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根据史料的记载,淄博是中国最早的陶瓷工业地区之一。甚至有资料称,今淄博张店区早在公元前5500多年以前,就开始大量生产陶制用品。在《百度百科》的记载中,淄博的“雨点釉”曾闻名世界,影响了众多国家和地区陶瓷工艺的发展。
这些鲜有耳闻的陶瓷文化,在淄博的历史记载中,经常被大量介绍,成为当地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部分。而在当今淄博建筑陶瓷企业群体中,几乎从未被人提起和重视过。
同样,当地政府在产业整治和升级的规划中,在日常的政经交流中,也鲜有人士提出关于文化助推产业发展的思路。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古老陶瓷之都对文化优势的集体漠视。是新型工业发展利益驱动、目光短浅的不良现象。
江西景德镇,数千年陶瓷文明和工业文化,因为政府、社会、企业、民间等几乎“全民陶瓷人”的定位,建筑领域中以陶瓷命名的博物馆、陶艺村、交流与信息中心等比比皆是,参与陶瓷工业建设、享受陶瓷工业成果、传播陶瓷工业文化,似乎成了景德镇这个中小城市的唯一使命。我认为这是景德镇“千年瓷都”金字招牌之所以名震海内外的最重要原因。陶瓷或与陶瓷有关的各种行业,成为景德镇人生活的日常写照。
即使建筑陶瓷和佛山、淄博相比要略差一筹,景德镇的后发优势和潜力仍被普遍看好。
我们再来看看佛山。
佛山,南风古灶,500多年柴烧龙窑,陶瓷公仔畅销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此起彼伏,陶瓷文化和旅游景点的包装和传播声势浩大。东鹏陶瓷,建立于现代建陶工业基础之上,其品牌内涵却是发掘于古老的石湾陶瓷文化。
然而淄博给我们的印象却是这样的:政府投入巨资,大搞陶瓷博览交易会,广泛邀请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要求学校、企事业单位、职能部门必须组织人员参与开幕式,制造浩大的声势和场面。最终,整个展览会在开幕式结束的那一刻,人气急降,留给参展企业的却是曲终人散之后的凄凉气氛。
我们要知道,营销不是搭台唱戏。产业发展不是拔苗助长,我们需要的是底气和底蕴。底气,就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定位,清晰的发展目标和科学的战略规划,底蕴,就是我们的软优势,如陶瓷工业基础,陶瓷文化优势。这些,似乎是淄博建陶行业所未意识到的环节。
我不知道淄博是否有陶瓷博物馆?是否保存了陶瓷文化遗址?是否有陶瓷文化的交流平台?但我的确没有听说过他们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顺便声明一下,我并不是认为只有文化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但是淄博有现成的陶瓷文化底蕴,却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当地的建筑陶瓷企业是赤裸裸的低端生产和制造,对品牌的塑造和渠道建设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和整合,最终必将在各地产区的包围中逐步失去优势。
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划,未来两年,淄博仍将淘汰160条左右的建陶生产线,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合营等方式,整合资源,发展壮大。淘汰一批,转移一批,扶持一批的基本方向已经定调。那么,我们有多少可以在国内乃至在整个北方区域叫得响的品牌?有多少企业能拿出数千万元现金(一条生产线的建设和基础工程建设少说也要5000万元)去实现转移?有多少企业愿意合并重组,共谋发展?这是一个让淄博头疼的现实问题。因为当地企业,大多属于贴牌生产,规模小,真正的淄博原产地品牌陶瓷在市场上少之又少。
这些整体规模大而分散、个体规模小而不强、龙头企业品牌不力、行业文化贫瘠等众多因素,为淄博建陶产业的真正崛起和升级,带来了先天性障碍。
2007年8月,我在淄博产区走访时发现,很多企业和专卖店的广告牌都在品牌名称的后面刻意加上“括弧佛山(佛山)”的字样。殊不知,这是在给自己做品牌,还是在为佛山做宣传?
这些看上去不是历史文化,但转眼之后,它们都将被记载成为淄博建筑陶瓷工业的文化特征和发展模式。
2008年北京奥运举办前后,淄博陶瓷企业因为长时间停产而大伤元气,个别企业全年开工时间不足2个月。基于北京奥运形象的停产风波结束之后,本以为2009年会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最终却因为金融危机、外地产区的快速崛起而再度面临严峻考验。淄博建筑陶瓷近两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存着,当前更面临政府“关停转移”的产业整治风暴,未来的淄博建筑陶瓷,的确留有不详的预兆。
或许有人认为,坚持生产低价低质的农村砖,不怕没有出路。但是不要忘记,众多新兴产区的产品品质更好,价格优势也不差。此外,政府已经提出指导“意见”,对低端生产线要予以取缔。
至今,淄博依然难以摆脱“低端生产、误入展会经济误区”的印象。这句话是两天前张有卓教授跟我闲聊时说的。建筑陶瓷的展会经济,必定是佛山。因为这里具备产业氛围,品牌集群、珠三角的海洋文化、外向经济、广交会辐射效应等众多内外条件。
这些都是地域文化和产业文化经过多年积累而形成的资源优势。淄博的文化优势仍然停留在史料和书本中。对产业文化的漠视,其实仅仅是淄博陶企的病症之一,品牌的定位、资源整合的意识和决心、政府的引导、老板的开拓精神等等,似乎也尚显不足。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