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記者日前看到一份「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項目申報書」,其中專門列出了陶瓷傳統技藝的「傳承譜系」。這個「譜」根據目前健在老藝人的考証,列出了拉坯、利坯、施釉、畫坯和燒窯等5項手工制瓷工藝的傳承譜系共13位老者。
這個譜系中目前僅健在6人,其中有2人已轉行。另外,譜系列到第四代、第五代時,出現的絕大多數都是「下傳徒弟不詳」、「以下未授徒」。
72歲的王炎生老人從1945年從事陶瓷技藝至今,已經手工拉坯60年了,他也是目前健在的最早的手工拉坯師傅。
在景德鎮市古窯瓷廠,王炎生會給遊客們表演絕技:在轆轤車頭放一團瓷泥,他雙手相桴,隨著車盤的旋轉,5秒之內,一個碗的雛形就在他的手中出現了。
景德鎮傳統制瓷技藝還包括利坯、畫瓷、上釉、入窯等。據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一只普通的杯子細分起來工序達72道之多。煉泥的只管煉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繪者也是畫者畫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畫,如此明細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也使景德鎮瓷器博得了中國歷代皇家的寵愛。
「全國、全世界手工制瓷工藝保護如此完整的城市,可能只有景德鎮了。」景德鎮市文化局局長江華介紹。
上世紀70年代末,景德鎮市政府將老城區內的部分古作坊、窯房遷移至郊區,專門成立了陶瓷文化博覽區,並調集有特長的老藝人以「帶子傳藝」的方式生產、獻藝,以期達到「融文物保護、手工制瓷工藝展示與生產、旅遊於一體」的目的。
盡管這些舉措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無法從本質上起到承傳遺產、弘揚傳統的作用。在被推荐進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景德鎮傳統制瓷、安徽省界首市彩陶燒制技藝、陝西省銅川市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等12項陶瓷燒制技藝中,他們或多或少都面臨著瀕危,對其發掘與保護的工作迫在眉睫。
「機械化、現代化讓大量傳統的手工制瓷工藝及相關器具和設備被淘汰。」老藝人王炎生遊歷過國內眾多產瓷區,對傳統制瓷方式的丟失非常痛心:「大量的老藝人、老文化人紛紛故去,他們的技藝、他們的經歷連同他們的所見所聞都煙消雲散。」王炎生有個徒弟13歲跟他學藝,但已經故去。王炎生從此沒找到合適的傳人。「現在的年青人連當地的傳統文化都瞭解不多,技藝傳承自然危機四伏。」他說。
為了挽救景德鎮陶瓷業的頹勢和重現歷史輝煌,在中央有關部委和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景德鎮開始打造中國陶瓷產業的「教育、科研、產業、流通」四大基地。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