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城镇化”成为十八大上的关键词。官方话语时常有“一字寓褒贬”的倾向,比如之前从“计划”到“规划”,体现的是一种政府力量对经济建设从事无巨细到宏观把握的一种转变,这一次则是从“城市化”转而为“城镇化”。毋宁说,城市化体现得是对西方国家旧有经验的模仿,城镇化则是基于对本国国情的进一步深刻认识。后者无论是在解决民生问题,抑或是开发改革红利方面,都具有更为鲜明的针对性。
与行业相关的,则是三四级市场的开拓或将面临更为友好的政策风向。
三四级市场的提出绝非今日之新闻。实际上,即便在有识之士刚刚认识到转型升级之迫切性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进军三四级市场的想法。大中城市沦为市场红海,房产政策所造成的市场萎缩,都已经使得大城市的生存发展变得殊为不易;县级市场消费意识的觉醒,以及民众日益增长的购买力,都使得三四线变为近年来行业关注的热点。实践也屡屡证明,最早致力于三四线布点、且熟谙相关操作的品牌,往往在销售额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然而更多的后来者却铩羽而归,平心而论,许多企业在三四级市场的品牌操作方面遭遇了颇为棘手的难题。
首先,三四级市场的消费者毕竟不同于大城市,无论消费意识还是购买力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所造成的后果则是在其选购产品过程中,价位成为目前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品牌操作如果总是在价位问题上打转,势必行而不远。
其次,宣传方面,三四级市场整体发育欠成熟,没有比较强势的渠道优势,也缺乏可以利用的宣传资源。那么在品牌宣传的过程中,决策者必须有截然不同的操盘思维,且更加注重广告投放的精准性。以往的狂轰滥炸以及作势促销,可能都会面临比较悬殊的投入产出比。
此外,进军三四级市场,使得物流问题也凸显出来。不仅因为县级市场更为分散,品牌辐射比较困难,物流成本升高,还因为其所带来的售后困境。县级市场的情况决定了售后团队的培植会更为困难,这就对产品的安装与换修提出更高标准。一般来讲,县级市场对高精尖产品接受不高,传统产品足以满足其市场需求。并且,不仅产品质量必须过硬,还要求其安装与换修必须更为简易。因此,产品的模块化生产,是应对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三四级市场的拓展,因此对企业产品线的适应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许多业内人士倾向于认为,应对三四级市场就是抛售便宜货,而便宜货是谈不上品牌的,又或者因为这些产品利润率太低,不足以负担品牌宣传上面的投入。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得业内人士在塑造三四级市场品牌问题上显得非常消极。如果承认三四级市场目前仍旧蕴藏着足以代表国内市场的购买力,如果真正把三四级市场的开发作为下一轮改革的红利所在,如果真想享受政策、“顺势而为”,决策者对于三四级市场的布点就必须有一个更为公正客观的态度。
不得不说,开发三四级市场某种程度上也是妥协之举。企业将面临比上述更多的现实问题。在过去的时间里,多数致力于品牌建设的企业也是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一线市场上,不仅形成一套与之对应的操作方式,也形成一种定式思维。然而,“变革”的意义即在于求变,无论照搬过去经验还是妄图坐享红利都是不足取的,实践也会证明是不可取的。那么留给决策者的,要么是致力于旧有路线的贯彻,以此提高自身品牌在市场红海中的辨识度;要么改弦易辙,尽早投入县级市场的开拓,借此赢取更多的正向资源。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