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800多年前,南宋,某日,一艘长30米、宽10米的贸易木船从港口出发,尖尖的船头指向东南亚或阿拉伯方向。
船上满载着德化窑、磁灶窑等烧制的各种精美瓷器,还有船主的发财梦——当年,中国民用瓷器在海外奇货可居,满仓的船出去,可以换来不少金银珠宝。
可能是船上载的货物太多了,行至广东阳江川山群岛时,船体开始下沉,船主与船员怀揣能够被带走的金银钱币纷纷跳船逃生,只留下一艘木船载着沉甸甸的瓷器沉入海底。
数百年来,潮涨潮落,这片海底的秘密始终无人知晓,直达1987年。
那年,水下考古人员在南海打捞古印度商船“莱茵堡号”时,意外地捞起一条1.8米长的黄金腰带,这艘南宋古船显露踪迹。
经过多年的努力,800多岁的古船和它身下的铜钱、瓷器等终于浮出水面。考古人员将它命名为“南海一号”。
前几天,这些离乡800多年的瓷器,回家了。
11月9日,2012泉州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将馆藏“南海一号”藏品中的30件精品瓷借给德化陶瓷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展出。
一个半月后,“‘南海一号’出水德化窑文物精品展”结束,这批国宝将与“出生地”再次分离。
【背后的故事】
整体封存20年 全国瞩目的出水瞬间
考古界有“一船十墓”之说,一艘古沉船中蕴藏的古董很可能比十座墓发掘的东西还多。当年,为了不贸然开发导致破坏文物,我国暂时整体封存了“南海一号”,直到2007年12月22日,才将古船整体打捞上来。
当年的打捞过程,动用了不少先进技术,可谓全国瞩目。
首先,用精密的水下定位仪器,准确定位沉船的位置,根据沉船的长、宽、高量身定做一个总重量超过1000吨的超大“集装箱”。
“集装箱”沉入海底,罩住“南海一号”周身的区域后,在底部穿引26根方形的钢梁,把船身及周身的淤泥整体密封在一个“罩笼”中。
随后,使用号称“亚洲第一吊”的巨大吊机配合气囊助浮,将“南海一号”带出水面。
出水后,“南海一号”被运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特别设置的“水晶宫”内。那是一个海水环境密闭式的玻璃墙展厅,如同一个巨型玻璃缸。水深12米,水质、温度及其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位置一模一样。“南海一号”就在这一稳定的环境内进行水下考古作业。
奔波一整年 时隔800年的回归
其实,早在2006年时,“南海一号”附近就陆续有散落的德化窑陶瓷出水。听说这事,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很兴奋,花了12小时,从德化驱车千里赶到广东阳江。“我当时看到这些德化瓷,觉得很震撼,800多年前德化的先人就能制作出这样精良的民用陶瓷了。”从那以后,郑炯鑫就一直默默关注着“南海一号”发掘的进展。
古船预计总共保留有8万件南宋时期的瓷器,到目前只发掘出约6000件,其中德化窑瓷器主要是现在的德化三班、盖德一带生产,如今分别存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和广东博物馆。
为了能让“南海一号”的部分德化窑瓷能回家乡展出,去年,郑炯鑫就开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两处奔忙。“真是用两条腿跑出来的!”郑炯鑫说,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国家博物馆决定将馆藏的“南海一号”中30件精品瓷借给德化陶瓷博物馆展出。
郑炯鑫表示,这些文物为德化瓷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货品再添佐证,证明了德化陶瓷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也为研究古代德化陶瓷生产外销途径提供资料。部分瓷壶、盖碗花纹有异域风情,很可能是外国人“来样定做”,说明当时我们有那样的贸易方式。
其实,中国海域水下如今仍然不断发现泉州产的陶瓷。比如,2010年的平潭水下考古,就发现了明清时期的德化窑和安溪窑青花瓷器。据不完全统计,浩瀚的海洋里还有成千上万的古代沉船沉寂着。即使是有“水下敦煌”的“南海一号”古船至今还只是发掘了一小部分,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后人去猜测。
相关新闻:
拟投33亿 建国际陶瓷艺术城
11月8日讯(记者 徐锡思 谢向明)昨日下午5点,德化县人民政府与汇英通集团签订框架性合作协议,建设中国瓷都·德化国际陶瓷艺术城项目,拟投资33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超过1000亩,规划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
这是德化县委、县政府为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而确定的重点项目,以陶瓷营销展示为主题,建成后将成为德化县集商贸物流、会议展览、陶瓷研发设计、旅游购物、陶瓷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主体性陶瓷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已经整理土地769亩,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整个项目将包括艺术城广场、陶瓷展销城、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工坊、主题公园、商住房等。”汇英通集团品牌总监蔡志强介绍,国际陶瓷艺术城建成之后,将依托“一轴一心二核三组团”的规划思路,建设涵盖国际会展中心、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特色文化商业街、户外休闲公园等陶瓷整体品牌,预计整体建设时间为3~6年。
投资千万 打造陶瓷景观长廊
今后,进出德化高速出口,您将会看到一条陶瓷文化景观长廊,感受到浓厚的德化瓷文化。
德化公共事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德化投入千万元打造陶瓷文化景观长廊,建设范围自龙浔镇英山水尾起至瓷都广场,全长约4.7公里。旨在展示陶瓷技艺由古典发展到现代的恢宏画卷,再现古代陶瓷制作工艺的生动场景,达到普及宣传瓷都陶瓷文化的目的。景观长廊中的主城雕借助了“南海一号”船模形象,旨在表达德化瓷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体现德化陶瓷中西文化合璧的历史底蕴。长达60多米的仿古“龙窑”是根据三班镇蔡径村400年前的龙窑形状进行复制的,山坡上布置的25个大型仿瓷瓶,以文物出土形象展现德化陶瓷文化悠久历史。(记者 吴月芳 谢向明)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