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近一年半的时间,国内包括异地搬迁、新陶瓷产区建厂、扩建等在内的窑炉新建数量,大大小小超过1000多条,佛山市内几大著名窑炉承建商业务繁忙,应接不暇。2011年的窑炉市场,也有牛市延续效应。
窑炉建成后,运行情况如何?往往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跟踪修正,于是出现了下面几种情况:
一是不达标达产,勉强验收。笔者比喻为缺乏捡麦穗的人:麦田丰收后,大量的劳动力去抢收,抢收过后,身后丢了不少散落的麦穗,小时候经常是五、六年级的学生,把这些丢失的麦穗从成片成片收割过的麦田里捡回来,那时候十来天也能捡回一大堆,在操场上放好大一片地方。1000条标准的窑炉,如果比喻作1000个麦穗,不达标达产的可能有400条,由于时间紧迫,不达标达产也投入使用了。怎么办?回手来个“捡麦穗”动作吧。
二是“改裤子”效应比较突出:我们到商场买一条裤子,99%的消费者可能都要面临把“标准裤子”修改为适合我们腰围、臀部、裤长的“个性化裤子”,裤长剪短是最常见的,收窄腰围也不少,个别肥胖的裆部也要修改才好。“合同窑炉”建好后,使用后往往不尽人意,于是修改的地方就来了:窑前大量的底枪用不上,关闭弃用,白白浪费了;高温带枪布得的数量又不够,又要加密;窑炉正压、零压、负压在图纸上划分得挺好,实际使用后分界点必须调整,于是窑顶的挡火板、挡风板位置必须“动手术”重新开膛破肚修改;时有窑内温差大,造成色差的,还得在喷枪上想办法。总之,“合同窑炉”修改为适应陶瓷工艺要求的合原文转载于华夏陶瓷网适的“个性化窑炉”,是非常必须的一个过程。现在业内主要问题是不重视。
三是“改嫁”情况时有发生:窑炉修建时,定位生产某种砖;等承建完成后,市场发生变化,一看另外一种砖好卖,于是要求窑炉承建商建好的窑炉能生产另外的砖。这种市场“急转弯”的情况,在厂家也是无奈,而承建商就傻眼了:大修改!
佳窑企业,除了做窑炉市场大规模的承建窑炉任务以外,程昭华总经理分析了整个窑炉市场,认为我国窑炉“修改”市场也非常广大,很多窑炉建成后,不适应陶瓷专业生产或者个性化生产,而窑炉承建商对陶瓷工艺或者配方也是不甚了了,缺乏相应的“工程语言”对话,结果造成高能耗者有之,不达标者勉强使用者有之,有时候一种砖坯缺陷关系烧成和工艺两方面、扯皮不清有之。大量的窑炉“带病”生存,带病运转。而且,这种“病”是“基因病”、“结构病”。
所以我赞美程总他们的工作———如果把我国国内每条窑炉,都进行适用性二次修改或者改造,也许整个行业的能耗能大大降低;也许窑炉的产能能有效提高;也许产品的性能能大大改善。我开玩笑说,程总是懂得三种“工程语言”的人:陶瓷工艺与配方技术,热工窑炉设计与建造技术,窑炉实际使用调节技术。我国陶瓷墙地砖和窑炉制造使用实践中,懂得这三种工程语言的综合型人才不多,能达到“达人”级别或者“大师”级别的,在我所认识的人中寥寥无几,李汝湘是一个,程昭华是一个。当然,本人孤陋寡闻,也许仍然有不少,只是缺乏发现。
愿行业多些这种综合型人才,他们的工作是我们行业的幸运。(文/乔富东 )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