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平:更着眼于企业的十年以后

来源:《陶城报》 2011-05-30
阅读量:1896

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黄建平 

    记者:首先要恭喜马可波罗拿到新锐榜的“金土奖”,这也是对马可波罗行业地位的再次认定。但业内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马可波罗如今的重心更多地放到了营销这一块,对于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反而有所削弱,您对此如何评价?

    黄建平:这个说法并不全面,跟我们实际的状况不太相符,但我们会把它当作是一个鞭策或鼓励。唯美的确非常重视做市场,这是我们企业一贯以来的传统,一直以来必须坚持的东西。一个不重视市场的品牌或者企业是不可能持续地健康成长的。每个企业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东西都会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做大店、投放广告,这些外在的东西是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说到重视市场,不单在形的方面,还有非常多系统的东西,只是不同时期做不同的事情,让外人所感受的力度不一样而已。

    作为企业,外界最直观的就是它的产品。可能是有人觉得我们有段时间没有新的东西推出来,误以为我们的创新力度弱了。但什么叫做产品的创新?我认为分两种,一个是新品类的诞生,比如说6年以前,我们推出瓷质釉面砖“E时代”,将仿古砖的吸水率指标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一种全新的品类,那么这个时候,您会感觉到这种创新很强势。当这个新品类推出之后,往里面增加新花色,又是一个不同的阶段,一个丰富的过程。当然,发展一段时间后,还要做减法,把一些历史上的花色品种,再淘汰或者作补充。而在这样一个量变阶段的时候,就会让人误以为没有新东西出来。比如说抛光砖,在微粉的平台上也好,在多管布料的平台上也罢,技术都已经成熟,只能在花色上进行变化。称得上带革命性的品类,不是每年都有的,它只会三五年出现一次。这才是行业的常态。

    记者:这是否说明了两点问题:第一,唯美的产品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第二,唯美从品质的控制到技术研发,基本上已经成了体系,超越了纯粹的产品主导的阶段?

    黄建平:这么理解也可以。下一步的新产品,必然建立在新的工艺或者新的设备革命上,比如喷墨打印机的应用,就会推动一个新的周期。此外,唯美确实已经不是处在拿单项冠军的阶段,要考虑一个全面的系统,我们的产品线很长,涵盖了方方面面,然后要不断地完善、补充。我们现在的样品,3千平方米的店都装不下,这是不正常的,加上现在租金又很贵,所以我们不仅要创新还要学会做减法,在加东西的时候还要拿掉一些东西。而一些新锐品牌,在一亿到三亿的企业发展阶段时,就是不断往里面装东西,所以这时您会感觉到它会有很多新的东西。而唯美现阶段是一个全面去检视如何形成一个最有效的系统能力的时候,所以要对产品、渠道等体系方面做淘汰整合,必然要做减法。

    记者:我感觉,陶瓷行业的盈利模式纯粹是靠一个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出。而每个厂家开发的新产品,所领先的优势都只能维持一年到两年,然后所有厂家都跟进,最后大家都没有钱赚了,您觉得这种增长的模式是否合理,能否调整?

    黄建平:首先,它既然存在,就不能说它不合理,认为它不合理,就等于不承认这个市场的规律,那企业肯定不能获得成长。中国的建陶市场,是以零售和家装为主导,特点就是变化快、跟进快、模仿快、淘汰快。产生这个规律的根本原因是:第一,消费者喜新厌旧。第二,经销商必须卖新的东西才能赚钱,因为同质化的东西,价格透明度高,利润薄。这两个最根本的原因构成这个市场的准则,就是淘汰周期很快,对产业链末端的制造商来说,只能疲于奔命地不断地推出所谓新的东西。中国陶瓷行业跟意大利、西班牙同行不一样,他们的开发周期基本上是一年一次,但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折腾,这个是由我国市场所决定的。如果说要改变,则要工装市场成熟,精装修时代来临。

    记者:那么您对于这个精装修房的发展趋势怎么看?房地产商要货量大,可选择的陶瓷品牌多,这样是否会压缩陶瓷企业的议价能力呢?

    黄建平:欧美市场没有中国如此多的建材市场,商店的面积也不是很大,零售主要是卖给那些二手房、三手房、四手房作为局部翻新用的,绝大部分产品走工装渠道。工装市场的特点就是批量大、稳定、花色少,当工装市场成为瓷砖消费的主流的时候,那么我们整个行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规律就会发生变化。陶瓷企业直接卖给房地产商的价格一定会比卖给经销商的价格低,但是最终利润未必会低,因为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比较容易组织,所以生产成本、物流成本会更低。

    记者后记

    跟黄建平见面的时候,我的状态并不是非常好。

    无论是谁,凌晨4点才疲惫地爬上床,然后早上8点又要跳起来,在路上摇晃2个小时,状态估计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更何况,在两次参加新锐榜的论坛上,黄建平都惜字如金,怎么看都不是一个有着强烈倾述欲望的人。

    但事实证明,无论是我对于自己的估计,还是对于黄建平的推测,通通都错了。

    从上午10点半,到下午2点半,我们在一起整整聊了4个小时。“我本来只是想用笔记下一些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的,但后面发现几乎每句话都应当写下来,我的手都累酸了。”和我一同前往的同事如此“抱怨”道,但说这个话时,眼睛里面掩盖不住的是敬佩和敬仰之情。

    说实话,黄建平的坦诚态度不但超乎了我的意料,也让唯美陪同的工作人员为之诧异,“很多信息我们都还是第一次听说呢。”在此,也要感谢所有对于陶城报的工作给予支持和信任的朋友们,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让我倍觉这个让我疲于奔命的工作有了些许亮色。

    黄建平说话语速不快,在通篇对话中,都很少用到“我”,而是频繁的用到“我们”。而且每每讨论某个话题时,都不会立即给予定性的评论,而是首先承认,所有的存在都是具有其必然合理性的。和他对话,颇有手谈棋秤之感,绵软而浑厚,其着子用意已在数招之后,难以分辨其起承转合。

    “我不敢奢谈什么智慧,我们一直都是诚惶诚恐,一直都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一直都保持着这种很强的求生欲望”。这样的火候,真正刚刚好啊。 

责任编辑:罗丽明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