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葛亚曦
设计师个人特点
他是LSD品牌的创始人、是家居设计师,也是一位创意达人。室内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多年来一直在研习设计与艺术领域的结合。因为相信“创意在中国绝不仅这一点价值”,于是便有了不盲从主流的LSD,并延伸开发出LSDCASA、LSDPARTY、LSDCOFFEE……等系列,集画廊、餐厅、葡萄酒、艺术品、生活用品为一体,发展创意产业新路径。LSD是嬉皮士文化时期流行过的一种迷幻药,到了葛亚曦这里却成了一种正面的创新精神:不盲从主流,忠于自我。对于他来说,引领大家重新去了解美和发掘内心的真实需求是一种责任。
2011年葛亚曦在北京西郊的御园设计的两套样板房中,将“人不在场,生活在场”的空间情境第一次带到了人们的眼前,并告诉人们:生活不是复制,家的含义完全在于不同的人,没有规范,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所以也不应该有两个一样的家。大家应该忘记风格的表象,回归背后的价值观,用直觉和情感靠近真相。“我拒绝流行,没有个性就算了,关键是很多时候大家不清楚什么才适合自己。我希望帮助大家去了解创意设计的本质,关注自我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帮你设计。”
前不久,卡萨帝视界-回归纯粹本质艺术展上,葛亚曦的作品《白色对话》,用透明线悬挂起来的石膏面具和五双手,组成五个人对话的场景。再一次用无声的语言述说:相同的面具之下,独特的自我能力和表达,被近似的行为和趋同的审美所包裹。然而,真正的艺术绝对不是盲目地追逐与趋同,而应该是一种自我的回归。逃脱别人的眼光,回归本质的自己才是艺术生活的开始。
“我不会去追赶潮流,但是也很难完全摆脱流行的思潮和审美,可是不管怎么样,我至少还可以保持冷静的思考,保持一个寻找的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审美,生活不是复制,不是说你生活在别人的房子里就快乐,你穿着别人认为漂亮的衣服里就能漂亮,所以每个人不能忘了自身的独特性,应该随时清楚什么才适合自己。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是件很可怕的事,所以作为设计师,关注的是客人的一种自我需求,帮助他完成自我实现。”
对北京的印象
工作之便,做过一些建筑考察,更多的是在各个城市游走,喜欢一个城市是一瞬间发生的事,可能是刚走出里昂火车站,过来向你要烟的随意和不失礼貌;纽约艺术学院街角扎脏辫儿打着手鼓有可能是学生的中年男;又或者是某条公路两边一色的胖子和闪过马路的鹿。
北京无疑是迷人的,和其它城市有太大和太多的不一样。不是指这个城市的居住空间或建筑样式,也不是指耸立着的建筑大师的作品或国家工程,而是指她高度的文化接纳和包容能力。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群落和心灵归属,雍和宫里“你保佑我我就许诺你”看似信仰的贸易,毫不妨碍街口教堂里安静的礼拜,三里屯的潮店和隔条街的串串儿和平共处;一边调侃着到北京看海,一边自发组织车队载人回家;这里有封路占道的车队,也有公车上班仗义直言的经济学家。北京虽然喧嚣,却安静地接纳着一切。
一直觉得,决定一个城市的风貌,不是她多么骄傲的历史和令人向往的未来,而是决定于当下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共同信守的底线,北京是个有底线的城市,并且为此骄傲着。
有没有最为敬佩的前辈?最喜欢哪位/些设计师作品?
喜欢和需要致敬的大师太多,没有最。设计这个工作于国内刚刚开始,我们刚从温饱中走出来,试图思考如何去建立和改变。当前的设计不可能再糟,机会不可能再多,又有那么多大师在前,对于中国设计工作者而言,这是一个最糟也是最好的时代。
我不是建筑出身,至今没有切身体会赖特在属于他的那个时代的伟大,技术的突破或方法或样式的改变,但他的哲学和思想一直是我遵循的。我现在大多工作是在装饰设计范畴,赖特在20世纪初,机器时代来临的时候,就“装饰”何去何从、应有的位置、道德的标准等问题作过阐述,界定“装饰”的根本价值和美的关系等问题,其建立在独特的自我和派生出来的民主概念基础上的“有机”和“自然”,延续百年,至今仍影响着我们。
出国时会不会去逛一些家具店或旧货市场淘一些居家摆件?介绍一个自己最钟爱或者印象最深刻的城市的家具店?
Randall Tysinger位于美国High Point,撞进去算是必然的偶然,从欧洲进口古董已经有三十余年,目前已处于行业领袖的地位。老板对于欧洲古董的热爱始于1980年,延续至今,他游历整个欧洲,为遍布全球的客人搜罗17.18.19世纪的各类古董精品,客户涵盖众多好莱坞明星及商界政界名人。如今,Randall Tysinger的名号就意味着独一无二的欧洲古董,代表着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轻狂无所畏惧的艺术热情。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