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欧阳天生:我有一个朋友问了我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他问我,中国古代的皇帝们大多喜欢色釉瓷,是不是与皇帝们好色有关?
姜宗福:既有关,又无关。
欧阳天生:这个答案似柴瓷,像传说。
姜宗福:好色是自然的本能,不仅人类天生好色,动物和植物皆好色。动物好色是为了吸引异性,出于繁殖的生理本能,这就是为什么雄性动物总是比雌性动物色彩艳丽的原因。植物也一样。植物之所以会开花,而且开得那么艳丽,目的是为了招蜂引蝶,色诱它们与花接触,借蜂蝶的身体帮它们完成授粉,否则的话植物们就无法实现繁殖。人与动植物本质上一样,但略有不同,即女性总是打扮得比男性色彩艳丽光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见那种风骚的女子通常会骂其出卖“色相”,对轻浮的男人则会骂其“色狼”。这些国骂非常生动而且在理,女人没有色相,激不起男人对性的欲望;男人之所以被骂做色狼,是因为只有色才能激起其对女人的欲望。人们都说,男人天生好色,其实女人也一样。
欧阳天生:这与皇帝们偏爱色釉瓷有什么关系?
姜宗福:首先,这些皇帝们都是男人,而且还是身体很正常的男人;其次,他们都是一些有文化的男人,喜欢国色天香的女人出于性的本能。在他们的心目中,姿色出众的女人是供男人们把玩的,恰恰瓷器也是他们的把玩之物,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瓷器就是女人,其偏爱色釉也就不足为怪了。
欧阳天生:您说得似乎有些道理。中国历史上最勤政、作风尚好的雍正皇帝最喜欢把玩的就两样东西,一个是色釉瓷,一个是仕女图。色釉瓷看釉色,仕女图赏女色,都与色有关。
姜宗福:当然,皇帝们喜欢色釉,也不完全与性有关。皇帝们是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好色的动源在自然本能。原始人最早崇拜的颜色与生命有关。人要维持生命,得获得粮食和水。古人认为,苍天掌管着雨水,日神掌管着阳光,月神掌管着露水,土地孕育着绿色的庄稼,都是生命之神,相应地也就把天地日月的几种颜色蓝黄红白看做了“神色”。
欧阳天生:是不是后来人们发现人在喜、怒、哀时脸上会分别呈现红黄白三种颜色,而刚好这三种颜色又是日神、地神和月神的“神色”所以后来就干脆用这个词来形容人的面部表情?
姜宗福:你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陶被色诱而色釉成瓷,也经历了同样的进化过程。古人最早烧出的陶是黑色。人们讨厌黑暗,所以也就不喜欢黑暗的颜色。在天地日月四神中,人们最崇拜天神,所以瓷器中最高贵的釉色是青色。但烧青色难度高,远古时候根本就烧不出来,讨厌黑色,就在陶上用其它的颜色画点图案,于是就出现了彩陶。
欧阳天生:所以陶瓷界有“颜色釉装饰源于商代的彩陶”一说。
姜宗福:崇拜神就要祭神,为了显得庄重和恭敬,祭什么神就要用与之“神色”相同的祭器,于是就有了蓝黄红白颜色的瓷器,蓝代表天,黄代表地,红代表日,白代表月。
欧阳天生:“青天”“青天”,在古人的心目中天不是青色的吗?为什么又要用蓝代表天呢?
姜宗福生:我们经常说蓝天白云,其实也没错,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远古时期人们青蓝不分,统称为蓝色,后来文人、百姓盼青天,于是从蓝色里提炼出了青色。由于技术达不到,烧不出青色的瓷器,便只好用蓝色来代替了。
欧阳天生:难怪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坛分别取了蓝黄红白四种颜色,而且均烧过同色瓷器,原来是与祭祀有关。
姜宗福:清代祭器所用之色,沿袭传统的天玄地黄之说,按照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土配以对应的五色;青、赤、黄、白、黑来祭拜不同方位的神灵。国家大祭中“圜丘、祈谷、常雩用青。方泽用黄,日坛用赤。月坛用白;社稷,先农用黄。”
欧阳天生:由此清朝的色釉瓷达到了顶峰。
姜宗福:天子与凡人的区别在于其“一统”了“江山”。天地玄黄,土地的颜色为黄色,中国古人最崇高的理想是成为天子,故中华民族向来崇尚黄色,“黄”与“皇”谐音,黄色因此成为了皇家尊贵的象征,老百姓不得使用。清朝政府规定,全黄器仅限于皇帝所用,内外皆施黄釉的器物为帝、后及太后所用,皇贵妃则用外黄内白器物,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则用蓝地黄龙器,余者皆不可用黄釉器。即使是残次品也有严格的处置,以防流入民间。
欧阳天生:大清王朝的老祖宗努尔哈赤崇拜地日天月四神,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将自己的部落按照四神的颜色编制,建立了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和正蓝旗。万历四十三年,他为了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我不明白的是,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将代表土地之色的正黄定位最高血统,而将代表天神之色的正蓝却摆在了最低一等的位置?
姜宗福:这恰恰显示了他“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藐视天神的帝王气概。
欧阳天生:那为什么中国色釉瓷的顶峰直到雍正王朝才姗姗来迟呢?
姜宗福: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雍正王朝刚刚经历“康乾盛世”,国库充盈;二是与雍正皇帝的个人喜好有关。雍正皇帝学养深厚,眼光极高,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对御用颜色釉情有独钟,“上有所好,下必从焉,”于是,颜色釉便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仿古诸釉的凝重、淡黄釉的典雅、霁红釉的高贵、霁蓝釉的肃穆、胭脂水釉的妩媚、天蓝釉的静谧、粉青釉的晶纯、秋葵绿釉的鲜嫩、洒蓝釉的飘忽、窑变釉的奇妙等等,真是美不胜收。
欧阳天生:吾最爱祭蓝。祭蓝旧称霁青,仿宣德宝石蓝釉烧制而成,釉表布满橘皮棕眼,宁静肃穆,与天坛祈年殿上的琉璃瓦颜色一致,用于祭祀,有天人相接之感。
姜宗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偏好。社会的流行色是由社会的主流所决定的,而古代控制社会主流的人不像今天有多种选择,如名人、大腕、明星等等,那时候只有一种人,即统治者。比如,在蓝天白云下羊群里喝马奶长大的成吉思汗喜欢白色,所以元朝尚白,便发明了枢府釉白瓷;因为有了枢府釉,又尚蓝,于是元青花便大行其道。又如,朱元璋姓朱,喜红,就连他选择造反的队伍都选了与朱色相关的红巾军,红色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明朝非常正统的颜色,所以釉里红作为洪武的血脉便在洪武年间获得了昙花一现似的发展。
欧阳天生:如此看来,颜色釉代表的不仅仅是瓷器的色彩,还代表了皇帝和国家的气色。
姜宗福:此言极是。清帝好黄色,实则喜皇权;明帝好朱色,实则尚暴力;元帝好白色,白云处处江山……唯有柴荣喜青色,政治清明安居乐……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朝代都有一种代表色,国家也就相应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象。如唐代多彩,宋代理性,元代辉煌,明清华丽……
欧阳天生:用当下流行语来诠释,国家的流行色彩其实就是眼下所说的政治色彩。
姜宗福:晚唐的政治色彩非常神秘,其政治符号是一种名叫“秘色瓷”的瓷器。“秘”字从禾从必,“禾”指五谷粮食,“必”指隐匿,两个字符联合起来表示“国家粮食库存数量机密”,也就是“国家机密”“皇家机密”第意思;“色”字从刀从巴,“刀”指“剁碎”,转义指“齑粉”;“巴”指“附着”、“黏着”。两个字符联合起来表示“敷脸用的粉末”,引申指“药粉配方”。色在此并不做颜色解,乃“配方”之意。言下之意“秘色瓷”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其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所以,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尔后,凡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都叫“秘色瓷”。例如,历史上就有过“高丽秘色瓷”等。
欧阳天生:最早提到“秘色”一词的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其诗《秘色越器》有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姜宗福: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如此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正因为如此,物以稀为贵,统治者为色所诱,为达到专享的目的,将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无形中拉开了同百姓的距离,亡国在所难免。
欧阳天生:“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好多人以为这句话是劝世人看破红尘,不要迷恋女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姜宗福:这里所提到的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因虚妄而产生的幻觉。玩物丧志,统治者迷恋色釉并不是一件好事。
欧阳天生:越窑青瓷“千峰翠色”,钧窑红瓷“夕阳紫翠”,柴窑青瓷“雨过天青”,景德影青“冰肌玉骨”……皇帝好“色”色釉兴,声色犬马百姓苦!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