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考验厂家商家什么?

来源:《陶瓷信息》 2012-03-19
阅读量:1325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又到了,这个本属于消费者高度维权的日子,渐渐被国内的厂家和商家视为高喊“卓越品质、优质服务”口号的自我表达清白诉求的大好机会。实际上,诸如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航空公司或北京同仁堂之类有着极高口碑的企业,不会在乎在大众面前做这些花拳绣腿式的文章。反观那些建材商、快速消费品生产商及他们的经销商,他们每年都心存幻想般在3.15前后,花上几天时间极力证明自己是区别于其它不良厂商的,还不忘“顺带着”借节日促销之机大赚一笔,可谓精明至极。

      其实,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厂家和商家在制造及售卖商品时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所有的产品质量、性价比、服务等等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节后至今被各大媒体吵得沸沸扬扬的“地板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就反应了新闻事件中的那家企业(还是木地板行业的知名企业)未能真正用心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一家连消费者健康安全都如此漠视的企业,凭什么要获得花钱买隐患的消费者的信赖甚至尊敬?

      作为上游生产制造的企业主,地板制造商同样需要在自家铺设木地板,或许他们会借助自身优势选择经过多重检测确认安全无患的产品,如果认为木地板终究还是不可能100%无甲醛的,可能会选择以瓷砖代替,可他们又能否对行业外的瓷砖产品足够放心?大至集团化的企业,小到只有夫妻俩的家庭作坊,他们理应对自己一手生产出来的东西把好第一关,对消费者的金钱、安全甚至极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信赖高度负责任是最好的出发点,也必然是上至政府机构下至平民百姓对他们的基本要求。

      人人都是消费者,老板们也不除外。各自隐瞒、互相欺骗、两败俱伤是同时扮演着商家(或厂家)和消费者两个角色的大部分人的惨败结果,这不仅是当事人的不幸,更是全社会陷于恶性循环后的大悲哀。肆无忌惮使用地沟油以次充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商贩,在麻木地毒害着一群群消费者的同时,他们自己在做“高端洋酒”的上帝、行将倒闭的健身俱乐部的VIP或皮包公司的合作伙伴时,同样不可避免地成为假酒和骗子公司的猎物。

      把消费者当作傻瓜的企业注定成为最不具发展前景的企业。在买卖行为中,没有真正的傻子,那些不求长久发展、不注重企业品牌和个人信誉的人,只能和一时冲动或因贪念上当受骗的人做一次性的交易,这和那些流窜在街头巷尾打一枪换一地的“孕妇”、“家庭变故者”、“迷路学生”有什么区别?

      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相信只有那些曾经出现过品牌信誉危机但成功挺过来的企业才有切肤之感。在陶瓷行业或别的行业,不少知名企业甚至是行业标杆性企业,正是因为曾经走过从遭遇危机到付出大代价公关成功的洗礼之路,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做到“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也才会时刻提醒他们的经销商不要像过去那样轻易地漠视消费者尤其是怀着满腔怒火的消费者的诉求。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员,相信不少消费者都不愿拥有“消费者权益日”这种特殊的节日,正所谓没事就是好事。站在厂家和商家角度思考,只有把准消费者的脉,才可能有的放矢,至于在3.15消费者权益日里是否做了促销,是否赠送了礼物,这无关紧要,最重要的还是是否知道消费者最想要和最不想要的是什么,而自己是否有良好的意愿和能力为他们提供或消除他们想要或不想要的东西。

责任编辑:张芙蓉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