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的名义实施鲸吞

来源:《陶瓷信息》 2012-01-07
阅读量:1119

    中国银行业巧取豪夺行径被良知未泯的业内人士昭然于市。

    说实在的,就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情况看,中国银行业甚至连巧取都不屑,直接豪夺,因为有政策撑腰。有观察家指出,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是全世界最高的,2%~3%的利息揽储来的资金,银行往外放款却要收12%~13%的利息,甚至达到15%,而国外银行的平均利差只有0.2%~0.5%;同时,银监会发文明确要求银行收取储户的各种费用,以办卡为例,每个卡每年得收十几元,工商银行发6亿张卡,这意味着工商银行仅发卡一项就能挣几十亿元。

    中国银行业两重罪:一曰暴利,一曰垄断。而暴利的根源还在垄断。

    以银监会为代表的特定利益集团藉口国家金融安全,实施利率管制,在整个社会的价格都已经实行市场化的今天,金融业的价格利率价格却依然是国家管制利率。这种不合理的资金结构控制,直接导致储户的利益被金融业鲸吞。

    银行是什么?银行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借贷人,它向储户揽储说白点就是管储户借钱。借钱干什么?放贷,说得文雅点叫投资。我们很多人,先是债权人,把钱借给了银行;然后需要买房子这类添置大件时,银行说按揭吧!债权人就变成了借贷者——我们做债权人所得是2%~3%的利息,变身为借贷者却要付12%~13%的利息,银行小斗进、大斗出,这不是鲸吞是什么?

    这种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鲸吞,是我们这个社会曾经泛滥的集体主义所致。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这个社会推崇的是一种集体荣辱观,那时很流行的一句话叫: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很是有违地理与常识。小河多为上游,泉水叮咚也好,雨润无声也罢,这都是山涧石上流的起始,再有哗哗小溪,再有大河东去,最后是海纳百川,波澜壮阔……小河里没水,那意味着大河要晒滩。

    所以,常识是:小河里有水,大河里才满。

    这种本末倒置的宣传形成我们集体意识的惯性思维,大家习惯以“舍小家、顾大家”为荣,却浑然不知社会已经轰然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国家福利——或者说集体福利——已经日渐稀薄……纵观几十年的国企改革,管理层纵然使尽了浑身解数也难于医治国企的痼疾。有观察家因此指出:国企改革遭遇瓶颈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国有制与私有制难以在竞争的市场中共存。  

    自私自利是人的天赋本性——承认人的自利性并不否定人的利他性,利他性也是人的一种本性——由于这种本性,人们总是力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千方百计谋求个人利益甚至置公众利益于不顾。

    如果缺乏社会的监督和制约,个人的逐利之心,有可能成为脱疆之马。

    作为国有企业实际管理人的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是人不是神,因而也有谋求个人利益之“邪心”。而我们的政治体制和国有企业恰恰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而国有资产成了人人想吃也能吃到的“唐僧肉”,类似银行这样的国有企业成了“寄生虫”们的乐园。在竞争的市场中,若缺乏有效的监督,国有制与私有制共存的结果只能是国有资产源源不断地转移到私人的腰包中去。

    榨取和鲸吞,这是中国社会贫富悬殊的两大恶因。

责任编辑:张芙蓉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