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定窑"引出古瓷真伪之争

来源:雅昌陶瓷夜话 2013-04-11
阅读量:2686

    天价“定瓷”面世   

  2006年1月10日 某媒体爆出探讨镇江新面世一批“定窑”古瓷的真伪问题。两位嘉宾都是重量级的专家,一为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杨静荣,一为民间收藏大腕马未都。他们共同的看法是这批“天价定瓷”与宋代定窑的形制、釉色都不符,流传经历也有悖常理,从根本上否定了这批“天价古瓷”。

  这批“定瓷“面世始自去年 6月中旬,南京某大学—副教授向南京媒体爆料,称镇江民间发现一批以宋代定瓷为主的国宝,有些甚至是国家博物馆都没有的稀世珍品。报社派记者前往镇江专访,以《神秘“天价古瓷”现身民居》的报道连续刊登,人们对这批“国宝”古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据媒体估算,这批古瓷若是真品,总价值在亿元以上。

  在镇江,记者看到许多完好无损的“国宝”,还有引以为“撒手锏”的几份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出具的 DX-95X荧光能谱仪的检测报告:“样品成分与宋代定窑白釉表面成分符合较好”。    

  “天价古瓷”何以纷纷出笼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太平盛世这些“稀世珍宝”接二连三地出笼?我们认为,这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

  一只清雍正官窑天球瓶,在香港拍卖 3200万!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罐在伦敦拍了2.3亿元!不可思议又实实在在的信息,令人目瞪口呆。天价古瓷吸引着人们的眼睛,也骚动着人们的心。一夜之间暴富起来,怎能不令人神往,梦寐以求!凡是研究过中国古陶瓷的人都知道,宋五大名窑的精品,明清官窑,本来就是为皇宫贵族烧制的,经过自然灾害、战争动荡、朝代更替,脆弱的陶瓷器大多损坏,能保留下来的不过万分之一,且大部分保存在各个博物馆里。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确实精美绝伦。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加起来,也不过百十件。真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珍奇的古陶瓷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品。物以稀为贵,自不待言。因稀有而价昂,也在情理之中,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古陶瓷市场本来就很复杂,真真假假,鱼龙混杂,以次充好,牟取暴利。当然,这不过是一些开小店,摆地摊儿的惯伎,不足为奇。奇的是近年热闹连连,争论纷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声势浩大,轰动全国。

  当然,不少 “国宝”、“古瓷”,往往是喧嚣一阵子,也就销声匿迹了。局外人冷眼旁观,常常发现一些共同的名堂:

  其一是编故事。有的说我爷爷的爷爷是旗人皇族,当年多获皇帝赏赐,皆藏于老家旧宅地窖之中,近来偶被发现云云。有的说曾祖父在某地为官,任上帮人打官司,受人之赠,流传至今;有的说家为祖传名医,先祖数十年前救人一命,被救者感激涕零,遂将窖藏宝贝和盘托出,拱手赠送等等。故事离奇曲折,颇有新闻卖点。

  其二是都有“鉴定证书”为证,或是“著名专家”亲笔签名,或为科研机构仪器测定,以证明其货真价实。

  其三是新闻媒体参与其中,大肆炒作。如果没有现代传媒,泥鳅无论如何也掀不起大浪。

  然而,故事编得再妙,总有漏洞;赝品仿得再像,难免破绽之处。你想,古瓷历经千年,何以没有一点历史痕迹?窖藏数百载,竟无丝毫消息?至于火气未消,贼光灼灼,又骗得了谁?

  几种因素联手操作下,“国宝”、“古瓷”纷纷出笼。既然是戏,有开场就有闭幕。事实证明,多数结局并不出彩。诸如此类的骗局、闹剧今后就绝迹了么?未必。大约新的编剧和演员正准备着粉墨登场呢!

责任编辑: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