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长刘悦伦日前在京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佛山将打算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村集体经济社,“完全公司化让资产一清二楚,然后建立统一的监管平台,集体资产要上平台去交易,把整个机制建立起来就可避免混乱、中饱私囊和村官腐败,同时也能实现资产升值”。
两会期间,南都记者专访刘悦伦,在超过1小时的采访时间内,这位管理720万人口城市的市长,足足说了38次“市场化”。
在刘悦伦看来,对于“本地农民”的问题,他认为最关键是让村集体经济市场化,让村民市民化和公民化,让村居管理法制化。而对于“外地农民工”这个群体,“公平”是他考虑得较多的事,他说,今年设想拿出20%比例的保障房分配给农民工居住。
谈到政府债务的问题,刘悦伦说,目前已经制定减债计划,希望五六年之后,市本级约400亿元(佛山各级政府总负债约1400亿元)的债务可以减少过半甚至更多,佛山未来将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更多依靠政府财政收入和民间资本。
3月5日早上,刘悦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门口接受采访。
谈集体经济改革:把家族式管理变成专业化管理
“村庄党组织的管理、村委会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社的经济管理,几个搅在一块,现在佛山遇到这样的问题,广州实际上也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其他省比较贫困的地区可能不突出,(因为)没有什么利益。村里一年收入几万块钱和上亿元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矛盾的根源,是利益冲突”。在谈到佛山本地农民的问题时,刘悦伦认为,要理顺目前农村管理中党政不分、政经不分的管理模式,必须走市场化的路。
“谁有本事谁来做”,刘悦伦说,今后农村集体经济社拟聘请专业人员,改造成法人治理结构的正宗公司,把过去家族式的管理搞成职业化、专业化,“改造成一个像样的企业,然后聘请经理人进行管理,这是我们一个方向,现在南海已经在做了。股东大会选董事会,董事会聘请外面的人,谁有本事谁来做,前一阵子我们常委会开会确定这是一个改革方向”,他将此称为“集体经济市场化”。
“村官和党支部书记去管政务管党政建设,村里面股东固化,股东收益按照《公司法》来分配,经济管经济,行政管行政,党务管党务”。刘悦伦说,南海此前已经开始尝试这项改革,但做法仍不是“外聘职业经理人”的方式,可能是村里除村书记和村主任之外的其他村人来负责运营集体经济,但下一步,他的想法是,“干脆完全走公司化(方向),总经理聘请外来人员,通过本村人和外来人同台竞聘(产生最优者),走职业化经理人(管理)道路”。他表示会先在南海试点,再推广至佛山全市。据悉,目前南海有上百个集体经济社,整个佛山则有数百个。
对于可能面对的阻力,刘悦伦说,原来的既得利益者会对此产生阻力,但有阻力也要干,底气来自于“这符合大多数村民利益,我想应会得到大多数村民的拥护”。
谈村民市民化:农村宗族势力在城市中应尽量避免掉
“村居的民主化是不同的人在这地方完全按照公共利益,完全按照能力,按照你能够为大家谋取的公共利益、提供的公共服务,客观地来选举他,而不是按照种姓、宗族的势力去影响村长的选举”,在谈到城中村的村民市民化问题时,刘悦伦如是说。
刘悦伦认为,中国农村的宗族势力在城市中应该尽量避免掉,中国民主化进程从基层开始,是个深层次问题。他举例说,“选举只选同姓的人,选家族老大和长辈,而不管他能力怎样,就比如说,卢姓和鲁姓是大姓,这两大姓就纷纷要把他们的代表人物推出来,推出来后他可以照顾他们的更多利益,这种对民主化完全是冲突的”,他说,通过自然的城镇化行为,鼓励村民散居各地,让村民(主要是目前已不用种田的城市农民)真正市民化。
“从他的个人角度讲,我希望他从一个农民的生活习惯变成一种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从管理上来说,就是村居管理法制化的问题,我希望打破这样一种宗族的势力”。刘悦伦说,应该让这些村民变成市民,然后成为公民,“公民是按照公共利益来选举,然后走法制化的道路”,他认为村居管理要实现法制化,而非宗族管理,“不是(因为)我是老大、长辈,然后我就可以去调动一些人,或者对人进行处罚,应该是完全按照法制化的,法律在这个村庄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谈外来工治理:想分1/4保障房给外来工住
相比起佛山郊区的农民,刘悦伦认为,在佛山工作的130万外地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三个亿”的问题(即“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刘悦伦尤其关注“第一个亿”,他说,对于外来工,落户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关键是城市公共服务如何向他们覆盖和倾斜的问题,包括子女教育、医保、社保、户口、住房等问题。
刘悦伦说,佛山今年打算拿出一部分保障房面向外来工进行分配,他说,目前佛山有在建保障房(包括已建)数万套,今年落成8000多套,刘悦伦的设想是起码拿出个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来面向外来工,“外来工达到一定条件也可以申请”,他说目前正在做方案。
“好多城市不愿意拿这个东西,因为财政压力太大,但是我觉得人家到你这个城市来,如果没有他的话你城市发展不到今天,你城市增值真正靠谁呢?主要不是靠郊区的农民,是靠这些外来工。当然下一步未必是了。(因为)下一步要转型升级,下一步产业提升了。但是原始积累都是靠外来工,工厂打工制造业,都是靠外来务工人员把它提升的”。
说到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是否“弱势”的问题时,刘悦伦说,“所有土地收入都让郊区农民享受了我认为是不公平的,郊区为什么搞得好能城市化?是因为有工厂。工厂为什么好?是因为有外来工。集体土地收入是不是应该拿一部分搞公共服务?我认为这个应该探讨,现在根本没有讨论这个问题”。
刘悦伦认为,造成当地土地效益升高也有外来工一份(功劳),只让本地郊区农民分享土地收成是个误区,“现在都是靠财政搞外来工(公共保障)这一块,那集体土地收益应不应该抽一部分搞外来工的公共服务?这个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谈三旧改造:希望这个政策在佛山一直延续下去
这次来京参加全国两会,刘悦伦递交的三份建议之一便与三旧改造有关,即《关于借鉴“三旧改造”经验,保护和提升农村土地价值的建议》,他在建议中写道,希望“允许佛山市作为全国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试点城市”,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其实是,希望“三旧改造政策”在佛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不用每三年申请一次。
佛山从2007年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三旧”改造,这个政策对于广东诸城可谓“政策大礼包”,可以在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的前提下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刘悦伦直言这个政策给佛山带来的好处非常大,提升了佛山的集体土地价值,释放新的土地空间引进一批新的高端项目,产业和环境都得以提升。“三旧改造(政策)给农村、村民、集体、政府、市民全面带来好处”,刘悦伦说,三旧改造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利益平衡的问题。
刘悦伦在他的《建议》中提到,要完善农地流转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他还希望允许佛山作为全国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试点城市,“(希望)三旧改造现在有些做法能够用立法形式固化下来,其实现在我们已经是市场化,但是我们有些东西还没得到正式的认可”。他说,(佛山)下一步要发展,必须要靠“三旧改造”。(采写:张艳芬 程俊 马丹昊 张琦 摄影:张明术)
【名词解释】
“集体经济市场化”
“今后农村集体经济社拟聘请专业人员,改造成法人治理结构的正宗公司,把过去家族式的管理搞成职业化、专业化,改造成一个像样的企业,然后聘请经理人进行管理,这是我们一个方向,现在南海已经在做了。股东大会选董事会,董事会聘请外面的人,谁有本事谁来做。村官和党支部书记去管政务管党政建设,村里面股东固化,股东收益按照《公司法》来分配,经济管经济,行政管行政,党务管党务。”—— 刘悦伦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