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遇能源之痛:梭式窑“喊饿”

来源:中华建筑报 2005-12-21
阅读量:2323
      液化气是支撑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主要能源。然而,今年以来,煤气供需矛盾在景德镇愈演愈烈,至9月份,该市大部分本土陶瓷生产企业已停产或半停产。

  千年瓷都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能源之痛"。

  现象30座梭式窑"无气下锅"

  说起煤气供应不足,景德镇市曙光瓷厂副厂长于显亮满脸焦虑。据于显亮介绍,自今年春节开始,断断续续的煤气供应,让部分梭式窑勉强维持了数月,随着煤气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进入9月份后,该厂有近20天未烧一窑。

  截至目前,该厂厂区内的30座梭式窑均因"无气下锅"而全部宣告停产。

  而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从今年9月开始,为缓解供需矛盾,根据有关方面的要求,所有窑炉开始实行轮烧,每月满负荷运作能烧到近30个窑次的梭式窑只能3~5天烧一个窑次。生产能力的迅速下滑,导致一大批梭式窑业主在9月这一陶瓷生产旺季无法完成订单,衍生出一系列经济纠纷。而对于具有连续性烧成特点的隧道窑而言,由于重新点火后需要对窑炉进行长达半个月的预热,隧道窑轮烧一次造成的煤气浪费高达14万元。而据该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层干部透露,进入11月后,该公司的10条隧道窑只有3条在继续运行,130余座梭式窑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分析液化气用户转向煤气

  有分析认为,景德镇遭遇的这一场"能源之痛",其实是全球"能源风暴"

  袭击下的局部反应。

  资料显示,国际原油价格今年上半年已猛冲至67美元/桶,目前又回落到57美元/桶左右,原油价格的这一冲涨过程,令液化气出厂价从3000元/吨狂升至目前的5100~5500元/吨,而景德镇市的工业与民用煤气价格偏低,大部分液化气用户转而成为煤气用户。

  另外,截至目前,该市今年已有7家外来陶瓷企业开工生产。景德镇政府对外来引资企业用气采取保护措施,鼓励陶瓷企业使用节能型窑炉。陶瓷产业格局的变化使能源供应格局也发生变化,导致部分本土陶瓷企业无气可用。

  有部分业界人士认为,煤气价格的混乱,是引发此次"能源之痛"的罪魁祸首。面对来自陶瓷界的种种质疑,焦化总厂厂长郝来春指出,按照文件精神,自2000年7月1日起,由焦化总厂供气的日用陶瓷隧道窑用气价格应为0.7元/立方米,其他工业窑炉用气价格应为1.00元/立方米。但这一价格景德镇市的国有陶瓷企业一直无力承受,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执行,所以才衍生出一系列价格。郝来春认为,焦化总厂目前确定的任何一种价格都比上述文件规定的价格低,只是让利幅度不同。导致煤气供需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大部分国有隧道窑能耗太高,而收费低又未能对其形成约束,最终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

  反思能源难以支撑陶瓷产业发展

  景德镇市能源界的一位吴姓人士指出,此次"能源之痛"暴露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能源支撑。据了解,目前,已有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地的22家外资公司入驻景德镇市。如果今年在景德镇市兴建的15个项目全部投产,将新增陶瓷产值17亿元以上,从而使景德镇市陶瓷产业的总量接近翻番,达到40亿元。而此前,该市官员也曾表示,力争2010年陶瓷总量达120亿元。以景德镇市目前的能源供应能力,该如何支撑这数十亿元的陶瓷产值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引进外来气源已成为支撑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完全可以放开气源市场,让外来投资参与竞争,打破行业垄断,全面实现气体资源市场化。焦化总厂也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实力,利用管网优势,实现资源与资本的互换,迅速完成城市管网化改造。同时,引进天然气,与煤气混合解决能源支撑的问题。

  11月1日,景德镇市经贸委有关官员透露,经贸委将组织瓷局、景德镇焦化煤气总厂、物价局等相关单位赴潮州、汕头、佛山等地就陶瓷工业用气价格展开调查,力争年前统一市场气价。

  与此同时,由于陶瓷生产企业谁都不肯停产让气,造成煤气压力大幅上升,最终导致谁都无法正常用气,该市陶瓷生产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来自景德镇焦化煤气总厂的消息称,煤气供需已出现7000立方米/小时的缺口。为缓解供需矛盾,该厂以每停一条隧道窑月补偿10-12万元的代价与该市光明瓷厂、建国瓷厂等企业达成协议,拟将陶瓷企业的6条能耗高的隧道窑停烧,预计3至5天内将恢复正常供气。

  另悉,景德镇焦化煤气总厂的《景德镇市城市煤气扩建和陶瓷窑炉节能改造项目》申请书已准备逐级上报国务院,以争取国家贴息贷款,扩大生产能力。

责任编辑:kenny.zhu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