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理性看待经销商“私奔”现象

来源:《中国陶瓷》 2011-05-24
阅读量:1226

    “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王琴私奔了。感谢大家多年的关怀和帮助,祝大家幸福!没法面对大家的期盼和信任,也没法和大家解释,也不好意思,故不告而别。叩请宽恕!功权鞠躬”。5月16日深夜23点21分,鼎晖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及创始人之一的王功权,这位在别人眼里是成功人士的人,写了一条私奔的微博,顿时引起无数网友关注。而就在王功权宣布私奔的前一天晚上,还在其微博上发表了一首原创的《私奔之歌》,“总是春心对风语,最恨人间累功名。谁见金银成山传万代?千古只贵一片情!朗月清空,星光伴我,往事如烟挥手行。痴情傲金,荣华若土,笑揖红尘舞长空!”

    自古以来,私奔就为人们道德所不齿,而将私奔做到如此高调,甚至在社会上引发一种“私奔体”的现象,王功权可谓第一人!此事一出,有弹有赞。笔者不想探究王功权私奔行为的根源和目的,只是想借这一行为,反思中国卫浴行业的一些现象。

    在企业庞大的人员队伍中,有一支特别的战斗部队,那就是分派到全国各地进行市场开拓的业务经理们。这是一支功勋卓著的队伍,但同时也是一个隐藏着的炸药桶。在陶瓷卫浴行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一个营销总监带着手下的一支队伍离开时,他原来服务的那个品牌就一落千丈了。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该品牌的经销商和那支营销队伍“私奔”了。

    “私奔”的根源,是利益的诱惑,也有人格的魅力。对于商家而言,经营的目的就是利润,在取得同等利润甚至更多利润的情况下,自然选择新的合作伙伴。而一些早有谋算的业务人员,在新品牌到位之前,就已经暗示甚至明示商家对旧品牌停止进货,清理库存,备好力量迎接新品牌了。对于业务人员来说,取得即时业绩,无论是对新老板还是对自己来说,都是莫大的好处。于是,当业务人员放出巨大的利益诱惑时,部分不明真相的商家就上钩了。

    “私奔”好不好?对于企业老板来说,肯定不好。因为这样直接危害了企业的营销渠道;对于商家来说,其实也不好,因为这样使自己经营的品牌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对于营销总监来说,长远也不好,在业内的名声逐渐变臭;对于业务人员来说,可谓顾此失彼,赢得小利,失去大益。

    那么,如何防止商家和业务人员的“私奔”呢?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科学的渠道管理制度和人员管理模式,不为眼前一时的业绩所动,更看中品牌长远的发展。另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督。现在陶瓷卫浴企业习惯每个月都将业务人员召集回来进行培训,但是对于业务人员在市场上行为的监督,无论是日报制度还是后台服务客户的方式,都必须存在而且增强。当然,最能够防止商家和业务人员“私奔”行为的,还是企业强大的品牌能力。当企业的品牌成为消费者众口称赞的品牌之时,无论业务人员如何诱惑,想必商家都不会再“私奔”了! (文/王小锋

责任编辑:张芙蓉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了解更多请移步微信公众号
0条评论
相关推荐资讯
海报
中陶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