+企业家”型的思想先驱;亦是当今中国建陶乱象中的一脉清流!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