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笔记三则

来源:《陶瓷信息》 2012-11-22
阅读量:1836

    (一)

    2008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学泰先生来江西讲学,我有幸相陪左右,去了趟临川。王先生著有《中国的游民社会》一书,也是一学术达人,所以有媒体闻讯采访,我记得王先生对江西颇多褒奖,尤推宋时江西,他甚至建议江西考虑将整体建筑风格与市井格致,完全“宋化”,就像陕西之于秦汉,苏浙之于明清。

    一转脸,他看见了我,便加注说:景德镇就是兴于宋嘛!

    景德镇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少有物质遗产,地表文物着实了了。游客到此,总是难觅千年瓷都古风遗韵。我曾经听闻政府有将莲社北路打造成陶瓷精品一条街的想法,果如是,能否接受王先生的建议,将风格往“赵家天子杨家将”的意境上靠靠?

    受地近徽州的影响,景德镇的老建筑多为徽派。只要想想黄山将徽州这篇文章作到怎样一种境界,你就会明白我们也往徽州靠是一种怎样的尴尬——“徽州文化”是一种地理概念,“回到宋朝”则是一种历史概念。
两者都是使得的。

    (二)

    北京西南角有一街区,叫马连道,就在景德镇驻京办的斜对过。

    景德镇的茶具生产已成气候,但销售这块,我看到的是“各自为政”。如果这个行业里有个挑头的人,出来振臂一呼,将景德镇众多的茶具生产商户,都拉到马连道开店,那应该是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个人认为,北京人喝茶的氛围与对茶具的讲究,一点都不逊色于南方那些繁华都市,因为官文化浓厚,因为文化人扎堆,因为有钱人一点不比浙江、广东等地少。

    到外面搞销售,景德镇人应该抱团,各自为政很容易形只影单,很容易被人吃掉。

    浙江人厉害,不仅因为他们敢走天下,更因为他们在天下任何一地,都能得到同乡的帮衬。这个道理,我看那些外出务工的主力川军也懂,就连搞个面条加工,也都是吆朋唤友、结伴出行……有“跑会”传统的景德镇人,我看也不会不明白抱团的好处,咱们应该将它发扬光大。

    (三)
《今日陶瓷》其实是一份广告纸,但形式真是我看到的所有陶瓷类平面媒体中,最潮也最出类拔萃的一个。我把这一评价转达给另一家陶瓷媒体的老总,对方却很不以为然,批评我居然会被那样的小儿科蒙蔽眼睛。他认为当下的陶瓷类媒体,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形式是面子,内容是里子。你是要面子还是要里子?”

    我告诉他,面子与里子我都要,但在当下,尤其在景德镇,面子比里子更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景德镇人亏吃大了。景德镇那些卖日用瓷的,喜欢拿两只碗来“碰瓷”,让客人听那悠长的所谓“声如磬”,以证明这是高温瓷。可现代人买瓷器,好看是第一位的,其次是价位,最后才是质量的好坏。

    “碰瓷”能证明的无非是质量,但声音再好听,能顶造型好看好使吗?

    那种希望一只碗要传三代的理念,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只有在那样的一种氛围中,质量才有可能成为消费者之间的口碑;而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时代?潮流以“季”来后缀,一款产品使用的年限越久,越意味着形式感的落伍。

    所以咱们现在最需要的是面子,而不是里子。

责任编辑: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