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月批200个项目意味着什么?

来源:《陶瓷信息》 2012-08-10
阅读量:1356

    8月1日,发改委公布审批通过27个项目,此前的5月21日,发改委公布的审批通过项目更接近100个。自今年5月中央强调“稳增长”至今3个月以来,发改委项目审批通过数目一直维持200个/月以上。

    较之去两年同期严控投资增速,大力推进经济转型的决心,眼下中国经济正在重回保投资周期。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或许在于上半年经济下滑速度远超预期,在消费需求启动依旧艰难、出口遭遇国际经济低迷的当口,为了确保经济不发生“硬着陆”,迅速求助于政府投资主导经济才会效果立竿见影。

    这么短的时间内,放行如此多的项目,而且恰好和稳增长时间一致,很难让人相信,这些项目上马都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而且,项目审批本身,就隐含了一个假定,就是审批者比项目执行人更智慧,只有这样,在逻辑上才能证明项目审批的合理性。显然,这一假设很难在现实成立。诚然,由于结构改革配套措施未及时到位,为了规避“硬着陆”风险,确实可以适当维持投资的适当增长。但是如此“大干快上”,则早已经脱离了适度的原则。若以此速度继续审批下去,那可以预期,未来6个月内,中国经济势必会掀起新一轮的投资浪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重回30%以上的高位,所谓的“调结构”也就演变成加固“老结构”,大幅度提高消费需求也就成为奢望。民间投资亦难以因为政府投资加速而协同激活,反而可能会遭遇进一步地打压。正当“新36条”实施的关键时刻,中央和地方诸多大项目的上马,定然会在融资渠道、市场准入和市场机会等方面形成“挤出效应”。当此关键时刻,应该切实地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有实际的动作。不然,此轮投资浪潮只会在明年又带来一波经济过热周期,宏观政策又要走向紧缩周期。这样的“一年一变”,只能是进一步缩短中国经济整体的周期,迅速在通胀和通缩中切换。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和中央相互呼应,广东、宁波、南京、长沙,以及包括北京等在内的各省市自治区,均相继推出或者宣称即将推出“稳增长”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从已发布的方案看,各地皆以“稳投资”为纲,希望能以投资为抓手,实现地方经济“稳增长”。7月26日,湖南省长沙市明确宣布,将以拉动投资的方式“稳增长”。2012年重大推介项目195个,总投资额达8292亿元,预计未来五年每年投资额在1600亿元左右。然而,与这些宏伟目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长沙市去年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688.11亿元;而在今年上半年,长沙市本地开工项目共计137个,完成项目工程投资约125亿元,仅为年度计划投资的31%;与此同时,今年7月,湖南省国资委和长沙市政府特地到北京举行长沙与央企合作发展暨重大项目推介会,最终签约了320.9亿元,不到8000亿元的1/25。长沙市在推行“稳增长”时所遭遇的尴尬,在国内决不会只是个案。在经济减速,各方都缺钱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碰到挫折十分正常。据了解,一些沿海地方的政府在拜访企业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他们很困惑,要怎样招徕世界500强,又该怎么把土地卖出高价?据媒体报道,广州市政府的投资计划也遇到了类似烦恼。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庞大的投资计划恐怕会有不少成为空头支票。从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看不难发现,当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经济增长时,各地的决策者们都会习惯性地把目光投向土地。不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把土地卖出高价,实质上都是既往土地经济的延续。需要看到,地方政府的土地经济发展模式由来已久,也根深蒂固,短期内很难转变;但是,只要中央坚持房地产调控,把挤出房地产市场中的投资与投机成分当作长期任务来抓,这种土地经济便不可持续,只会转化成产能过剩与资源浪费。从这个角度来看,各地政府在推行“稳增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尴尬,表面上看,也许是项目不够吸引人、给出的优惠力度不够大等,实际上则是经济金融格局的转换。在宏观经济调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正从土地经济向后土地经济时代转变,以往的那套惯性思维已完全不适合于新的时期。因此,地方政府若希望破解“稳增长”命题,需要转换思维模式,以后土地经济的视角看待“稳增长”。也只有这样,“稳增长”才不至于沦为空谈。当前面对的问题是,民间有钱,但政府没钱。但民间的钱却因为种种担忧,宁愿放贷,投金融资产,也不愿投资实业。在种种担忧里,为了稳住民间投资,所要做的并不是把项目一个又一个地端出来,敲锣打鼓地打广告,而是要创造适合民间投资的市场环境,更直白些则是,要贯彻实施民间投资“新36条”,避免行政力量对微观经济的干扰。只要民间资本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投资项目也足够吸引人,“稳增长”就不会再成为难题,这也是中央“稳增长”与“调结构”两大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的交汇所在。

责任编辑:林飞雄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