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成为意大利建陶最后的堡垒?

来源:《创新陶业》 2012-10-12
阅读量:1175

    意大利博洛尼亚展归来,不少业内人士均对展会体现的各种典型的欧洲设计风格体会尤其深刻。还有人表示:中国与意大利的差距,就在设计能力上。因为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的技术已经和意大利没有了差距,甚至个别细分领域还有所超越;但是中国建陶的设计水平,却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软肋。持这种观点的业内人士,其实不在少数。

    早在年中,本报记者采访鹰牌副总裁林伟先生的时候,他曾表示:设计将是下阶段国内陶瓷行业最为关注的领域。无独有偶,自意大利博洛尼亚展观展归来,宏宇集团销售总监王勇也表示,意大利的设计技术,成为最后领先中国的领域,而且,中国的设计水平要想赶上意大利,还真不是三年五载的事情,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因为,设计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思想领域等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这一点,笔者非常认同王总的看法。

    设计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是理念、文化和传统各方面综合作用的东西,绝非简单的技术。是主观意识形态产生的创意创新性思维的外化,然后依托载体来展现出来。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中国不缺,缺的是天马行空的思维和创意。

    欧洲的现代设计风格,想必很多同仁都有了解,简单的格调,简单的线条,简单的色彩,打造出的是绝不平淡的整体效果。设计师厉害就厉害在那种整体感的感觉上。将一款空间拆开来看,可能无论是细节还是线条,无论是色彩还是工艺,都不难,甚至显得非常容易,但是,意大利的设计师就是能够将这些元素轻易组合之后,呈现出某种高贵典雅或者简约时尚的风尚感。国内的设计师可能选择了大量的细节表现,错综复杂的工艺或者缤纷绚丽的色彩,但最终也往往无法望其项背。

    “如果说别的国家有一种设计理论,意大利则有一套设计哲学,或许是一套设计思想体系。”意大利著名作家和艺术评论家乌贝托·艾科在谈到意大利设计时曾经如是说。———这就是差距!意大利的设计是一种灵魂似的的融入整个民族渗入每个国民生命灵魂深处的东西,祖祖辈辈的文化如此,社会性审美观均根深蒂固。一代代文化的传承之后,到后面已经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天性了。正如宏宇集团市场总监王勇说的一样:这种东西,就像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就类似于中国人就是打乒乓球厉害,非洲人就是短跑厉害一样。

    意大利人处于这种整体民族文化和社会氛围里,无论是幼年的小孩还是年迈的老人,是普通民众还是富人商人,在他们的骨子里都具备着创意天性和一些审美格调,设计于他们来说可能在举手投足当中都能体现出来。对于设计师来说,更容易天马行空地让思想和灵感驰骋,而不是如中国人一样,惯于在严格的条条框框里规规矩矩的等着别人告诉自己做什么。细想想也是,从出生之时开始,意大利人日常生活、举目四顾之中,无不处于一种由设计编织成的网中,长年累月的熏陶,肯定胜于中国专业人员四年本科的短暂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个体的束缚是非常严格的,从思想到行为,几千年来,随着封建时代文化的盛行,人作为个体总是模糊存在的,隐匿在集体和整体当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想法的执行,都被告知具有严格的教条限制,不能越轨,不能过线,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样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思想深处,这种自由驰骋的思维,往往都是被抹杀的。所以中国人惯于在奇淫巧术上有所成就,容易在跟随模仿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轻巧。比如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仿真仿到极致的各种雕塑,用极短的时间就能对看到的技术模仿到八九不离十……但是,唯独却难以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天马行空的寻求创新创造性的设计,更难说有所突破了。也难怪,背书背惯了,小学生的作文里随处可见的是各种范文的影子,等你大学毕业后,真要自己创作,已经晚了———功能性丧失了。

    众所周知,早些年,基本没有老板会重视设计,往往设计都是作为附属部分免费赠送的。直至现在,我们也仍然看到不少企业是买网版送设计的,足见设计在中国的廉价。先天传统文化对设计天赋的遏制和后来社会对设计人才的不重视,致使中国现阶段设计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形成目前建陶界的现状。

    好在这种现状慢慢有所缓解,业内也都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社会正在对这个行业改观。但是,即便如此,想要大幅度提升国内的设计水平,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甚至可能是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积累,需要整个社会文化的通力配合。简单的“复制”“COPY”,固然是捷径,真正的设计,就要见功底了。

    中国陶瓷行业和意大利陶瓷行业的差距,最终可能就是体现在设计的差距上了,意大利胜于中国的最后一个堡垒,应该就是设计水平了。希望中国设计师们加把劲,老板们给多点重视,让中国的设计水平提升更快点。(作者/乔富东)

责任编辑:张建华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