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毛国中:言之无、言之过必言无信

来源:《陶瓷信息》 2014-05-17
阅读量:2142

    或许很多人都记得,一则关于抵制日本恐怖影片3D版《贞子》的爱国文字,从几年前的微博转到现在的微信朋友圈,什么某月某日上映云云,拒绝观看抵制日货云云。那么这部影片到底在哪年哪月哪日上映?影片去哪儿了?无人知晓!

    还有更多尘封了不知多少年的旧闻(文),亦被大家疯传出来,“引领”今天的楼市趋势,甚至“指导”未来20年的中国经济。对此,我们不得不在仰视互联时代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对信息传播大军中的部分伙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此属盲目,盲流。如我在上一期专栏中提及的关于未定性、未结果事件的轻率报道与传播,借题发挥哗众取宠等等,亦让人顿感失语!

    一个现实的案例,欧陶科技董事长、本报社长欧阳先生之事件,全国知名媒体、南方某都市报曾采用跨版方式大篇幅报道,恨不得“号外”“加精”“置顶”处理,各种自媒体、社交工具频繁转发,以展示自己获取信息能量无穷!然而他们最终都没有告诉受众“怎么回事”,相反在各大门派中泛滥的低俗快感之后,我们的科学经营管理水平与文化凝聚力为自己进行了正名!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们都以沉默来应对,因为我们看到了那一句同样来自讯息泛滥的自媒体名句:对于了解你的人,无需解释;对于不了解你的人,没必要去解释!

    后来的苏丹晓、安晖事件再次被人消费,被人从中获得短暂性苍白无力的讨论与分析快感!鄙人才疏学浅,无法成为拯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英雄,甚至在面对无奈之时亦无力辩驳而选择沉默,但我一直坚信伟大的成语“水落石出”和“真相大白”!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汉语口语中的“积点口德”。

    获取信息的速度之快不应被褒奖为互联网(或自媒体)之能量,传播信息的尺度、科学的信息分拣、独立思考之后的慎言方为高人之举!分享与传播只是技术,但不尊重真相和原创价值乃至践踏知识产权、并冠之己名的发布,才是本质与灵魂之败露。

    李志林先生幽默健谈,常用生动形象之比喻阐述理论。本月13日他给一帮媒体朋友讲了个故事:他曾经的玩笑之词被某杂志记者冠以大标题制作成博眼球之新闻作品,令他汗颜。后来该杂志主编登文致歉才免于一场舆论误解。

    科技之神秘与强大,在于我们不知道哪一天,现有的精良工具被统统缴械,取而代之的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一个又一个所谓神器。互联网让传统纸媒的市场优势逐步式微,而移动终端这一新型互联网产品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互联网基于办公桌的方寸局限。

    移动互联网从最初的讯息传送与通话功能,到后来的游戏、社交软件发展至今时今日的所谓自媒体终端,我们每天都可以接收来自神奇信号的各种信息。有借题发挥的,有号称“疯转1亿次”的,有无病呻吟的,也有各种“鸡汤鸭汤”,还有各种专家大师级慷慨分享,甚至有假新闻,伪科学……我们追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也堵不住垃圾信息的狂流,但我们应该可以学会对它们进行分拣和取舍,更应该摒弃以消费他人他事借题发挥而达私己目的之行为。

    其实我想说的是,言之无、言之过必言无信。不二。

责任编辑: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