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财政收入从5亿元增长到10亿元,高安只用了3年时间。据此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
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从一片荒坡到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高安也只用了3年。据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建陶主产区;
从全国“汽运之乡”,到创办省级货运专用车产业基地,据此由运输大市向汽运产业强市“华丽转身”。
这是高安进位赶超迈出的铿锵步伐。
高安市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项目建设强势推进,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市域经济高歌猛进,为“十一五”的落幕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2010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1.16亿元,同比增长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1亿元,同比增长37.4%;引进项目68个,合同签约资金68.7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4个。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高安,试图解读高安实现赶超发展的奥秘。
逆势突围,“草根”变“榕树”,扩张产业经济板块
一提到高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传统农业。高安的工业虽然有过辉煌,但因体制、市场等诸多因素,工业发展的步伐格外沉重。
高安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优势是什么?
高安的决策者经过调研、反思,深刻认识到,只有做产业,才能扩总量,迅速做大主导产业的有效办法就是选择最具高安特色、最具发展潜力、最能快速见效的产业重点培育。而高安的优势就是“草根经济”——建筑陶瓷和汽车运输。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末,高安出现过乡乡镇镇办瓷厂的盛况;90年代末期,运输业也呈现出“有路就有高安车”的壮观景象。
“突破口”找到了,发展方向明确啦。高安响亮提出:做大建筑陶瓷、汽车运输两大产业,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思路清晰,行动就格外果敢。
2007年3月,高安抓住“东陶西进、南陶北移”的发展机遇,在八景、新街、独城3镇交界的“金三角”地带,规划建设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
“做产业、成系统、可持续”,一种创新的理念融入基地建设。陶瓷基地基础设施、配套企业一应俱全,至2010年,基地引进建陶及配套企业98家,投产生产线72条,年产量4.5亿平方米。“草根经济”变成了“榕树效应”。“高安·中国陶瓷产业基地总部经济城”在大城奠基;“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正按“控制性扩量、结构性提质、有序性开发”的理念,引领全国陶瓷产区新发展。
作为全国汽车运输大市,高安拥有汽运公司320家,大型货车1.5万辆,信息服务网点500多家,产业相关从业人员15余万人。“按照‘提升物流层次、壮大贸易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服务体系’的要求,举全市之力,致力建设融货运专用车、零部件生产、挂车专用车改装、仓储物流、服务贸易于一体,江南最大、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货运专用车产业基地。”高安市主要领导告诉记者。
2010年7月,江西省货运专用车产业基地正式通过省发改委的批复。截至目前,基地规划已经完成,已有多个货运专用车项目签约,合同资金7.8亿元。汽运产业年上交税收已超亿元。高安,正由“汽车运输大市”加速度迈向“汽运产业强市”。
瓶颈突破,“输血”变“造血”,撬动资本运作杠杆
走进高安,记者看到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工业园区建设场景:国家级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江西货运专用车产业基地、创业工业园、大城·昌西文化产业园……
一个县级市,同时大手笔建设如此之多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钱从何而来?
办法是想出来的,路是闯出来的!
高安没有一味地伸手向银行借钱,没有*卖一寸储备土地,而是创新理念,转变财政支持方式,变“单向输血”为“多方造血”,撬动资本运作杠杆,打出一套“组合拳”:
“入股”。建陶基地兴建铁路专线和货场,第一期需要投资5.17亿元,高安市级财政根本无法筹措到这么多钱。于是,他们提出以铁路、货场用地作为49%的投资股份,其余由江西铁路投资集团筹措并控股。于是,用不到0.5亿元的资金获取了5.1亿元的投资总额。这种模式还运用在城建、水务、燃气、输变电等基础设施上,大大加快了建设的步伐。
“担保”。由财政筹措现金1100万元、以实物注资4000万元、吸收社会资金4900万元,成立全省首家上亿元的投资担保公司。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担保业务83笔,担保贷款4.3亿元,为资金紧张的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贴息”。出台财政贴息政策,支持汽运产业扩张发展。凡在高安境内上户的新车,按吨位进行奖励,奖励资金用于购车贷款贴息,迅速拉动了民间资金和获得银行贷款,形成了“车主+公司+银行+财政”的良性互动,推动了汽运产业的强势发展。
近5年,高安通过向上争资、招商引资、合作融资、激活民资等方式多方运作筹集资金100多亿元,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他们千方百计挤出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每年安排财政预算,除重点考虑民生、“三农”、教育科技及社会保障支出外,其他的尽量少安排或不安排。近几年,预算安排的公务费、业务费均实现零增长。市委、市政府还挤在一座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旧楼里办公。
“小钱办大事”,透视出高安决策者的智慧和眼光。
服务提升,“被动”变“主动”,彰显人文环境魅力
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人。
为把高安打造成为项目聚集的“洼地”,他们提出“服务也是生产力”的口号,作出“不让一个投资者在高安受半点委屈”的承诺。
怎样为产业发展服务?他们从转变干部作风入手,采取“倒逼”机制管理干部,推行“一线工作法”,促进项目建设。
每年初,他们对每一项工作尤其是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采取市里领导挂帅、倒逼机制推进、部门单位落实的建设措施,要求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服务,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在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实行“一月一督察、一季一调度、年终兑奖惩”的督查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个职能部门成为服务的“主力军”。
“有限投资,无限服务。”这是高安干部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许多客商都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在高安投资、追加投资。
针对当地用工紧张,市劳动就业局的干部,走重庆、进四川、跑湖南、奔湖北……举行一场场就业招聘会,为80多家企业招聘员工1.3万多人。
产业优势不断凸显,发展环境不断改善,让高安成为返乡创业的热土。
“家乡发展优势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选择回来。”汉唐高晶光电董事长黄少彬告诉记者。该公司原本设在深圳,2008年5月迁回高安,2009年10月,他又投资3亿元在高安工业园成立了第二家下属公司——新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如今,黄少彬的公司年产值超过5亿元,拥有员工1100多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LED显示屏销量做到了全国第三,并出口到德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返乡创业的风起云涌,推动了本土创业热潮,兰坊、石脑、建山等一批乡镇工业小区迅速崛起,成为拉动乡镇经济的“主引擎”。
赶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魄力。
站在新的起点,高安正朝着争创全省“十强县市”的目标阔步前行。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