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重生。在烈火中新生的凤凰,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
展会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或者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高度,同时展会也为相关企业崭露头角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平台。
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托运往英国终于质压群芳,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世博会。159年之后,世博会来到了中国上海。这也是世博会第一次来到发展中国家,240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参与了此次盛会。上海世博会成了中国向世界展示综合实力的窗口。
4月的佛山陶博会已经结束,5月的广州工业展硝烟刚刚散尽。如今回过头来看,陶瓷行业内的诸多展会,也见证和助力了一批批优秀的陶瓷上下游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国外客商前来参观或采购,在推动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在去年的夹江陶瓷节中,夹江县县长罗渝与世界瓷都意大利费奥萨诺市副市长伯德兹尼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展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夹江陶瓷产业的发展,但这只是展会经济的短暂效应,夹江陶瓷发展还得从产业基础抓起。
陶瓷节是夹江陶瓷发展的里程碑
夹江举办的几次陶瓷节从性质上讲,类似于佛山的展会。只是夹江受其地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展会的规模、影响力上要弱一些。但是夹江举办的每一次陶瓷节,都是夹江陶瓷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陶瓷节在推动夹江陶瓷产业发展方面同样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1年夹江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陶瓷节,陶瓷节期间夹江县与中外客商共签约投资总额7.14亿元,购销协议合同资金2.088亿元;会外签约合同金额6.1亿元。陶瓷节开幕的第二天,在夹江县近2公里的范围内,就有14家陶瓷企业竣工点火。到2003年底,夹江陶瓷产值达到43亿元,成为西部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2004年,夹江举办了第二届国际陶瓷节。本届陶瓷节,夹江与国内外客商签定投资项目7个,投资总额14.35亿元人民币,签定陶瓷及相关产品贸易合同368个,合同总额25.53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夹江举行第三届陶瓷节的时候,夹江已经顺利实现“百亿陶瓷产业集群”的目标。在第四届夹江陶瓷节的时候,我们期望看到有更多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在夹江首发,意欲吸引西部市场的非夹江企业前来参展。
陶博会难觅夹江陶瓷身影
据了解,自从夹江两个企业撤销在佛山的陶瓷展厅以后,近三四年的时间,夹江再没有企业前来佛山陶博会参展。其主要的原因,是近三四年建陶生产基地在国内遍地开花,夹江陶瓷的销售半径被不断压缩。而夹江产区原有的天然气优势已经丧失殆尽,现在夹江的天然气最多只能满足夹江陶瓷企业30%-40%的生产需要。夹江陶瓷的主要销售市场已经退缩到四川、重庆,而江西、山东、湖北等产区的陶瓷产品还在不断地涌入成都、重庆。绝大多数夹江的陶瓷企业已经无力走出去,只能是死守大四川市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夹江陶瓷将面临更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无力拓展全国市场的情况下,参展佛山陶博会在夹江的陶瓷企业看来除了凑凑热闹和增加企业的营销成本之外,实在无益。
夹江陶瓷走的是规模扩张之路
2004年9月,夹江举行了第二届陶瓷节,也是在此次陶瓷节期间,中国建材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夹江“中国西部瓷都”称号。夹江陶瓷也成为全国四大传统建陶生产基地之一。在此后两三年的时间里,夹江陶瓷企业也一度高歌猛进,销售网络迅速向全国范围内延伸,北京、上海、武汉、西安、昆明等各大城市都有了夹江陶瓷的身影。这段时间可以算得上是夹江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数量突破100家,产能迅速扩张,销售红红火火。
但是,在夹江陶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潜藏了危机。2000年,新中源与夹江政府签订了投资协议。自此,四川新中源也成为了夹江陶瓷产业发展的引领者之一。夹江的陶瓷企业从产品生产、企业管理、营销手段都在向新中源看齐。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引进和改善相对容易一些,但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品牌意识的树立、品牌建设能力的锻造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夹江陶瓷的身影渐行渐远
夹江很多陶瓷企业的在扩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规模的扩张和量的提升,而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发展战略和明晰的品牌定位。企业往往忽视了管理、营销、文化等软实力的提升,很多企业是大而不强。夹江现在一年销售收入达几亿的本土企业有五六家,这些企业中每家都至少有四五个品牌。但是在这20多个品牌中,却没有一个强势的单一品牌,更找不出一个可以担当起夹江陶瓷品牌的引领者角色。
夹江陶瓷在发展之初借势佛山品牌迅速崛起,最大限度地占领了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忽视了“内功”修炼和自身品牌的的建设,缺乏发展后劲。按照夹江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夹江陶瓷及配套产业在去年的年销售收入已经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在终端销售市场,特别是在主要经营中高档产品的建材市场却难觅夹江本土陶瓷品牌的身影。例如,512建材市场和富森·美家居市场是成都最重要的传统中高端建材市场,作为普通消费者根本难以找到夹江陶瓷的身影。因为夹江陶瓷在这两个建材市场的门店本来就少,而且基本上都是打着佛山陶瓷的招牌。这两年也不断传出,一些地方的精品建材城拒绝夹江陶瓷品牌入驻。也正因为如此,夹江陶瓷的品牌建设迫在眉睫,也任重道远。
傍佛山品牌不是长久之计
在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时代,企业不需要品牌就可以轻轻松松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供大于求的状况下,低成本扩张之路无疑会举步维艰。也正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品牌的力量就越加的凸显出来。为什么夹江的企业会傍佛山的牌子,不敢亮自己的招牌?因为自己的招牌没有吸引力,或者自己的招牌是不大受市场欢迎的。
这两年,工商部门对于产品产地标识的管理逐渐严格,一些夹江陶瓷企业被迫在产品价签和包装上注明夹江产地。不过还是有一些夹江企业敢于铤而走险,仍然在包装上标识产地是佛山。或者店面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向消费者介绍说是佛山的产品。也因此,出现了这些品牌经销商被消费者投诉的现象。随着消费者权益意识的觉醒和工商执法部门对包装标识监管的严厉,夹江陶瓷企业“鱼目混珠”、傍佛山品牌的做法势必不能长久。
为了解企业标明产地对市场销售是否会产生不利影响,记者在成都市场对夹江陶瓷的经销商做了一个抽样调查。大多数经销商表示,标明产地在最初确实给销售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影响已经被慢慢地淡化。因为现在的消费者都比较理性,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产品的款式、花色和性价比。
现在有高安、淄博、晋江等产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本土陶瓷企业敢于做本土品牌(比如荣福建的腾达、湖南的金达雅、江西的太阳等),而且也在逐渐的走向全国市场。为什么夹江绝大多数的本土陶瓷企业就不敢堂而皇之地打出夹江旗号?而那些打着佛山旗号或者外国品牌旗号的品牌,我们也未见其就走出了大四川市场,进而实现全国布局的愿望。难道夹江陶瓷就真的不能有自己的本土品牌,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且在佛山陶瓷产业大转移的背景下,陶瓷产品的产地概念正在被逐渐弱化。
“凤凰涅槃”必须经历阵痛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重生。在烈火中涅槃新生的凤凰,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
“凤凰涅磐”的典故,寓意着不畏痛苦、义无返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同样,夹江的陶瓷产业也必须经受住产业升级转型的阵痛,才能变得更强、走的更远。
而夹江陶瓷目前也正须要经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夹江陶瓷面临一个“内外交困”的境地:外,四川周边省份新兴陶瓷生产基地已逐渐对夹江产区形成包围、夹击之势;内,产品成本优势不再、品牌影响力不足,夹江陶瓷的后院川渝市场正在被其他产区企业蚕食。如果不奋起突围,三五年之后夹江陶瓷应该往哪里销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夹江政府正在进行对夹江的陶瓷产业升级进行战略上的谋划,夹江的陶瓷企业特别是领军陶瓷企业势必会担负起夹江陶瓷品牌突围之重任。一个产区的区域品牌需要有一批优秀的企业、优秀的品牌来支撑。夹江的陶瓷企业,谁可担当起夹江陶瓷品牌突围的急先锋?
夹江某本土大型陶瓷企业的销售负责人曾表示过,不因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增加,而削弱产品竞争力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品牌。夹江陶瓷目前走不出盆地,正说明夹江陶瓷在品牌上的缺失。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