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姓名:俞建德
职务:浙江德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最欣赏的企业:华为
最欣赏的企业家:任正非
座右铭:真诚待人,诚实做事,以德服人
野马分鬃,转身推掌。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这一理念,在近二十年的艰苦创业中,被宁波德安集团总裁俞建德用到极致。他在经营管理中四两拨千斤、发力于无形,在强兵密布的环保行业,用太极手法诠释了一个成长型企业的入门化蝶之道。
俞建德从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蜕变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还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
“我们的梦想是要成为全球环境问题解决专家,对空气、水资源、土壤等方面的环境问题都要想办法解决。”俞建德表情坚毅,“我国的环境已经受到很大的破坏,环保产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中国企业有很多的机会至少可以再做20年。”
创业之初>>>
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台湾、香港人到俞建德的家乡象山投资医院、建学校。从当地人的谈论中,俞建德萌发了要做老板的念头。1984年,大学毕业的俞建德分配到家乡一所中学教书,月工资48元。
业余时间,他帮当地的一个企业做玻璃拉丝,生意很好。俞建德看到玻璃拉丝的锅是陶瓷、铂金做的,外面没有加罩子,能耗很大。于是,他就借了2000元钱,对产品进行改进,以降低能耗。其间的一次实验,钢丝漏电,他差点被电死,“傻”了整整一个小时。
第一次创业就亏了2000多元,他很想把钱赚回来。于是,他又去卖橘子、捣腾煤炭。一位朋友说要5万公斤橘子,给他每公斤1角钱的差价。俞建德就一家家地跑去找橘厂,等他联系好后,这个朋友却不要货了。另一位朋友说有一批煤炭,要俞建德帮他销掉。俞建德跑了一大圈,结果这位朋友又说因火车皮的事情没弄好,煤炭来不了。
俞建德不甘心在村里当一辈子教书匠,想调到县城去,但一打听,毫无希望。他干脆从学校辞职,到宁波发展。
1993年初,俞建德创办了德安公司,业务定位为水处理,以“创造人类洁净水环境”为使命。创业之初,俞建德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这种艰辛对俞建德而言是家常便饭。
他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车上没座位,站累了,他就拿报纸铺在火车座位底下,人钻进去躺在下面。由于空间狭小,只能平躺,不能动弹。吃过了各种各样的苦后,做销售拜访客户碰到的磕磕碰碰,也就不觉得苦了。
1995年,原是一家小公司的德安正式更名“浙江德安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在刚起步的宁波大榭岛中信大榭开发区,注册资金1200万元。
企业定位>>>
做全球环境问题解决专家
如今,德安以“净化环境,服务全球”作为使命,定位“成为全球环境问题解决专家”。
在俞建德的带领下,公司掌握了一系列生态化解决污水、垃圾等问题的新方案,在污水、饮用水、工业水、垃圾处理方面开发出一整套技术,拥有150多项专利。如将生活污水接入人工生态绿地,在植物、微生物、动物的协同作用下,经好氧、兼氧、厌氧、离子交换和填料过滤等处理后,最终出水水质达国家三级回用标准,实现“零排放”,既可直接排放也可作为生活杂用水回用。
2002年,德安开始研究无水生态厕所。研发成功的无水马桶成为公司的明星级产品,不但节能,还可收集有机肥。尽管这一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德国、奥地利的科学家也慕名来德安考察,但因现在的抽水马桶做得太精致、太漂亮,无水马桶后来并未投放市场,俞建德不得不忍痛放弃这个项目。
“科技产品也要与市场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市场选择吧。”俞建德说,“现在公司重点做滤料。这种滤料能让城市污水变成中水,昆明、成都、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都采用了这一技术。”
在研究污水处理时,俞建德发现,中国的城市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路子集中化、大型化污水处理。这样的做法,为后续处理后的水的回用带来不便要用很多管道铺设回去。俞建德认为,还是分散处理好,节水一片,处理一片。比如,新建一个社区,就把这个社区的污水做成回用。俞建德在《谁动了我的BOT》一书中,就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观点,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科学家、技术专家的想法几乎同步。
在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德安也遇到一些困难,俞建德也在反思企业发展之路。当初太专注于技术,没有很好地利用资本推动企业成长。有朋友曾邀他做房地产,但他一直只是在调查市场。“如果拿做房地产赚的钱来反哺环保产业的话,那企业的实力就强了。”俞建德感觉错过了一些机会,但他认为,德安是一个创新型企业,价值一定能被释放出来。
“德安要做全球环境问题解决专家,我要让别人一说起德安,就会联想到,德安是一个创新型的公司。解决最难解决的环境问题,就去找德安。这样,我们就成功了。”俞建德说。
管理之道>>>
四两拨千斤,发力于无形
“太极和企业管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的企业经营还没达到这种境界。”俞建德谦虚地说。
他说,太极讲求的是整体力量,拳打人时不只是手的力量,而是全身的力量。做企业也一样,要讲究整体的协调,全体员工都朝这个目标努力。太极可以练得很慢,一套动作可以打一两个小时,但太极又可以极快,让对手没感觉你动却能打着对手。
“俞式太极拳”同样讲究四两拨千斤,发力于无形。“他常常和我们探讨、分析市场和公司发展问题,但是很少直接否定我们的做法,也不喜欢让我们按照他的方式去工作。”公司的一位中层干部这样说。
“德安的管理考核很重视结果。认定了目标,全力拼搏,过程自己把握。”这种“结果导向”的模式和无形的管理,甚至让人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又个个自觉奋力前行。
“在平和务实、平和主动中追求卓越。”这是俞建德给员工立下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正是俞建德太极式管理的艺术所在。
授之以渔>>>
已培养上百名中小老板
两年前,一篇《德安老总开始纳徒授艺,免费教你从平民变老板》的报道出现在媒体上。俞建德出资兴办平民老板“黄埔军校”,广招门徒,无偿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商经验,让更多有志于创业致富的平民实现老板梦。
“平民变老板”培训计划引来很多有梦青年报名参加。
当初,俞建德培养过的一些年轻人,很多已事业有成。从创业开始,德安累计成功培养了上百名中小老板,现在都在各行各业自立门户,创出一番天地,年收入从数十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
谈起当初开门纳徒的初衷,俞建德说,这个想法源于一件小事他的奔驰车被人划了。他由此想到社会上的“仇富”现象,这与贫富悬殊有关。富人与穷人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富人不歧视穷人,而应主动伸出援手;穷人也不仇视富人,而应主动向富人学习取经。而帮助他们最好的办法是授之以渔。
人物印象
“讲究”与“不讲究”
与其说俞建德是位企业家,不如说是生态环境领域的拓荒者,或者说“专利大王”。他精通技术,又善营销,还能讲课。
俞建德健谈,每谈到一个问题会发散开去,思维跳跃,观点往往新奇。例如,他说“人体的结构和地球表皮的结构相似”,又指着办公室的绿叶植物说“动物、植物之间也很有相似性,如树叶的外形和鱼有点像,老虎、狮子的脸和人的脸很像”。
俞建德说,他现在几乎每天粗茶淡饭,蔬菜不用油,用水煮煮就吃,鱼、肉也少吃。熟悉的朋友开玩笑,说他像兔子。他只是笑笑。
这种不讲究,恰恰是一种讲究。“年轻时在生产队里干农活,割早稻,早上4点钟起床,一直割到12点,下午2点又割到晚上8点,劳动强度极大。”对年轻时吃过的苦,他说起来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
记者手记
从老师到老师
这位在象山农村长大、曾在三尺讲台上站了8年的物理老师,20年前靠借来的3000元,租来两间办公室,逐步做大“环保蛋糕”。他的创业成功,是吃苦和冒险的结果。
俞建德也说,做老板,一要能吃苦,吃常人不敢吃的苦;二要敢于承担风险。老板要看到更长远的利益,还要适应“8+5+2”的工作时间白天加晚上再加周末。
但在吃苦、冒险之余,企业家还要有更高远的追求,要有自己的视野和襟抱。这种襟怀和抱负有时是一种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它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俞建德创业成功后不忘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再次当起了老师,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他们,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伸手带他们一把。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比简单地资助要好。
企业可分为两类,一类就像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的人,他们是生产者,解决实际问题。而卓有成效的企业会爬上那棵最高的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喊道:“前面还有一块丛林!”企业的境界正源于此。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