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争夺国际话语权之旅

来源:《陶瓷信息》 2012-05-08
阅读量:1205

    海尔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排头兵,并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请看以下的报道:据福布斯·杂志资料表明,海尔在全球白色家电行业竞争力据世界第六位;据2001年欧洲EUROMONITOR统计公布的全球冰箱排名,海尔雄踞第二,而全球洗衣机品牌排名,海尔则雄踞第三;在世界最难进入的成熟市场-美国,世界上再大的百货商店MACY’S打破了三十多年不经销家电产品的规矩,开始经销海尔冰箱;1998年世界最大的家电公司伊莱克斯公开提出要向中国的海尔学习,学习海尔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海尔的成就由此可见一斑,那么究竟是什么为海尔争得了国际话语权?  

    1.企业文化-国际化的灵魂

    笔者在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企业文化的三段理论:它是三个同心的圆,最核心的就是价值理念;中间的是制度文化;最外圈的是产品文化,也就是由物质层面的产品体现出来的文化。海尔的国际化历程,实际上就是海尔文化的三个层面是否能被世界上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所接受的过程。事实证明,海尔的追求卓越;思路全球化,行动本土化;快鱼吃慢鱼;融合世界优秀文化,建立不断创新的海尔文化的价值理念是十分成功的。 
  
    2.制度文化—国际化成功的保证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创新流程是海尔成功的制度保证,为此海尔提出了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企业流程再造的创新行动。在组织架构上海尔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构,发展至有效沟通的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的扁平式矩阵结构,最经又准备实施倒三角形的组织架构,也就是完全颠覆了原来自上而下发号施令的管理模式,代之以发指令者在下面作为资源提供者和支持者的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下面实现自主经营,海尔要把有8万多人的集团转变未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这意味着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的职业经理人,从打工者转变为主人了,从以前为老板负责转变为对自己负责,那么海尔将变成培养老板的摇篮。  

    3.海尔的速度竞争战略

    海尔与跨国公司相比,无论在资金技术,规模均无优势,因此对市场的实时响应速度就成了海尔独特的竞争优势了。有一个精彩的案例可说明这个优势的威力。在一次年会上,海尔美国一位总裁提出了关于冷柜产品的新思路,海尔组织了四名科研人员连夜奋战17小时,造出了第二代样机,该款冷柜因其独特的设计还荣获了全球PCT发明大奖,以销售创意产品而闻名的美国S连锁店,欣然包销这一产品,它为冷柜这个夕阳产品创造了一个新市场,当年带动海尔冷柜出口同比增长97%。著名家电品牌亚洲经理阿尼塔女士认为:“海尔速度已超过历史悠久的跨国大公司”,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武器。

    4.先开发市场,后建工厂的方法论

    为了减少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海尔采用了市场开发先于建工厂的方法论。例如:在美国建一个冰箱厂的盈亏平衡点是30万台,在海尔年出口达50万台时 ,海尔才投资3000多万在美国建厂,实时证明,海尔的方法论是正确的,它极大地规避了国际化过程中的投资风险,避免了失误。

    海尔通过了独特的文化,制度,战略和方法论成功地在发达国家搭起了公共平台,实现了在那里融智、融资、融力,令海尔逐步取得了话语权,并使海尔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尽管海尔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 之处,例如:其多元化战略会令其分散精力,难以保证全面竞争优势,但是海尔作为中国最早迈向世界,并取得如此骄人业绩,令世人刮目相看,海尔是当今大多只关心出口数量,却忽略了国际话语权的中国企业的楷模!

责任编辑:张芙蓉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