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房地产高压政策阴霾笼罩,银根收紧,“金九银十”风光不再;瓷砖产品频频遭遇国外市场反倾销调查,陶瓷行业进入低潮期,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于是“外佛山”产区企业纷纷选择到佛山成立营销总部,寄希望于“立足佛山、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来拓展渠道;传统砖坯生产企业不再寄希望在加工生产的利润之上,推出品牌、走终端营销路线,广东二三线品牌推出微晶石产品,欲在一线品牌的高端市场份额中分得一杯羹。
在各产区、中低档品牌纷纷谋求大转型的背后,却有这样一个产区,地处北方,以本区域中低端市场为主,相对于佛山产区其存在资源品质低、年生产周期短等先天不足,在行业各企业转型扩张市场、寻求喘息机会之际,却仍以做好本地市场为导向,提出逐步进军乃至完全占领本区域中高端市场为战略目标,力争将“东北瓷都”的招牌擦得铮亮。
这就是法库。
一个人的旅行
2011年7月23日18:00,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中国陶瓷砖产能调查及产区调研活动——“陶业长征”第十二站,东北三省。
走出机场通道,扑面而来的气息总是偶像剧中那般疯狂的迎接场面,以往外出参加活动都会获得一站式的服务,机场接送的待遇自然少不了,脑中下意识地寻找那块迎接自己招牌的念头一闪即逝——“陶业长征”东北站,一个人的旅行。
沈阳桃仙机场距离沈阳市中心20公里,距离沈阳北站——转乘至本次产能调查首个陶瓷产区法库县的车站则有30余公里路程。从机场出来乘坐大巴的人不多,且大巴车线路固定,满员时间长,由此拼车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拼车是一个讨价还价和等客的过程,拼客出租车只要价格公道、童叟无欺一般都能很快发车。记者从机场到市区拼车的过程与这一路的空中旅途一样顺畅,很快出租车拉上了四个人——三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顺利启程了。
一辆车里四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而且外国人会说中国话,这样话题就多了。
一路的闲聊,更多地是家长里短,无意之中外国友人透露到法库做陶瓷生意,司机大姐的话匣子由此打开:法库陶瓷是东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地,产品物美价廉云云。
一路的闲谈,已使人忘却了一路旅途的辛劳,行将到达目的地之时,车上已只剩记者一人,司机大姐告诉记者,她全年的载客线路都是往返机场至市区,见过的外商自然不在少数,但到法库从事陶瓷贸易的外商并不多见,当记者问及缘由时,司机大姐的回答很简洁:法库陶瓷高档牌子太少。
名声在外
法库陶瓷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辉煌与坎坷,使得一位行外人亦能成为“行家”?
也许唯一的解释就是名声在外。
记者到达法库县后拿到的一份沈法库县政府发布的报告中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法库全县陶瓷产业含建筑瓷、日用瓷、艺术瓷、电瓷、特种瓷等12大类、27个品种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落户企业147家,竣工投产生产线240条,签约生产线176条。2010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税收3亿元,占全县税收的28%。
报告中显示,仅2010上半年法库就就新开工陶瓷项目19个,生产各类陶瓷2.6亿平方米,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5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2.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亿元,同比去年增长6.6%;工业增加值实现48.8亿元,同比增长31.8%;招商引资完成27亿元,同比增长8%;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6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37%。耗煤68万吨,用电0.7亿度。
法库陶瓷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得到了业内外的普遍认可,2007年被命名为“陶瓷产业集群国际合作基地”和“沈阳市十大城市名片”;2008年被评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2010年9月20日,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等主办的“2010法库陶瓷博览交易会”在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举行,就在当天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在此次博览会上分别正式将“东北瓷都”和“东北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授予了法库,法库县还被评为“2010年中国产业百强县”。
自2007年以来,法库就牢牢占据东北第一、全国第五,加之先行优势和规模优势,对华北、东北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原材料、燃料、市场、物流、技术、配套、人力资源等集中趋势明显。优势也促进了品牌进程,目前集群企业本地品牌76个,占品牌总数149个的51%。由于品牌本地化,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升。
目前,据本报中国陶瓷砖产能调查及产区调研活动数据显示,法库全县已投产建筑瓷砖生产线71条,日产量110余万平米(不含西瓦),未来规划建设生产线93条以上。
据法库县政府规划,“十二五”是法库陶瓷产业提升水平的关键时期,将进一步实施“国际化、品牌化、瓷文化”发展战略,围绕产业调整和进档升级、产业配套服务平台建设、集约使用资源等主要工作全面推进陶瓷城“二次创业”,力争到2015年将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建成以陶瓷为主的规模超千亿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汇建筑陶瓷、创意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特种陶瓷、新型建材等产业于一体,集科技研发、市场销售、会展交流、物流集散等功能于一区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东北瓷都”。
“抢”来的“瓷都”
新世纪以前,东北三省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很少,远不能满足本区域巨大的市场需求,区域内的各级市场均被广东、华东、山东等地品牌占据。这三大产区的一大共同特点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于是海运就成为了东北地区获得陶瓷产品的最佳途径,而这其中作为东北地区最大港口之一的辽宁营口港就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建设对建筑瓷砖需求量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内各大陶瓷产区的不断兴起,建立本地区自己的陶瓷基地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立志到东北地区投资兴业的陶瓷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东北地区与彼时的国内各大产区相比存在着先天的不足——陶瓷砖用量最大的高岭土等资源品质不佳,而要解决该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运输。
于是,以福建闽清、福清、莆田等地为代表的闽商将建立陶瓷砖“东北基地”的目光落在了东北地区陶瓷砖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城市——营口。
“法库由立足发展陶瓷产业到成为今天的‘东北瓷都’这一过程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东北瓷都”商会会长、沈阳鑫凯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文金谈到营口失去东北陶瓷生产基地的机会,而法库陶瓷发展到今天的局面时感慨万千。
林文金介绍,作为“东北瓷都”商会会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他与营口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不止一次地探讨过在营口建设东北陶瓷生产基地的问题。营口作为港口城市,就发展建筑陶瓷产业来说,不论是外来原材料的输入还是对外陶瓷成品的输出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之处,但营口市政府对陶瓷产业在本地发展的意识不强,对此招商引资兴趣不大,最终导致了陶瓷园区在该地发展计划的流产。
据林文金表示,相比较而言,法库不具备港口城市的优势,但其用于陶瓷生产的粘土、高岭土等资源较为丰富;同时,法库县招商力度大,政府对企业服务、扶持力度大,可以说当地政府对陶瓷产业发展的诚意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这也使外来投资者深受感动。
说干就干,法库县发展陶瓷产业的决心非常坚定。
2001年,沈阳市法库经济开发区成立,区域面积108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9个村、人口2.1万人,耕地面积55557亩,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
2005年,法库在开发区园区发展中引入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源、资源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入驻园区,重点项目有铁法煤层气、非金属矿深加工、生态污水处理厂等。当年工业总产值13亿元,就业4500人,财政贡献4500万元。提前实现了“五年再建一个法库新财政”的目标。
2006年 东北瓷都地位初步确立,循环经济全面铺开。园区累计开工的各类陶瓷企业101户,开工生产线185条,工业总产值30.9亿元,就业8100人,财政贡献9000万元。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生产基地,被评选为“辽宁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开发区”。
2007年,法库县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陶瓷博览会”和“千人大会”,法库陶瓷产业集群被命名为“陶瓷产业集群国际合作基地”和“沈阳市十大城市名片”。西班牙陶瓷和新中源陶瓷落户开发区,提升了区域产业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法库陶瓷开始了从量到质的转变。
2008年,法库县新上项目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11亿元。世界500强企业雅高集团落户法库,法库宜必思酒店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园区引入了沈阳哈哈尼创意陶瓷有限公司。法库陶瓷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县域经济产业集群100强”。
2009年,法库县新开工项目35个,新上生产线27条,累计142户企业。工业总产值实现125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实现40亿元,财政收入实现3.3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13亿元。园区陶瓷产业被评为“2009第三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2010年,法库陶瓷产业集群生产各类建筑陶瓷4.2亿平方米,运输总量1971万吨。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亿元,招商引资完成50.1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亿元,税收实现2.8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亿元。9月20日,2010法库陶瓷博览交易会期间,法库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授予为“东北瓷都”、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东北亚建筑陶瓷产业基地”荣誉称号。
富有戏剧性的是,法库经济开发区第一家点火投产的陶瓷企业并非由闽商投资建设,2002年7月11日,由山东崔军集团投资建设的法库首家陶瓷企业沈龙瓷业有限公司的第一条陶瓷生产线竣工投产,拉开了库陶瓷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序幕。到目前为止,法库建筑陶瓷产业已发展成了闽资企业占企业总数量九成以上的局面。
“就我本人到法库投资的几年经历来看,法库政府的招商政策比较有延续性,虽然部分政策会随着时局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但整个服务理念还是很好地坚持下来了。”林文金表示,当前,支撑法库陶瓷产业发展的本地资源只能保证中低端陶瓷产品的供应。所以在未来,法库产区提升产品档次成为了摆在各企业面前的必然之路,虽然法库当地资源无法支撑其这一发展趋势,但在其周边300公里范围之内,除广东黑泥之外的各种原材料的供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硬伤明显
陶瓷产业是法库县的支柱产业,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02年第一家陶瓷企业入驻本地以来,政府对行业发展更是优惠措施不断。当前法库产区最大的优势之处就是主导产业清晰,配套较为完善、产业链条较长。陶瓷企业所在的“沈阳市法库经济开发区”内60%以上企业为陶瓷生产企业,产品涵盖建筑陶瓷、工业陶瓷、日用陶瓷、电瓷、艺术陶瓷、特种陶瓷、创意陶瓷等。
法库作为国内陶瓷砖产区之一,就陶瓷生产来说,其已建立了成熟的体系,产品优势也日益突出,然在品牌、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只有扎实的生产本领是不具备市场占有率的。
“法库陶瓷作为一个颇具规模的陶瓷产业集群,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销售区域较窄,一般企业都将东三省、蒙东、河北的‘泛东北’区域作为全部的销售市场;同时在这些市场,客户群主要以中低端为主,本区域内的中高端市场都被广东、华东品牌占据。”林文金表示,就法库产区的市场定位来说,理论上不管任何档次的需求都应当被法库陶瓷品牌占据,但由于某些产品档次、品种不全,这就为广东、华东甚至山东品牌占据本领域市场提供了便利。因此,未来丰富产品档次、品种,提升产品质量,创造属于本区域内的品牌成为了法库陶瓷的必由之路。
“法库陶瓷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要想获得进一步的提升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林文金用一句话概括出了法库陶瓷的整体现状。
目前,法库陶瓷产区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技术、管理人员队伍薄弱。就本行业来说,技术、管理人员队伍实力最强的区域毫无疑问在佛山,由于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实操性极强,远程、通信等手段无法解决实际难题,法库作为当前国内较为北端的产区,与佛山地理位置遥远,所以获得技术、管理经验的支持难度较大。而通过培养属于自己的技术、管理人才又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制约法库陶瓷发展的这一困境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很难扭转。
应对市场疲软:治标不治本
法库陶瓷发展十年,正值韶华时光,所取得之成就实属来之不易。然其先天不足亦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今年入夏以来,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及银根紧缩影响,国内陶瓷消费量严重下滑,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形势下,法库各陶瓷企业采取的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减产自救”、“减产保价”,避免恶性竞争;若有企业为了处理库存打“价格战”,东北瓷都商会及陶瓷开发区都会对其作出严肃处理。值得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违背减产的约定。”林文金说。
林文金表示,随着近年来行业严峻形势的日渐加剧,从2010年开始,法库陶瓷园区内的每一家陶瓷企业都在走产品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的道路,尤其是当前法库各企业的“明珠玉”、“布拉提”等产品质量都获得了全国认可。
总体而言,法库陶瓷的产品质量已经走上了不断提升的道路,未来本产区将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前行,目前也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了品牌化的征程。
陶瓷产业是法库县的支柱产业,陶瓷产业的兴衰决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所以法库县委县政府是实实在在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最为尽力的地方政府之一。2011年7月,法库县政府多位领导远赴日本为陶瓷产业的招商引资和法库陶瓷产品的出口攻关洽谈;在企业困难时期,法库县政府更是积极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诸多便利。
“东北瓷都”商会则承担起来安抚民心的重任,这其中最大的策略之一就是组织企业“减产自救”——对抛光砖生产线统一协议性地停产15天,避免了低价促销、消化库存的局面出现。林文金表示。
另类解困:走区域品牌化路线
事实证明,任何行业品牌化才是长远发展的根本。
不可否认,行业还有“价格战”,还有“同质化”,还有无品牌出口,还有在产品成本的节约上煞费苦心等做法,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这些做法,更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些方法对行业长远发展的不良后果。
于是,品牌化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方向。
于是,作为在全国陶瓷产业发展中起着引领潮流的积极作用“佛山陶瓷”成为了品牌化的榜样。
对于广大非佛山产区的陶瓷企业来说,实现产品的品牌化,到佛山成立营销中心,提升产品市场档次,立足佛山、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成为了不二之选。
但对于法库陶瓷来说,这条路却行不通。“按照法库的地理位置,起码在短期之内,这种模式不适合本地企业,当地企业也不会选择走这条路。”林文金表示,按照当前法库70余条建陶生产线的产能计算,要完全占领泛东北区域的市场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前法库陶瓷最大的任务并不是走向佛山、辐射全国、面向世界,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产品,抢回被广东、华东、山东等地产品在东北区域的中高端市场份额,完全“吃透”本区域市场。
林文金表示,现在在法库,企业本身在销售淡季更加注重了自身实力与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各企业更多地并没有将销售市场局限在泛东北地区,扩大销售半径成为了企业度过难关的方式之一,很多企业的渗花砖已经远销到了兰州、西安等地。
但是在未来,法库陶瓷产业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占领泛东北区域包括以往极少染指的高端市场在内的全部市场份额,未来的目标则是实现产业转型,逐步提高产品质量,走区域品牌化道路。(记者/刘婷)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