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如果我们细心关注媒体有关房产新闻报道的话,就会发现矛盾与辩论比比皆是。最为典型的就是前两天,刚刚有媒体发表了一篇贵州楼市可能即将崩盘,成为鄂尔多斯第二的文章,以数据指出贵阳这个城乡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全部加起来还不到500万人的城市,如今要面临新建住宅供应量超过当地居民家庭户数的问题,并称其是“仿佛坐在了楼市崩盘的火药桶上”。
而在这篇文章之后隔了不到24小时,紧接着另一篇关于贵州楼市的新闻就火热出炉了,不同的是,这篇文章以耸人听闻的“重庆老板一次买房616套”作为标题,从重庆老板从贵阳一楼盘一次买走616套房作为切入点,看似是客观的投资人采访,实则委婉的表达了贵阳楼市投资潜力大、长期回报看好、目前投资成本低等意思。两篇文章貌似语气都祥和客观,但几乎是对立的态度。
其实这样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关于楼市的负面报道在媒体上往往刚露头,引发一片哗然和人心恍动的时候,紧接着关于楼市看好,市场成交量稳健,购买者庆幸万分,待购者捶胸顿足的新闻就跟着来了。所以我们看到前脚刚说完北京的空置房数量惊人,后脚就有人说这种统计不科学;昨天政府刚说了限购初见成效,明天学者就拿着数据说话房价仍在上涨,限购不人性云云;刚有报道称某市的住宅项目储量巨大,可消化十年,马上就会有今后该市土地供应量减少,暗示今后想买也卖不着的新闻出现。
这种媒体新闻上的最直观的反应出了当前我们国内房地产市场惨烈博弈的现状,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博弈的双方已经厮杀到了刺刀见红的程度,而多个博弈者的混战更是让我们房地产市场成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这其中首先是开发商和政府的博弈。政府一切政策决策的核心起点是信息,如果信息掌握有误,那么还会直接影响到调控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开发商显然深谙此道,在各种信息上制造混乱,而且对于不同人群的口径还不一样。在政协会议上,开发商都是在哭诉调控下日子不好过,一副我要死了也会拉着银行垫背的样子,称最终垮掉的将是中国经济。而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则又一副中国房地产业欣欣向荣的样子,表示自己财大气粗能撑能扛,告诫广大待购者不要心存崩盘的侥幸心理。所以有时关于楼市的矛盾信息其出处可能是同一人,这也加剧了信息的混乱程度。
第二则是炒房者与待购者的民间博弈。手握数十套房的炒房者自然是不想房价跌下来的,所以会不断游说、自身说法来证明楼市的健康合理。而那些想买房又买不起的人则时时刻刻关注着各种点点滴滴关于楼市不健康的信息,并将其串联起来,用各种逻辑证明要崩盘的观点。在互联网现代化的背景下,来源于个人的大量信息都会在网上汇集,也让房产市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第三还有媒体本身的炒作。现在很多媒体都是以利益为第一目的的,各种软文、包装成各式各样题材的广告满天飞,让人防不胜防。通常操作模式是报纸一篇关于某楼盘的负面报道出来,对方就主动上门来寻求广告了。所以很多读者看报也在纳闷,怎么昨天晚报还在说某楼盘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今天就说其“百年品质”、“良心工程”了,再一看作者居然还是一个人写的,太扯蛋。
此外,学者之间的吵架、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博弈、地区之间开发的竞争也都让整个楼市的信息混沌、混乱。这份混乱体现在媒体上就是矛盾的报道,反映在政府上就是两难的选择,折射到个人上就是纠结的购房心理。而在这个流言满天飞,万家争鸣的时代,想要明辨信息的正误实在太难了,要预测楼市的走向也更难。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这种复杂而混乱的局面,政府也好,个人也罢,不要总是去想着“市场会怎样”,这是一种被动挨打的心理,也无法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而要去想“我们想让市场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调控的目的如果建立在市场合理这一飘渺的前提下,很难有所作为,地方政府倒不如把其目标定位在群众需求上。起码从目前来看,那些向楼市崩盘说不的,不是我们的广大群众。(作者/王亚煌)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