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陶瓷卫浴等建材行业今年开年的总体局面不是很好,企业、商家都弥漫着消极的气氛。探究行业不景气的原因,其表象是房地产市场低迷、企业竞争激烈,实质却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小部分利益集团分走了大部分“蛋糕”。房地产调控喊了很久,但却难见实效。实际上,不达目的则已,调控要达目的,就要调掉这小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真正还富于民。否则,只能是作秀。
(一)
有一篇以八十年代初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内容大意是一个县城菜场里,某个有管理市场职能的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以一张十元钞票到处买“霸王菜”,我们暂以网络惯例,称之为“十元哥”。这位“十元哥”每天拿着一张十元钱的钞票到这家买买白菜,那家买买猪肉,每次买完,就假装把钞票递过去,不论卖菜还是卖肉的,都把他的钱推回来并说:“哟,这么大,没零钱找,下回吧……”卖菜的人都惧惮他手中的权力,不敢给他找开。
这篇小说无论是杜撰还是真有其事,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那时物价极低,十元钱就是大票子;二是当时的“十元哥”及其背后的职能部门,与现在的“十元哥”及其背后的职能部门,在获取利益的手法和规模上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用相距千里形容完全不为过。
“一日千里”除了可以形容科技、千里马之外,还可以用来形容物价、房价。
从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人们对经济发展与个人收入的一个普遍而深刻的印象是:物价飞涨的速度始终超过收入。“什么都涨,就是工资没涨”成为共识。
所有买菜的人都知道,现在带100元钱出门,不管是上菜市场还是超市,一圈转下来,基本上钱就没有了。
但是,菜始终是菜,白菜和猪肉在广州和在贵州的一个县城,价格差别不会很大,住在哪里都差不多。但是,如果按房价来算,以有没有房子、房价如何作为衡量标准的话,生活在贵州某个小县城的人可能“幸福感”要强过生活在广州的人。
据笔者的调查,以贵州省平坝县为例,该县县城一手商品房的均价目前是每平方米2200元;该县城某效益不错的央企员工人均月收入为2000元左右。即一名员工一个月的收入能买0.9平方米商品房,该员工在县城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排除收入增加因素,他不吃不喝需要110个月的收入,即差不多10年才能买起房;如果他每月正常的生活开支占去月收入的1/3,用于购房的占2/3,那么需要165个月,即13.7年;如果以一半的收入,则需要18.3年;而如果只用1/3收入来买房,则需要27.7年。假如这名员工不“啃老”,以首付和按揭购房,那这个总房价还要增加,其用于购房的收入年限会增加到20年、30年甚至更多。
据非权威机构的调查,广州去年人均月收入为4750元(实际上,在此收入线以下的占不少比例),广州国土局公布的去年广州一手房均价为14406元,以此计算,一个在广州生活的人,以现有收入计,按照每月100%收入、2/3收入、1/2收入、1/3收入用于购买100平方米的房子,分别需要25.2年、42年、50.5年、76.5年。这还不算银行利息。
看看以上两个城市,不论是房价和收入有怎样的差距,一个人工作一辈子基本上就是在为房子打工,甚至打一辈子工也买不起一套房子。这样的房价很难找到其合理性。
最多数量的普通消费者买不起房子,与之关联度最密切的建材行业如何兴旺?
(二)
据媒体最新报道,今年又有个别陶瓷卫浴行业的实力企业进入房地产行业。
房地产能赚钱,首先当然是因为这是人生活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作为占去普通人一生最大的支出,房子正成为生命的主角。于是,无形之中,我们都把有一座房当作人生最重要的理想,把拥有一座房子当作生命的航标。
但这些其实都不是房地产能够赚钱的主要原因,房地产商能赚钱的主要原因是其在帮助“十元哥”背后的利益集团获得巨大利益的时候成为利益同盟。
实际上,作为生活必不可少的房子,已经成为“十元哥”其背后的利益集团攫取社会财富的主要工具,而且这种攫取是一种透支性的攫取,即将全社会成员(这其中主要是数量占据绝大部分比例的工薪层)未来10年甚至20年、30年的预期收入通过高昂的房价收刮一空。
在缺少现代工具的年代,很多时候要借助畜力,如用驴推磨。主人为了驴能不断向前走,有时会在驴的前面挂一把草,驴为了要吃到这把草,便会不断拉着磨转。在房价高企的年代,普通的购房者其实就是一头驴,房子就是前面那一把草。
这种对“草“的追逐关系到找女朋友、结婚、生儿育女,关系到成功、幸福、荣耀等等,仿佛就在不远,但是很难追到。等到追到的时候,估计也就是卸磨杀驴的时候。
在逐“草”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可能会获得成功,但是更多的人只能终其一生成为房奴,甚至终身都是“蜗牛”。“幸福感”一词只会在所谓的“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调查中出现,或者,被幸福一下。
拥有房子已经被用来作为分开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的界限,被背书上“成功”二字。那些无房的人,或者会慨叹自己的命运的无奈,而那些有房的,却要将终身的辛劳献给房子——其实不是献给房子,是献给那些将房价推得如此之高,在高房价中获取利益的一小撮利益集团。
在现有房价与收入的巨大差距之间,大部分人不可能获得“成功”,而没有基本住房条件的社会不可能是幸福的社会,大部分人买不起房的社会也很难谈什么和谐。
退一步,其实很多人在种种原因下,如“啃老”、银行“帮助”创造条件贷款等,都会买房。但是付出了一生大部分辛劳所得后,很难再有多的钱去购买其他产品,其结果是:在房地产一片繁荣的背后,是其他行业的萧条。即使是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陶瓷、卫浴、家具等也是同样。这也即是去年至今,虽然房地产成交量看似没有下降,但是相关联产业市场仍旧冷清的根本原因。
可以假设,假如没有如此高的房价,很多人的生存不会如此艰难。很多企业的生存也不会如此艰难。(文/张国安)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