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申长伟:产品动态服务助力产品销售

来源:《陶瓷信息》 2013-09-25
阅读量:1756

    近来许多朋友都推荐我看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其实这款阅读器并非什么新生事物,仅就亚马逊本身而言,其推出第一代kindle都是2007年的事情了。六年来,亚马逊在这一领域孜孜以求,与其说是受电子书籍免费、迅捷、无所不包等优势使其长期报以乐观态度,倒不如说是亚马逊看到了未来阅读体验的发展图景,并决心倾力推动之,以便尽早享受这种先行者的发展红利。

    人们对于阅读的看法,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文字的发明,继而在印刷术的流行之后,知识与信息随即不再为少数者垄断。阅读资料的获得变得更为便利,信息的传播更有效率,文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阅读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就西方而言,为教徒垄断的教义盛典获得解放,从而推动了宗教改革;就中国来看,不仅儒释道诸家经典得以广泛传播,学人著书立说也变得更为容易,乃至于各类不入流的“灾梨祸枣”也一并盛行起来。阅读一事,从原来的精英姿态渐趋平民化,更多人参与进来,自然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从这一角度看,电子阅读其实是印刷术的延伸。因为它成本更低、信息量更大、获得方法更为方便,这些既是电子阅读相对于纸质书而言的优势,同时也是其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换句话讲,这些显而易见的部分并非阅读的全部。相反,因为阅读媒介更易于获得,信息资料储量空前惊人,信息本身的价值也将面临挑战。
因此,作为服务于阅读这一行为的产品——书籍而言,其所能够提供的服务、所存在的意义也势必需要有进一步的发展。

    仍以kindle为例。首先,其之所以比其它阅读器、阅读软件更为诱人的关键,自然是其背后有亚马逊作为依托。海量的书籍,使这一阅读平台显得大有可为。重视知识产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或将意味着目前处于灰色地带的电子书将面临着收费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平台的优劣,当然是以其背后所涵盖的资源库说了算。就好象Android、IOS凭借其海量APP资源与兼容性成为用户首选系统一样,kindle也极有可能凭借亚马逊的资源数据库执电子阅读之牛耳。

    其次,与这些相比,其更有利的突破点很可能是大数据的应用。基于用户的阅读习惯,它可以进行相关搜索、阅读推荐,从而使得用户更迅速地找到自己感兴趣或有需要的东西。早在上个世纪,梁启超谈及中国历史阅读这一问题时,就因海量文献而提出“不可不读而又不可读”这一两难困境,大数据的应用,却能使类似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与之前阅读最大不同也最具颠覆性的一点是,电子阅读器极有可能搭起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阅读者不仅可以随行批住、引用分享,还能看到同趣书友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及相关文字。关于阅读本身,以往人们提出过诸如“读图时代”、“快餐文化”等种种说法,而此种可以调动起读者互动性与关注度的电子阅读器的出现,无疑也见证着阅读本身的变化。

    Kindle展示的不惟是阅读本身的变化,更使笔者感悟到“产品”这一概念背后的动态发展。以往人们读书的目的无外乎学习新知、增广见闻而已,电子阅读却使其发展到同步交流、启发的广度。众所周知,kindle阅读器本身的用户体验非常好,几乎达到了与纸质阅读同样舒适的层次,然而针对于这一产品的服务却走得更远——如果说产品是“所见即所得”,服务却为我们指向了一个更远的前方。笔者愚见,当下叫嚣着“产品服务”、“用户体验”的家居行业,实际上也在经历着一个类似的发展过程。

责任编辑: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