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人作品:《想起路遥》(孙春云)

来源:《陶瓷资讯》 2013-10-26
阅读量:1721

    在每年的佛山秋季陶博会开幕前夕,也正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颁奖季。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形中也为秋交会助了一回兴。今年的诺贝尔各大奖项获奖名单已开始陆续公布,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已一一揭晓。但关注度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究竟花落谁家,网络上依然吵得沸沸扬扬。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次被博彩公司看好,在全球著名博彩公司立博今年最新的赔率表上,村上春树位列第一,成为最大热门。此外,84岁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呼声也颇高。

  莫言为中国争了一次光。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作家再获此殊荣可能要假以时日了。不少网友说,其实我们有比莫言更优秀的作家,比如英年早逝的路遥。莫言自己也说,中国有许多比他更优秀的作家。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一个世界冠军,奖是颁发给一个好的作家,世界上好的作家可能有几千个,但是每年只能够颁发给一个作家。当然,也许中国有很多作家有很多诗人也值得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没有得到,而莫言得到了,就是这么简单。

  陕西作家路遥逝世时年仅43岁,20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有许多读者在读他的作品,他的《平凡的世界》仍是书店卖得最好的长篇小说,不但是畅销书,更是长销书。所以有不少读者仍在猜想,假如路遥仍活着,他会不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记得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记者问“地产大鳄”潘石屹,你喜欢莫言的作品还是路遥的作品?潘石屹直率地说更喜欢路遥的作品,因为路遥的作品中透着一种美。潘石屹说,在他弟弟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他送的礼物就是一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潘石屹说这书他看过七遍,“每一次,我在看路遥《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总是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碰到了困难,总是能给我力量,给我非常大的力量。尽管到现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可是这种精神的东西,它是永恒的,是不会改变的。”

  的确,物质可以消亡,但精神却能长存于天地之间。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能够阶段性影响你的,可能有十几个人,但能够影响你一生的人,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在很多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可能不是耶酥,不是老子,也不是比尔盖茨,而是路遥。

  几年前,我采访一位做仿古砖企业的老总,他在大学学的是中文,跟我聊起文学,聊起读过的文学名著,他很感慨地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他人生中的“圣经”。他读完这本书,又主动地推介给周围的人去读。他说,每一次看到或想起路遥这个名字,心里就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这个名字充满了太多的悲情,包含了太多悲悯,充满了一种大爱无疆的力量。

  路遥为什么能够在读者心目中取得如此崇高的地位?从他的创作经历中不难找到答案。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他不惜在所谓的“文坛”上完全消失,用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进行一次命运的“赌博”。他在创作随笔中写道,“你要像消失在沙漠里一样从文学界消失。要忘掉你得过奖,忘掉荣誉,忘掉鲜花和红地毯。从今往后你仍然一无所有,就像七岁时赤手空拳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去寻找生存的道路……”

  于是,他用他那“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开始了长达六年的不间断地奔跑:三部,六卷,一百万字,近百人物,作品时间跨度长达十年,全景式地反映出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变迁……

  为了积累素材,收集资料,他查阅了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和一种地区报,还有《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因为不停地翻,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为了体验生活,他到工地上去当“揽工汉”,一天挣两块多的工钱;为了约束自己的意志,每天的写作任务都限制得很死,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写到半夜饿了的时候,常常跑出去寻找食物,看见哪位同事家的灯亮着就去敲门,要上一个馒头充饥……他对自己说,“实行如此繁难的使命,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之心。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能弹拨出生命的绝响。”

  读路遥的作品不难发现,“土地”和“劳动”这两个词是他十分敬重和敬畏的,他曾说过,“我在稿纸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认为,“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他以父辈们在庄稼地里的耕种时时警醒和鞭策自己,“从早到晚,从春天冬,从生到死,第一次将种子播入土地,一直到把每一颗粮食收回,父辈们都是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直至完成——用充实的劳动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最后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他去领奖路费都是借的。路遥墓碑上刻着一句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每一次读这句话,都是那样充满震撼和令人荡气回肠。

  今天,之所以“跑题”写下这篇专栏文章,是想更多地与大家分享一些 “精神的东西”。在这个社会,我们都在缺少一种力量的惯性中沉浮;都在面具后面,睁开双眼去窥视真诚;都在讲道德和仁义,但有时也会在人性的底线上摇摆不定。我们都缺少一本心灵的“圣经”,缺少一种让自己“归零”的勇气。在路遥面前,才知道什么是小我,什么是大爱;什么才是担当,什么才是奉献;才知道土地是多么坚实,劳动又是多么伟大。

 

责任编辑: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