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石湾瓦,甲天下,庞及海外之国。”石湾陶,景德瓷,概括了中国陶瓷业的精髓。与景德瓷不同的在于,一个是官窑,一个是民窑。石湾陶业始于何时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石湾先民已经开始烧制陶器。
汉代以后,由于商业逐渐发达,货币流通量大,铜多用于铸造钱币,铜质日用品大多被陶器替代,陶业于是得以兴盛,也带动了陶艺的长进,制陶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陶器走向市场成为商品。因此,石湾出现大型陶场的历史最晚可以上溯到唐朝。
位于石湾的陶师祖庙
○名片
陶师庙是石湾 “四大古迹”之一(另外三处是丰宁寺、莲峰书院、高庙),用来祭祀陶瓷师祖虞舜帝,它是石湾陶瓷史上最鼎盛时期的象征,是石湾标志性建筑,在陶瓷行业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此外,明清时建起来的陶师庙就像当时的一个陶瓷精品展览馆一样,收纳着当时陶瓷行业的精品,尤其是具有石湾特色的瓦脊公仔,名扬海内外,陶师庙更是制陶业辉煌成就的骄傲和标志。
○寻访
新建陶师庙塑有“瓦脊公仔”
本专题所重点介绍的陶师庙,建于明朝,但今已无存,唯一能现场寻访的,就是新建的陶师祖庙,其建筑分为“三进式”结构,在其三大殿以及各偏殿的瓦脊上,都塑有具佛山石湾传统艺术特色的“瓦脊公仔”。这些“瓦脊公仔”比较高大,比传统的造型要高出二到三倍,据称这样更轻易让人欣赏到“瓦脊公仔”的真面目。可是,穿过占地近20亩的陶师庙广场走进去,却很难找到感觉。据称,在1933年、1935年当时有两篇关于陶师庙的报道称,陶师庙前面一带场地宽广,绿树成荫,是陶工休憩的好去处。每日上午,说书的、唱戏的、卖鱼蔬果品、日用杂货、占卜算命的摊档摆满院前庙外。当地和外乡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形成热闹的墟市。“也许,现在的陶师庙让人遗憾的是既少了一些历史的沉淀,又缺乏现世的生气吧。
○始末
陶业兴盛,陶师庙应运而生
据了解,宋代是陶瓷业的鼎盛时期,窑场遍布全国,陶瓷业从内地向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扩展。当时官窑水道渐趋淤浅,汾江和东平河直通广州,于是陶瓷制品运往广州后出口非常便利,石湾一带又有陶泥岗沙,取材方便,于是石湾发展成为当时岭南重要的陶瓷制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东南亚。石湾陶艺中最富盛名的就是石湾公仔,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石湾的琉璃人物瓦脊是很多古建筑的装饰部分,被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香港大屿山以及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古建筑广泛使用。
据介绍,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庙,如此兴盛的制陶业当然也不例外。据佛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何炽垣介绍,石湾第一座陶师庙就建于南宋,约1273年,由躲避战乱从山西霍州逃难至石湾的窑工所建,这座陶师庙狭小,只有30平米。明代时,中原陶工大量迁到石湾后,石湾陶业兴旺发达起来,据记载,那时的石湾共有陶窑107座,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生产的陶器分为日用、艺术、园林、工业、葬用等五大类24个行业,之前的小陶师祖庙已不适应当时需要,各行陶工筹款兴建规模宏大的第二座陶师祖庙。据同治《南海县志》记载,第二座陶师庙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位于石湾莲子岗东麓,与莲峰书院和丰宁寺毗邻,长约70米,宽约50米,非常宏伟。陶师庙中供奉的是陶师虞舜帝。每年农历三月廿六和八月廿二为陶师诞,石湾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俗称“春秋二祭”。所有陶工参拜陶师像,祈求窑火兴旺,烧出精品。平时陶师祖庙内大多场地被划为铺位出租,成为陶工和市民经常活动和购物的场所,书院和陶师庙前面一带场地宽广,形成热闹墟市,是石湾六景之一的“莲峰昼市”。
陶师庙集纳陶瓷各行业精品
据记载,当年陶师祖庙占地广阔,庙前为花岗石地堂,庙为砖木结构,上盖绿玻璃瓦。总体格局保留着明代建筑的大规格和空间阔落的特点,经清代多次修葺,建筑物又带有浓厚本地明清时期庙宇式建筑的风格。庙宇主体建筑为三进,由山门、前殿和虞帝殿组成,陶师祖庙东西两侧的斋廊建筑向前凸出约5米,门面呈“凹”字形状,设门口五个,门前有大石狮一对。庙宇内分别供奉了“陶正宁封子先师”(陶正为掌陶职官名,宁逢子是古代著名两个陶正之一,是黄帝时的陶正),“唐代贤相宋璟先师”,虞帝坐像,其前面的红木神案上,还有供神诞出游活动用繁荣虞帝“行宫”坐像,另外还有“陶朱公(即“造缸先师”范)先师”坐像,关羽(武财神)坐像、“五显华光”(能降妖伏魔、陶业之保护神)坐像和另一神像。那时的陶师庙有如一个陶瓷精品展览馆,每年的陶师诞过后,制陶的各个行业都会把自己行业精心烧制的、最为优秀的陶制建筑装饰艺术品送到庙中装置,最典型的要算屋顶上的瓦脊公仔。此外,每进的屋顶上均有陶珠,其中中间的一进的瓦脊上有一颗直径约40厘米的红釉陶珠。
此后陶师庙又经清代嘉庆年间、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年间及民初1926年等多次重修扩建,越来越精美。其中1926年最后的一次大修扩建,是由罗积廷(石湾著名老中医罗惠良之侄,时任陶业横耳行主事)发起的,得到了澜石黎涌华侨巨商简照南以及“佛山莲华行车公司”的大力资助,除修葺、完善原有的主体建筑以外,还增加了花园及外围商铺等设置,功能更为齐全。化工机械厂1966年在这里办厂后,一直保留到70年代,今已无存。
如今新建的陶师庙坐落在石湾公园内,是2006年由广东省道教协会会长出资2800万建成,占地3100平方米。大殿的瓦脊上都保留了石湾传统艺术特色的“瓦脊公仔”。
○延伸
新建陶师庙仍有六大功效
如今虽然石湾公园重建了陶师庙,但是在石湾人的心目中,依然是明清时的陶师庙才是“正室”。重建后的陶师庙基本格局都和旧时陶师庙相似,但没当时的精致,虽然重建时邀请了陶瓷界的九位大师创作了“瓦脊公仔”,看起来也非常的精美,但是陶师庙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从当初的行业神祭祀,到如今财神、平安、幸福的各类崇拜,观音、关帝、王母等也都在陶师庙安营扎寨。陶师庙的重建,既是一种对于历史的崇敬和纪念,同时却也是现实结合当下的变更。重建后的陶师庙,尽管各界褒贬不一,但总还是留了一个影像给石湾人,尤其是后辈石湾人。佛山市博物馆的老馆长吴庭璋就认为陶师祖庙重建有六大功效:慰先辈以启后人,复景点以壮名城,立声威以动海外,添特色而旺旅游,强产业文化名城,聚人心和谐社会。
新建的陶师庙坐落在石湾公园内
○街谈
新建陶师庙人气不够旺
刘孟涵:原《陶城报》总编辑,现为石湾陶艺收藏家协会秘书长
石湾的陶师庙,是一座具有500年历史、象征着石湾陶瓷发展史及建筑发展史的建筑物,历来为人所颂,千百万个虞舜祖师的徒子徒孙无不以此为荣。但世事沧桑,陶师庙在日军侵华期间被推毁,只剩得一片颓垣败瓦。2006年新建的陶师庙,其实石湾人评价普遍不高。因为它既不是在原址重建,又不参照原来的陶师庙建造。不在原址重建当时是考虑到原址靠路,场地不够开阔。而当时也许是由于资金问题,在重建的过程中也偏移了原来的规划。最初,筹建方是雄心勃勃的,以为陶师庙建成后一定会游人如织,但实际上人气并不旺盛。
○争议
谈及被毁陶师庙,老陶工扼腕慨叹
陶师庙是石湾“四大古迹”之一,是石湾陶瓷史上最鼎盛时期的象征,是石湾标志性建筑,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巨大的影响力。陶师庙被毁之后数十年来,每当谈起该庙,老一辈的陶工们往往扼腕慨叹。事实上,该庙建筑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精美壮丽,为佛山所有手工行业祖师庙之最,历来被广大陶工视为制陶业辉煌成就的骄傲和标志。原来的江佛公路上,在陶师庙被毁数十年的情况下,仍然设有“陶师庙”的站名。2006年新建成的陶师庙,坐落在石湾公园里,一些人认为其已经不是老佛山心目中那个带有神圣色彩的地方了。
○访谈
作品入庙珍藏 成陶瓷艺人自豪
访谈人:何炽垣,佛陶集团退休干部,有“石湾通”之称,佛山市楹联学会会长、市陶瓷美术学会理事
名家作品齐集一庙
记者: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陶师庙有些什么转折点?在这过程中,陶师庙有些什么值得宣颂的事情
何炽垣:石湾第二座陶师庙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即1528年,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位于石湾莲子岗东麓,现在的莲峰书院旁侧(现在的化工机械厂)。它是一座占地千多平方米的明朝典型家庙格调的建筑物,三进一天阶,山墙镬耳结构,砌水磨青砖为墙,敷青麻石为地,黑漆山门,门口有两只威武的石狮子把守。门前有一个大草坪,明、清两代常在此“做大戏”(粤剧演出)。草坪边缘有一山谷(今已填平建厂),拾级而下有一眼古井,透澈见底,其味清甘,井旁嵌了一块石牌,其上刻有“嘉靖”字样,步上翠谷便是“三义通”古道(今化工陶瓷厂一带),街道两旁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店铺百许,茶居楼三间,形成闹市,这反映了当时陶业的兴旺。庙殿内雕梁画栋,装饰点缀有陶塑、木雕、砖雕、灰塑、壁画等等古代珍贵作品。当时,陶师庙还是石湾陶艺作品的展示场,墙上放着很多装饰作品,都是当时的名家制作。在每年的秋色汇演之后,地方都会精选一批群众喜爱的陶艺品放入陶师庙珍藏。因此当地的陶瓷艺人以自己的作品能放入陶师庙而自豪。
老石湾人对陶师庙有深厚感情
记者:旧的陶师庙为什么会被毁灭了呢?还有什么古迹留下来吗?
何炽垣:陶师庙是在1938年日本侵略军入侵石湾时被毁坏的。现在是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没有保留的了。如果真说有什么还遗留了下来,大概也只有石湾公园的南门的那一对石狮子。它原来是在陶师庙的前面(前门),后来搬到石湾第一间公园,即现在的石湾大酒店,大概1958年左右,后来这对狮子搬到现在的石湾公园的正门,再到现在的南门。
记者:后来怎么会想到重建陶师庙的?
何炽垣:陶师祖庙,名列石湾四大古迹之一,在陶瓷行业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我还记得,上世纪30年代陶师庙被毁前,我大概四五岁的样子,印象中的陶师庙是非常盛大辉煌的。在老一辈石湾人心目中,对陶师庙普遍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促成了政府重建陶师庙的想法。现在的陶师庙是2006年重建的,建筑的格局跟原来的陶师庙大致相同,只是现在的装饰更繁复了些,而印象中的陶师庙则更为雅致。还有就是,以前的陶师庙主要供奉的是陶师祖虞舜帝,两边也只有一些主要的神灵。现在却是满天神佛,什么观音、关帝、王母等都在陶师庙安营扎寨了。过去,陶师庙的运营是行业出资扶持,现在是靠卖香烛、做法事维持,现在的性能也改变了。
○题外
始祖崇拜与复古情结
中国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始祖。所谓始祖,即“第一人”也。本是“敬人”,而随着神话色彩的渲染,“人”逐渐成了“神”,乃至立庙祭祀。譬如石湾的陶师庙,便是用来祭祀陶瓷之祖的。
民间向来有祖先崇拜,祭祖是中国隆重的仪式与节日,这里面更多的是浸透一种族人血脉相连的情感,而始祖崇拜则趋向于一种精神寄托,此精神何谓?我认为是一种复古情结,即以“第一人”来作为复古的原始目标。看似这只是为了证明某行业、某领域历史之悠久,究其实,却是为了让此悠久历史及历史的源头,来为该行业、该领域染上“古”之光芒。
“人心不古”之类流传千古的俗话,至今亦长命不绝衰。我认为,这也是某些人偏向于保守的明证。保守者,看不到或假装没看到时代之进程,停留在昨日的美好记忆中,不可自拔,且因此而沾沾自喜,以为真理藏在过去,而非今天。所以,经济发展快速如今日之境地,复古仍是人们面对历史文物的基本伎俩。
可惜的是,复古之风,并没有为人们带来古代的精神浸染,更多的是表面功夫。凭借想象而“复古”,本身就是一种做梦之举。既然如此,倒不如干脆放弃复古的企图,直接面对当代、眼下、今日,让古物拥有新颜。或许,还能让传统文物焕发出异样的色彩。(阿斐)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