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跃飞谈广州陶瓷工业展、产品展及行业发展

来源:《陶城报》 2014-05-24
阅读量:1822

    面对挑战 共筑梦想

  时值2014中国国际陶瓷技术装备及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展览会召开之前,作为一个从业30余年的陶瓷人,笔者将自己近期对于行业的一些看法,和诸位同仁进行分享与探讨。 

  近期值得注意的三大事件

  1、环保整治力度加强

  作为全国陶瓷重镇的佛山,最近把环保问题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据悉,佛山市政府将出台《佛山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14年—2017年)》,对电厂、陶瓷、铝型材、玻璃制品四大重点行业进行大气整治。在陶瓷行业方面,今年9月30日前,完成烟气治理,确保全面达到排放限值要求,所有排放口在今年12月31日前必须安装烟气在线和视频监控系统。

  而更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从2010年开始执行的《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4—2010),对于整个陶瓷工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

  根据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实际状况,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标准中颗粒物排放限值随燃料变化而有不同取值的作法不太科学;

  大气污染物净化设施排放口取样的要求不太合理;

  过量空气系数定位1.7,按其计算方法相当于氧含量8.6%,而实际生产过程中窑炉的氧含量大多在15%-18.5%;

  部分指标定得太严,如氟化物的排放浓度限值为3mg/m3,是世界上最严的,已经超过最严格的德国标准(5mg/m3,含氧量18%),实难持续达标;

  未将企业喷雾塔和窑炉合并排放作出明确说明与规定。

  2014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也曾就这些问题提交议案,申请修订标准。但按照目前实际状况来看,各企业要生存发展,只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在现有环保设备基础上,加大技改力度,争取持续稳定达标排放,而不能有任何侥幸的心理。

  2、中小房企资金危机

  今年3月以来,在浙江宁波、江苏南京和无锡、安徽合肥、湖北襄阳、陕西神木等地中小房企被曝光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了破产危机,关于中小房企资金链趋紧、或再现“跑路潮”的讨论热极一时。

  “鬼城”和大量新城的出现,都是因为没有产业支撑。各个地方都希望快速完成城镇化建设,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作为陶瓷卫浴行业,目前在渠道终端上也在快速地向三四线市场下沉,但如何避免由于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而波及到自身,这个问题需要小心应对。甚至于,我们应当仔细研究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走向,来确定企业的投资发展速度,切莫盲目上马新的生产线。据闻一些抛光砖的生产线,已经达到了一条线日产4万平方米的水平,这种急遽放大产能的做法,在目前的市场行情下,必须注意其潜藏风险。

  3、安蒙事件

  安蒙事件为某些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激进策略敲响了警钟。目前在佛山产区所发生的安蒙企业负责人失联的事件,给国内整个卫浴行业带来了很大的震动。由于政府相关部门正在调查处理,事态的发展尚未有定论,但无论如何,此事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思考。以往媒体经常把一些公司称为“研发型企业”、“营销型企业”、“规模型企业”、“概念性企业”等等多种分类方式。但必须指出的是,对于一个企业的永续经营而言,正确商业模式的搭建、稳健可控的经营思路、健康有效的资本筹集、透明公平的管理体制等等,才是最根本的因素。

  工业展凸显行业发展趋势

  1、自动化是发展主要方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对于陶瓷产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陶机装备、化工色釉料、展览展示等配套产业近年来正迅猛成长,尤其是陶机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创新,可以说,陶瓷产品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是新的陶瓷机械技术的应用使然。

  目前,困扰我国绝大多数陶瓷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都采用人海战术,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上下波动幅度较大,常常因货不对板或色号不稳而降级处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完全是市场供求关系造成的。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几乎任何品质的产品都能寻找到相应的市场,导致企业主动提升质量的欲望不强烈,甚至于美其名曰“质量过剩”。

  因此,中国陶瓷企业,往往追求的是大规模量产,而认为自动化生产线前期投资成本较大,不愿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但规模大就一定能利润高吗?

  笔者曾参观过一家意大利陶瓷企业,产品定位很高,总共有6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日产量24000平方米,整个企业仅180人(包括研发、生产、行政、后勤、销售等所有部门)!年销售额在1.6亿至1.7亿欧元左右,换算下来,出厂价高达22欧元每平方米,人均年销售额约90万欧元!国内哪家企业可以做到如此高的附加值?按照国内目前的自动化水平来说,一般年销售额10亿元左右的企业,从事生产的员工大概都在2000人到3000人左右。

  对于招工难、用工难、成本高、效益低的当下及未来中国,自动化生产线的推广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也是谋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2、精细化是中国装备提升方向

  据意大利陶瓷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ACIMAC)公布的数据显示,欧洲、中东是意大利陶机装备出口的主要地区,也是世界陶机装备销售的主要市场。在欧美地区,萨克米生产线的销售价格是中国生产线的2倍以上。而在东南亚、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萨克米的销售价格则比中国同类产品高30%以上。一方面是因为其能有效利用欧洲的金融机构,为国际客户提供3—5年的远期融资服务;另外一方面,也得益于他们产品的精益求精。

  中国建陶企业的生产装备,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关键设备如压机、窑炉、球磨机、喷雾塔、印花机等,均形成了一批规模型企业,并开始走出国门,与意大利装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单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的机电产品并不比国外差多少,在设计、加工、服务等方面做得不错,但在精美、耐用、高端产品加工等方面还是有很多欠缺。由于生产厂家一味追求低价,所以许多设备厂家在提供产品时,往往在“还可以、大概、接近”的时候就匆忙推出市场,导致国内设备大多显得粗糙、简单、笨重、故障率高。

  中国陶瓷产业要进一步发展,不但生产厂家要转变人海战术的经营策略,推动自动化进程,机电设备厂家也要转变“质量不够,服务来凑”的经营策略,大力推动精细化进程。

  3、后喷墨时代,配套企业迎发展机遇

  近两年,喷墨技术和设备在国内已得到大规模运用,完全颠覆了原本的研发、生产流程。一方面使得研发费用大为降低,另一方面使得跟风仿制变得更为容易,“只要2周时间,通过扫描翻拍,就可以做出效果达到80%以上的仿制品。”风水轮流转,前些年喷墨还是最高端产品的代名词,到现在已经成了通街行货。

  然而,瓷砖是一项综合的工程,除平整度、规整度外,纹理的细腻度、逼真度和质感尤为重要。如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都打上一点折扣,则瓷砖的细腻度、逼真度就会大大降低。意大利瓷砖企业为什么能生产出品质、质感远远优于中国陶瓷企业的产品?是因为他们有着国际一流的配套企业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意大利的色釉料企业,不仅提供色釉料,而且帮助客户企业研发出达到设计图稿和实物样品要求的瓷砖产品,同时为客户培训研发人员,这在国内是很罕见的。

  国内绝大多数陶瓷企业长期以来是生产技术主导销售,即生产技术线能够研发、生产出什么产品来,销售线的人员就负责把它卖出去,关注点往往仅在于产品性能、理化指标、色泽图案上。而在后喷墨时代,基于技术层面的研发设计,已经遇到了高度同质化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现状,陶瓷企业更多的要从整体上考虑到产品的设计应用与配套装饰,加强对市场调研、创意设计、产品设计、产品应用、产品配套的整体统筹与协调,从市场需求、空间设计运用导向产品设计,再由研发技术人员去实现它,把它试制出来、生产出来。而这种需求,客观上给许多配套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也将带来新一轮的社会化大分工,促使更多“小而美”的专项公司,为陶瓷生产厂家提供更多定制服务。

  4、环保政策对装备业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国家在倡导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而且各项政策法规在日益收严。整个陶瓷产业上下游,需要树立起“节能环保是产品成本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概念。可以说,从陶瓷生产厂的布局设计、节能降耗装备、环境保护装备等各方面来衡量,能够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屈指可数。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始加大实施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陶瓷企业就属于被整顿的重点对象之一,所以陶瓷企业将面临着艰难抉择,要么升级改造,要么关门大吉。而陶瓷企业的关闭势必影响到上游的陶瓷机械行业,所以陶瓷机械行业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研发,开发出节能、环保的新产品,从根本上解决陶瓷产业被长时间定位在限制、淘汰行列的尴尬局面。

  产品展输出中国陶业形象

  1、产品展是理性共建产物

  大家都知道,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贸促会建筑材料行业分会、广东陶瓷协会主办,30余家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骨干企业合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陶瓷产品展览会”将于2014年5月21-24日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启幕。

  大家也知道,尽管产量庞大质量精湛,却缺乏海外自主品牌的号召力,这是中国陶瓷产业目前尴尬的现状。其实,中国的陶瓷企业不仅是倍受博洛尼亚展冷落,在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展会上,中国的企业都无法获得较好的展位,也无法形成一个统一品牌形象的中国展区。

  说到这一点,就有人提出质疑,问这是不是一项面子工程。我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面子工程,更是尊严工程。中国品牌已经不能再停留在性价比层面的内部竞争上,大家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世界输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全新的东方美学、创新的企业精神。

  而且,这还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是一次“聚合模式顶层设计”的成功,也是“和而不同”的精神体现。它的深远意义更在于,作为中国传统产业的代表,中国陶瓷产业已经由野蛮生长阶段,正式进入理性共建阶段;由无序竞争时代,进入到协同竞合时代。新时代的中国人,有着共同中国梦的中国人,在陶瓷领域,第一次摆脱了柏杨先生所说的“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的窝里斗格局,走向了契约和协同。

  各大协会第一次摒弃所有纷争,求同存异,摆脱了原本单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向构建协作平台机制的方向积极转变;由日常的事务性归口工作,转而向分工协同全行业力量进行探索的方向发展。

  2、共同努力做好产品展

  作为承办这个展会的展会公司总经理,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说实话,这完全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万事开头难,更何况在这个各种层面都面临着重大转型的时代关口?

  行业内有很多人提出批评,认为展会准备时间太仓促,而且档期与美国展会、广交会、上海卫浴展的时间都过于接近,不利于组织客源。

  必须得承认,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一个展会,我们需要考虑和衡量更多的因素。首先来说,各协会、各企业都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陶瓷产业已经到了一个必须由竞争转向竞合的关口。事实上,以中国陶瓷行业的力量和中国陶业目前在国际上的形象、价值都是完全不匹配的,而最关键的因素是由于我们的不团结!

  广州陶瓷工业展经过多年的积淀,已经演变成了全球第一大展会,无论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都毋庸置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企业的商业回报追求就毫无考量。要知道,展会的股东里面,有30多家陶瓷企业,这个决议也是充分民主讨论后的结果。先聚势,而后形成合力,这是大家一致的意愿。

  所以,我们的一个原则是,一方面低头做脚踏实地的工作,另一方面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建议和批评。我相信,所有的建议和批评,都是大家希望同心协力把展会做好,把中国陶瓷行业做好的良好意愿。

  在这里,我热烈地邀请所有的中国陶瓷人,积极参与和支持首届中国国际产品展,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更多的人的热心关怀。此外,也真挚的欢迎大家对于这届展会多提批评意见,对于下一届的展会多贡献聪明才智。

  最后,以三句诗与诸位业内同仁共勉:

  “慈眉静听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北京中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