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在中国展览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企业不仅仅要到海外参加别人举办的展览会、博览会,而且中国的展览业也要积极“走出去”,到海外去举办自己的展览会。
从国内产地办展到走向海外销地市场办展
“中国制造”使中国变成了产品生产大国,从而也产生离岸经营的趋势。邀请海外客商上门采购是传统的促销方式,像广邀世界买家的广交会、华交会、高交会等展览会都属于“产地办展”。
而走向海外“销地办展”则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到海外建立自己的展品陈列室和产品发货仓库,常年对外展示和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贴近市场、靠近客户、反应迅速,能够得到订单。
二是,中小企业在销地国可利用当地的中国商品城或中国展销中心作短期展览或常年展示窗口。其中美国纽约商城、俄罗斯莫斯科商城、英国伦敦中国商品城、法国巴黎中国商品城、阿联酋迪拜中国产品交易中心等几个大的贸易商城有规模、上档次,颇为引人注目。他们设在世界贸易的中心城市,融入当地社会,商务咨询发达,客户资源密集,市场反应迅速,与他们合作可弥补国内企业在海外参展后没有常设机构和贸易代表,不方便联络客户以及语言等方面的障碍。
三是,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出现与发展势必为国内的会展业创造新的机遇。为实施外贸转型和应对贸易摩擦,中国未来将在全世界建立50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2007年就要争取建立10个。国家将为每个合作区提供2亿~3亿元的资金及20亿元的贷款。建立的地区主要在亚非地区,例如;俄罗斯、哈达克斯坦、朝鲜、蒙古,尼日利亚等,涉及的领域涵盖能源、资源、农业、轻工、冶炼、电子等。国内的组展机构应关注这一发展态势,主动联络自由贸易区的运作部门,商讨针对不同合作区的产业特色,举办相应的展贸活动。
从赴海外的参展大国到赴海外组展办展大国
据了解,国内现具有出展资质的单位200多家,包括企业、协会、商会等机构。但是,他们运作的项目绝大多数是海外展会的代理项目。而这种运作方式问题较多。譬如:由于一些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一些品牌展览会主办方不给或限制中方企业摊位,或者不给好的参展位置。
此外,大部分中国企业由于实力不足,出展资金投入有限,致使摊位布展水平低下,分散参展更是显不出任何效应,与众多国际大公司对照则相形见绌。今后,中国企业应当在“中国馆”的屋檐下集体亮相;以选择参加那些国际知名的品牌展为主,而且要长期参展,年年亮相,注重形象,争得声誉。
与海外参展相比,中国在海外独立办展的战略部署更是缺位和运作能力不高、经济实力不足、政策支持不够,这与中国第四大贸易国的地位极不相匹配。目前中国在海外办展的项目非常少,除了少数商务部、贸促会、有关商会组织的政府行为或半官方行为的展会“打一枪,换一地方之外”,纯粹以企业运作的市场行为的海外商展项目,特别是文化产业类的项目更是凤毛麟角,形成不了中国商品广泛宣传和持续推销的阵势;也让多数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不了国际供应链,拿不下更多的市场份额,更谈不上把中国文化很好地纳入世界文化的大格局。面对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寻找商机、迎接挑战的巨大需求,在海外目标市场有计划、有重点的部署和运作展览项目是当务之急。像中国这样的具备外向型经济的出口大国,起码应在全世界各个地区开辟20至30个自己的定期商品和技术类展览会;在五大洲开辟5个文化产业类定期展览会。
从在海外主办综合展到在海外主办专业品牌展
在改革开放以前,以政府名义举办的出国展大都是宣传新中国的成就的展览会。改革开放后则以宣传综合国力与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综合性展览会为多。这样展览会大部分规模不大,只一两百个摊位,既有工业装备又有消费品、工艺品、医药、建材,五花八门,省市组团。这种展会往往目标市场不明确,展品不对路,没有特定观众群,缺少在组织买家方面的功夫,有的宣传也不到位,所以展出效果并不突出。
现在情况正在逐步转变,一些按专业和行业划分的展会从邀请买家、专业观众方面目标集中,比较满足参展商的需求,能达到较佳的展贸效果。中国纺织服装展、工艺品展、中国机电商品博览会等展会在这方面都做出了尝试。但是类似的展览毕竟太少,离办成品牌展的目标也相距甚远。
当前,在海外举办品牌展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把国内经过十几年以上培育和发展具有品牌效应的专业展览移师海外;其二是选择定位明晰且国内产业支撑强壮,出口额大的商品展和专业展。后一种展会难度更大,要依托国外的合作伙伴、中国驻外机构、场馆、新闻媒体的支持,联合国内大型企业和出口大户组成强大的参展阵营,在海外宣传和买家邀请上下足功夫,形成合力,单靠几家企业与会展公司是不可能实现的。目前迫切需要由政府部门或贸促会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和规划部署,有专门人才精心地创意策划新品牌,并给予一定财力的支持,像重视中国品牌产品一样搞出几个海外品牌展览会。
从举办中国独家展到举办真正国际性展览
国际会展活动如同万花筒,是显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最好窗口。80多年前经济和会展业发达的欧洲人创立了UFI(国际展览业协会)并把UFI制定的评估标准用到全世界,早期凭借UFI标准在欧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知名品牌效应的展览会,展览大国德国就占据了60多个,得以使德国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充满自傲的把他们的展览会输出和移师到全世界各地。
中国展览业发展迅速,却没有自己的认证和评估体系,目前只有投奔UFI,借鉴和采纳UFI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展览会。中国在本土的展览会已有44个被UFI认证,那么中国在海外举办的展览会也同样应努力按同一标准发展壮大。中国在海外自办的展览会基本上还没有国际化参展的成分。凡事预则立。其实在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下,资金流向那里,商品就流向那里,市场就会繁荣。世界哪个角落里有好展览会就会吸引人参展,国内的组展单位不妨把视野放开阔一些,在策划展览会时考虑以下五个层次的介入:一是,大中国地区的参展潜力,涵盖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达到全方位展示中国产品和技术的目的。
二是,中国周边地区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曾经发展的制造国,他们的产品与我国的产品有某些共性,其中有的已更新换代或向高科技发展,邀请他们参展,达到展品优势互补,市场覆盖面大的目的。
三是,尝试与办展所在地的国家联合展览,以方便国内参展商寻找合作伙伴,开发投资和贸易机会。
四是,开展区域合作,可分别选择不同的大洲与经济实体、共同体、联盟等组织合作办展,突出对该地区促进双方贸易和繁荣市场的作用。目前中国的办展机构除保持传统市场之外应积极拓展非洲、中东、中亚、拉美和东南亚市场。
五是,积极探讨经贸合作与投资类型的展览会。20多年来中国形成了加工型出口的贸易特征,加工贸易约占51%。中国贸易顺差增长幅度为220%,至2006年底贸易顺差已达1500亿美元以上,引发了大量的贸易摩擦和反倾销事件。基于此种情况,中国的企业和展览会主办单位在制定海外市场战略时,应考虑到回避和降低贸易摩擦和冲撞的方略。因此在海外办商品展的同时要积极策划经贸合作和投资洽谈类的展览会,引导企业走出国门投资兴业,合资办厂,实现双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