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宋代诗人陆游在《与何蜀州启》写到:“老骥伏枥,虽未歇于壮心。”已经年过半百的洪光明就如一匹上了年纪的良驹,丝毫还没有停歇下来的意思。“我属于南安比较早出来经商的一批人,跟我同时段创业的那批人很多都已经没有做了。有的是中途做不下去放弃的,有的转去其他行业了,有的已经是第二第三代在接班了,像我这样还直接出来打理公司的已经很少。”
申鹭达卫浴 洪光明
打铁哥 敲铜锣
风里走 雨里滚
一日三顿无两顿
半夜饿寒被里钻
面黑黑 铁红红
叮铛叮铛一世人
这一首讲述打铁人故事的童谣,在改革开放前一直传唱于福建南安一带,当时的仑苍、英都都是有名的“打铁镇”。 申鹭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光明,就是在这里的“打铁镇”听着叮当叮当的打铁声长大的,也是这个打铁的手艺让他成功创业,建立了今天的“卫浴王国”。
宋代诗人陆游在《与何蜀州启》写到:“老骥伏枥,虽未歇于壮心”。已经年过半百的洪光明就如一匹上了年纪的良驹,丝毫还没有停歇下来的意思。“我属于南安比较早出来经商的人,跟我同时段创业的那些人很多都已经没有做了。有的是中途做不下去放弃的,有的转去其他行业了,有的已经是第二第三代在接班了,像我这样还直接出来打理公司的已经很少。”洪光明感叹道。
采访当天早上8点半,记者如约来到申鹭达集团英都的生产基地。在宽敞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洪光明已经在跟几个公司管理人员开早会,制定集团的发展规划。会议结束后,洪光明没有歇息片刻,马上就坐下来跟记者谈起了申鹭达的发展蓝图,以及申鹭达一路走来的经验。
国内企业要么去兼并 要么被兼并
2010年元月10日,对于申鹭达来说是又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因为在这一天申鹭达正式宣告组建申鹭达股份有限公司。申鹭达集团通过法律、财会等相关咨询机构的规范指导改制成功。2010年7月,申鹭达股份公司在福建省证券监督局的指导下,向社会发行A股股票,并发出公告,接受社会监督。申鹭达股份公司的A股公开发行,标志着申鹭达又向正式上市的阶段冲刺迈进了一步。申鹭达股份制改革的成功,是当时继中宇集团2010年成功在法兰克福上市之后又一个福建卫浴企业投身资本市场的案例。
正如洪光明所说,申鹭达的每一次改变都是革命性的。对于上市的目的,洪光明很直白地说:“我一直有个观点,卫浴要联合才能做大做强,才能与国外品牌竞争,而做大做强有效的途径就是兼并和收购。申鹭达上市就占据了制高点,能够聚集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就是让广大的消费者认可。所以说中国的卫浴企业需要联合起来发展 。”
“联合”是洪光明一直强调的,他认为市场已经进入了低利润时代,竞争很激烈,没利润的企业就会倒下,有利润的才能生存,而联合可以让企业增强实力,与国外品牌分庭抗礼。“目前中国有大概两万个卫浴品牌,有福建、广东、浙江、河北、河南、四川等六大产区。以前只是三大产区,但现在很多产区都已经发展起来了。那么多的品牌,将来在卫浴行业会何去何从?我认为,去收购别人的品牌,或者品牌被别人收购是未来的一个出路,不去兼并别人的品牌,那就被别人兼并。所以目前申鹭达就是在做这个工作,最好把这个行业领导起来,做一个强大的品牌。如果中国2万多个品牌做成20来个品牌就很厉害了。美国也只有10来个品牌,那中国如果只有20来个品牌,就可以跟TOTO、科勒、高仪、汉斯格雅等品牌进行竞争。但现在很多中小品牌是很难做到与国外知名品牌抗衡的。”洪光明这样解释他对国内卫浴行业通过兼并做强做大的看法。
以后的卫浴企业将会以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发展呢?洪光明大胆地作出了自己的猜想:“以后的模式就不是自己去办一个工厂,一个工厂不可能什么产品都做,那样的投入产出就不成正比了。而是应该用兼并的模式进行资源的整合,把各种有利的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资本。”
在2010年召开的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卫浴配件分会、淋浴房分会年会上,福建省水暖卫浴阀门行业协会提出,未来5—10年,福建厨卫产业将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对于这个千亿的产业集群目标,洪光明很支持。他认为,福建的四大卫浴品牌可以通过与中小企业的联合,把资源进行整合就能够达到这个千亿的目标。
领先前行 勇于求变
福建南安是我国著名的“中国水暖之乡“和“中国水暖阀门基地”。 水暖产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以南安仑苍铜、铁加工工匠为代表的手工匠组建的家庭式作坊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集群效应。从最初纯手工加工,到机械化生产;从单一的水龙头产品发展到现在3000多种产品品种、规格,南安水暖卫浴正向着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但是南安并不甘于发展单一的水暖卫浴,向整体卫浴发展才是南安卫浴企业真正的发展方向。申鹭达就是南安企业里最先知先觉,首先捕捉到整体卫浴先机的企业。“我当时认为在卫浴行业要做出品牌,一定要有陶瓷产品,因为水龙头只是一个配件,所以我就决定一定要自己生产马桶,那样才能做品牌。那时候大家都是做水龙头的只做水龙头,做陶瓷的就只做陶瓷,没有跨界去做。所以我准备做整体卫浴。”洪光明道出了当初投资建设陶瓷洁具生产线的初衷。
2005年申鹭达开始筹备建设陶瓷洁具生产线,2006年正式开始动工,到了2008年春节前夕,申鹭达投资5000多万元的第一条卫生陶瓷生产线成功点火。在这以后,福建众多的水暖阀门企业也逐渐意识到整体卫浴的趋势,纷纷开始投资建设卫生陶瓷生产线。
申鹭达不仅是南安卫浴企业中最早自建卫生陶瓷生产线的,在自建生产线以前,申鹭达也是最早贴牌生产卫生陶瓷的南安企业。“申鹭达最早是在唐陶做贴牌生产的,但是唐陶是国营厂,效率较低,开发一个产品要一年多的时间。后来迫于无奈就去潮州委托生产,但是潮州的品质经常出问题,那时候经常有客户投诉,冲水不好、堵塞等各种情况。那时候在外面贴牌,很多产品都卖不掉,全部要砸烂,亏了不止一个陶瓷厂。最后逼着没有办法就只有自己生产,那是逼着上梁山的。”洪光明认为,是那时候贴牌生产的经历迫使他下定决心投资建设卫生陶瓷生产线。
申鹭达不仅是南安卫浴企业中最早开始建设陶瓷洁具生产线的,也是最早把触角延伸到陶瓷薄板领域的卫浴企业。去年6月,洪光明向本报记者独家透露了申鹭达将投资10亿,建设12条陶瓷薄板生产线的消息,今年9月,该生产线即将正式投产。“陶瓷薄板目前很少企业去做,以后的发展空间很大,我们要走在最前沿。申鹭达以后不仅要做陶瓷薄板,也要做自己的浴室柜和橱柜,对整个行业来说影响都很大。申鹭达目前的发展是以建材、建陶方面为主,以后的发展将会往一体化的厨卫发展,做厨卫产品的专家、领航者。”洪光明自信地说。
工艺创新是发展之源
“申鹭达一直能够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创新,敢去做,这不仅是产品创新,更多是工艺创新。”说起创新,洪光明就滔滔不绝,这个出生于铁匠家庭的“打铁哥”自小就喜欢物理,虽然没有受到过高的教育,但是喜欢动手研究的他经常能搞些“小发明”。
1977年,洪光明在武汉国棉三厂修理水龙头时,看到盥洗室内许多职工用水后没有随手拧紧水龙头,任自来水直流,白白浪费。洪光明仔细观察发现,这一方面与工人的节水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螺旋升降式水龙头使用不方便,也容易磨损。于是他就萌发了改进传统螺旋升降式水龙头的想法,决定通过改变水龙头的先天缺陷来节约用水。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反复的研究试验,他终于想到了用弹簧装置带动启闭系统替代传统的螺旋式升降系统,实现水龙头的自动关闭。后来,他带着自己的发明回到家乡南安创业,在只有8个人的家庭作坊中生产出了这种被命名为“手压快速水嘴”的水龙头。一个月后,洪光明带着第一批产品到武汉,这种革命性的产品马上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如果说洪光明是一位卫浴行业里的发明家,应该很多人都不会反对。申鹭达集团在2003年就成功自主研发“自控重力浇铸机”,这套机械不但可以大大地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还提高了南安的铜合金铸造水平。洪光明自豪地笑着说:“我喜欢机械制造,对生产机械的改进是比较重视的,在南安的品牌里我也是走在前面。我们这套设备的价格不到同类进口设备的一半。当时我是因为用不起进口的设备,所以只能自己研发,但这个自主研发的机器同样可以使质量得到保障。”
申鹭达在进军陶瓷洁具生产以后就更加注重创新。洪光明认为,如果在这个行业里一直没有创新,那是不能生存发展下去的,行业要在原材料、生产工艺和人才管理上进行创新。洪光明介绍,卫生陶瓷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多,所以现在新的生产线能够减少劳动成本的投入。申鹭达在2008年春节前夕投产的第一条卫生陶瓷生产线需要700多人,现在的陶瓷洁具生产线只要300个工人就可以了,虽然劳动力减少了一半,但产能却超过了以前700个工人的30%。新的生产线除了能够减少劳动力成本以外,还能节能减排、减少废品、增加合格率。
在参观申鹭达的陶瓷洁具生产线时,洪光明指着成型车间的立浇注浆生产线详细地介绍到:“很多潮州企业用的是地摊注浆生产线,每天就只能做5-6个马桶,产量低而且劳动强度大。我们用的立浇注浆生产线,虽然不是全自动化,但用机械带动,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员工操作简便,一天就能生产15个左右。通过机械化的生产线,我们可以在增加产能的同时减少了劳动成本,另外机器自动化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能够减少人工操作造成的失误,使得合格率提高。像施釉线,我们第一条生产线是半自动的,第二条就是全自动的,使用机械手去进行施釉。”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一方面为申鹭达减少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控制产品质量,所以洪光明十分推崇。但他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动化的一些弊端。“机械化的操作有一个条件,就是产品会比较单一,不可能有很丰富的品种。单一化才能在窑炉烧成的效果会比较好,不会出现受热温度不同造成的不均匀。我去看别人的工厂,都是把各种大件小件产品一起去烧,有大的坐便器,也有小便器。窑炉要节能就要变频加脉冲,但是如果产品的规格差异很大,那么在同一条窑炉里就会导致有的产品吸热多,有的产品吸热少,导致了炉内温差较大,合格率降低。”
申鹭达的陶瓷洁具干燥室也是洪光明一次创新的设计,在干燥室内,除了一条空气能的窑炉温度比较高以外,都是保持着室温。干燥室很大,堆放着很多马桶,洪光明介绍,这里面可以储存十天的胚体产量,而胚体本身都在外面进行了10天的干燥,在干燥室里只用常温进行干燥。据了解,目前很多大型的陶瓷洁具企业都是利用窑炉余热进行胚体烘干的,但洪光明了解到,工人在拿掉模具的时候容易碰裂胚体,虽然裂缝可以修补,但是经过高温烘干后胚体会容易收缩再次开裂,但是如果是在常温下风干,就会让裂纹自然缝合,进窑炉烧也不会再次开裂。所以,如果把胚体的风干时间增加到20天,合格率可以增加10%。
水龙头博物馆还需继续完善
“美国有一部电影叫《飞跃加州》,我也想拍一部电影叫《飞跃中国》,来反映中国的水资源现状。但这个投入太大了,需要投入1800万,所以计划还没确定下来。”跟水龙头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洪光明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节水更加是不遗余力,无论是从卫浴产品的设计,还是节水意识的宣传上都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
2010年年底,位于英都镇申鹭达工业园的中国首座水龙头博物馆正式开馆,并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同行参观。“中国水龙头博物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主要分回眸历史、展示现在、前瞻未来三大板块,通过实物、图片和文字以及现代的电、声、光手段,演绎人类漫长的引水、用水文明发展史。博物馆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告诫人们要珍惜用水,珍爱环境,同时也畅想未来,为人们描绘明日智能化用水的美好生活。
谈及当初兴建水龙头博物馆的想法,洪光明介绍,那是他参观中国第一个自来水厂——上海自来水厂的时候萌发的。这座中国首座自来水厂让他想到了以前在河里挑水吃的日子,也让他想到了水龙头的历史。他希望把水龙头的制造过程让大家知道,通过水龙头博物馆展示中国用水器具的演变过程,以后作为历史见证。随后,洪光明亲自参与了博物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还专门到东莞参观马可波罗瓷砖博物馆。当记者问及是不是开始就准备建造卫浴行业第一个博物馆的时候,洪光明淡然地笑着说:“在这个行业里,大家都想把企业做到最大、最完美,但我们当时没有说想要做第一,只是想把历史展现出来,所以后面也是这样做的。”
虽然目前“中国水龙头博物馆”已经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的水龙头演变和发展史,以及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但是做事认真的洪光明还不满意,他希望博物馆未来能够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元素,与参观者进行互动,不断强化节水意识。“我之前去考察一个德国自来水厂兴建的水龙头博物馆,他们的博物馆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的博物馆没有他们做得好。那家博物馆有一个系统可以把一个人从早上到晚上,一天所使用的水量都计算出来了。早上起床进行洗漱用了多少水,就自动跳出来,然后再统计早餐冲一杯咖啡用多少水,吃一顿早餐用多少水,上厕所用多少水,就连每天上班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在制造过程中所消耗的水也会计算出来。我一直希望能把他们这个计算每个人一天生活用水量的系统买回来,用到我们的博物馆里。但是目前还没有跟该德国的博物馆成功合作,以后我还会继续努力,因为那个系统实在做得很细致很好,能够跟观众形成互动。”洪光明对水龙头博物馆倾注了很多的心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唤醒更多人对水资源的爱护。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