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日前,欧盟对华陶瓷反倾销案传出最新消息:欧盟委员会将于近日拟决议对绝大多数来自中国的瓷砖征收高达73%的惩罚性临时性关税。实施临时性关税将从2011年3月18日起,至2011年9月17日间执行,2011年9月18日后将实施公布终裁结果。
一度为业界关注的欧盟反倾销案,中国陶瓷业将再次面对高额惩罚性关税的制裁。虽然会有3家参与应诉的企业获得单独税率,即东莞唯美、佛山新润成、山东雅迪,分别获得26.2%、35.5%、36.6%的单独税率,平均为32.2%。但对整个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业内人士称,可能会有15%的企业面临关闭,并将重创佛山陶瓷中的马骞克行业。
姑且不论贸易争端是否公平,仲裁结果是否公正,就陶瓷业本身而言,我们应该跳出单纯的事件本身,站在宏观大局的位置,用逆向思维和科学发展理念,多角度宽视角来反思频频光顾中国陶瓷业的反倾销案件。
出口企业资质、拥有自主进出口权利,使众多陶瓷卫浴企业可以随心所欲的自主出口产品,然而资质企业数量众多,形成了“窝里斗”,为争夺国际市场而不惜价格大战,各自为战,内耗增大,出口市场机制严重扭曲,无规范可言,无规矩可循,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良好局面,也无形中损害了绝大多数陶瓷企业的利益,损伤了中国陶瓷业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更令兄弟手足相残,外夷渔翁得利。
出口创汇政策误导了陶瓷企业。并非所赚外汇越多越好,我们用大量宝贵资源,消耗大量能源制成的“中国制造”,低价出口国际市场,靠走量换取可观的、不断贬值的美元,是积累财富还是流失财富?难怪有业界人士呼吁不能“贱卖国土”。行业协会正准备向国家提出申请,取消陶瓷行业的出口退税,目的就是敦促陶瓷企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进大国向强国的进程。
价格是陶瓷企业的法宝之一,无论是出口的价格竞争,还是国内的价格促销,陶瓷产品价格的规范和整肃也应有所考虑。我国陶瓷企业众多,但品牌知名度却差强人意,许多企业为国外企业和品牌“做嫁衣裳”。为抢占国际市场而自相残杀拼价格,恶性无序竞争激烈,反倾销事件的祸首是价格,而操纵者却是我们自己。不仅让国产陶瓷产品无缘高档市场,更屡屡受挫受损受伤受害。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多年来,我国出口陶瓷产品,由于没有品牌,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长期处于国际陶瓷产业链最低端,一直靠价格低廉取胜,占领市场,也由此招致反倾销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光顾。低廉价格不仅把环境污染和劳资问题留在了国内,把丰厚的利润空间拱手给了国外,更在国际贸易中屡遭碰壁。这种“两头不讨好”的状况,“前途无光亮”的发展,倒逼陶瓷企业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产品创新,提升科技含量,推进品牌建设,拓展国际高端市场,实现陶瓷企业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文/永平)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