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被寄予厚望,作为“住房调控”和“房产税开征”依据的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推动两年后,进展仍不顺利。
今年10月底,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质询时表态称,住建部正建设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先期在40个城市试点,这个系统建好后,就不必再采取限购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调控办法了。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目前全国住房信息不准确。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是对全国住房情况的摸底,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有重大意义。中央可以由此分析市场走势,制定调控政策,也可以为以后的房地产税出台提供事实和数据支持。
按照住建部规划,今年底要实现40个城市住房信息互联查询;到2013年,要实现全国住房信息系统联网。但姜伟新在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表态中坦言,信息系统建设“很艰难”。前述接近住建部人士表示,实现全国系统联网并无技术障碍,但大量数据整理需要资金、人力和时间;最重要的是,住房信息涉及个人隐私,没有全国层面的管理、使用信息规范,系统很难真正应用。
信息分散
按照国家统计局和住建部公布的数据,至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为89.3%,其中11.2%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原有私房,40.1%的家庭拥有房改私房,38.0%的家庭拥有商品房;人均住宅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
但国家统计局住户办王萍萍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统计局公布的自由住房率是对城镇6.6万户居民的调查样本得出,并不是全国住房登记信息。
“这些数据只是推测出来的,中国没有系统的住房信息,建设部门对个人住房、市场上总体存量房情况并不清楚,这在政策制定上出现很多盲区。”多位建设系统人士抱怨。
一位住建部官员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目前各城市住房交易实行网上登记,但主要是针对2000年以后的房产交易,此前的大部分仍是纸质文档,早期或历史产权情况尚未完成数字化管理,房屋租赁数据采集基本空白。
“那么多纸质文本,只能一个一个翻,找到一个人的信息很困难。”黄石市房管局住房保障中心副主任滕联合称。
据财新《新世纪》记者了解,即便在目前已经实行网上登记的城市,房屋预售、房屋登记、房改、住房保障等系统的数据仍然分散在不同的系统,平台、标准没有统一,仍不能有效查询个人的住房信息;而且涉及的“机构繁多”,如宁波市房屋登记机构市辖区有15个发证机构。
宁波市房管局尹跃军等在今年9月时撰文表示,同一城市多级发证的乱象,带来“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不仅相互之间联网困难和资源浪费,也给房屋交易登记带来很多麻烦。
广东省住建厅副厅长陈英松在今年年初全省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大部分区县只是在原房地产登记业务系统的基础上升级改造,实际上只是一个房地产电子登记簿生成系统,而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房地产电子登记簿管理系统,权威性、实时性、应用扩展性不强,系统数据规范和功能都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由于信息没有共享,个别人首次购房和申购保障性住房核查时,有空可钻。这使得国务院要求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的要求无法有效落实。”河南省潢川县房产管理中心的公开资料指出。
此外,按照住建部2010年6月的调查结果,全国尚有891个县未建立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占全国的55%,不少城市依旧采取纸质档案进行新房信息的登记。
推动缓慢
事实上,住建部在几年前已有建立全国住房信息系统的决心,但各地并不积极。直到今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为依法征税提供基础,如建设滞后则将纳入“约谈问责”范围。随后,住建部在青岛和北京相继召开“加快推进”的工作会议,部、省、市三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姜伟新在今年10月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质询会上表示,目前在40个城市的试点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先把40个城市自身个人住房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尽快实行全国联网;一旦这个系统建立起来了,再加上银行、财政、税务、公安系统的信息,都统一到一个平台上。
据财新《新世纪》记者了解,这40个城市包括除拉萨和港澳台外的全部省会城市,以及深圳、大连、宁波、无锡、苏州、厦门、温州、青岛、北海、三亚十个房地产热点城市。
根据建设部的设想,整个信息系统平台包括“商品房”“公积金”“保障房”三个大模块,每个模块里面又细分为“规划计划、市场供需、企业资质、物业拆迁、公积金使用、保障房分配”等若干小模块,最终实现住房信息的全覆盖。但各个模块相对独立,又互相监督,例如,通过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情况,可以查到购房者此前是否买过房,保障房申请者名下是否已经有房产。
在统计时,建立部、省、市三级平台,以市为单位,整合下属市区县住房信息系统,最终由住建部搭建部与省级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平台,实现全国住房信息查询。
“各地的建设进展并不统一,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早在几年前已经意识到住房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着手建设,基本完成,但在一些偏远的县城可能还主要是纸质文档。”复旦大学学者郝前进说。
北京市则早在2006年即启动住房信息普查工作。在这轮房地产调控中,这已经成为北京实施的“限房又限贷”的手段。北京市建委工作人员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只要输入购房人的身份证号,系统内即能够显示出此人在北京的房产情况,由此可审核是否具有购房资格。反之,如果输入一套房产,也可以显示出该房屋所有人、房屋的位置、使用情况等。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北京市以幢为普查对象,利用“航拍图、建筑物基础图层、电子地形图、地籍调查成果图层、地址数据及地理信息基础图层等制作工作底图”,一间间核实。
在全国层面,“住建部则将设定,只有进入信息系统的房源才可以上市交易,否则交易时没有合法手续,就像小产权房一样,难以体现市场价格。”一位住建部人士称。
“从建设部门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有责任把整体的数据摸清楚。”一位曾亲临北京住房信息系统建设的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当时北京正面临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摸清底数后有利于制定政策。但现在只能查到北京的,等全国联网后,在北京也可以查到购房人在其他省份的房产。 但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不十分顺利。姜伟新公开表示,“住房信息系统启动两年多,目前还在艰难建设中”。
多位建设系统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从技术上,住房信息录入、联网并不困难,但房产涉及个人隐私,“如何使用、管理”系统里的信息,必须有明确规则,住建部正在着手制定相关规定。在这份文件出台前,该信息系统“不可能使用”,但这份文件未必公开。
全国的住房信息系统之所以迟迟难以推动,在于地方上有对信息安全的顾虑。北京在建设之初也遭到了反对和不理解。一位知情人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当时很多人问干这个干什么?查房子,不是纪检、公安做的吗?”
广东省在建设信息系统工作中也承诺,集中的住房信息数据只做数据统计、分析和汇总,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设置查询服务权限。各地要消除顾虑,积极主动按要求完成数据集中。
滕联合则认为,由于住建部没有出台统一的登记标准规范,各地录入的信息不一致,即便联网,也会出现标准不统一、数据难以兼容的问题。
此外,资金和人力成本也是地方的顾虑之一。河南省潢川县房产管理中心并不讳言,属于自收自支单位的房屋登记部门,仅靠60元每套的登记费用不能解决财力困难。潢川县尚有50万条信息未完成录入,房屋租赁数据采集和拆迁注销基本空白。
查询双刃剑
从官方表态看,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好后,“作为开征房产税的依据”是其重要职能。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认为,个人住房信息系统是征收房地产税的核心,但要作为征税的依据,需要“信息覆盖面广、真实、以家庭为统计单位”三个前提,“现在异地购置产业已十分普遍,住房信息系统只有实现全国覆盖,才能真实核实个人住房信息,并将配偶、子女的房产一起统计在内,确保征税公平。”他说。
他担心,小产权房没有“合法身份”,不能纳入信息系统。但很多人不买商品房,只住小产权房,这对政府掌握市场整体的住房信息会有误差,对住宅调控、征收房地产税都将产生影响。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理事陈宝存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要在全国开征房产税,还需对住房的价值进行系统评估。目前将个人住房纳入统一的系统仅是第一步,评估工作需要更加漫长的过程。
接近北京市建委的人士认为,当务之急是将住房信息系统建好,实现全国联网、全国查询。为了在当届政府任期内完成信息系统建设,北京市建委还多次到区县房管局、央企单位做动员。考虑到住房涉及个人财产信息,北京市的住房个人信息系统设定了查询权限。
北京市密云县建委房屋信息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在审核个人购房资格时,区一级建委没有权限,一手房的购买者需要把个人房产资料交给开发商,再由开发商统一交给市建委审核;二手房的购买者,则需要在网签前把个人资料报给区建委,区建委再交给市建委审核。”
“伟业我爱我家”研究院副总裁胡景晖了解到,北京的住房信息系统“正向可以查到,反向查不到”。他解释,所谓正向查到,是输入某个小区、某幢楼、某个门牌号,可以查出来“业主的名字、是否贷款、房屋用途”等情况;但若要输入个人的名字,查不到该人名下有几套房产。
“因为涉及敏感信息,系统设定了查询权限,一般人看不到,区建委‘一把手’都查不到。”胡景晖说。
对此,日本东京大学都市工学专供教授大西隆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在日本,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也设定了一定的查询权限,只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才可以查到个人房产情况。
据财新《新世纪》记者了解,住建部正在制定的规则,也将设定全国住房信息系统的查询权限,申请和查阅岗位分离,只有经产权人申请,并经批准后方可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拿“钥匙”查询,查询记录留痕并定期抽查等。
“即便和公安、银行等系统联网,也不是想查谁就可以查。需要有正式的文件批文。”前述接近住建部的人表示。”
复旦大学学者郝前进认为,建设部门更关心住房基本信息,但社会显然更关注是否能通过这个系统查询到官员的产业;住建部之所以不能及时联网,是担心联网后的信息安全。
虽然设定了严密的程序,但一旦可以查询的端口增多,仍难免信息泄露,其后果是难以预料的,所以住建部必然慎之又慎。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