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中国的需求与创造力正在影响全球经济。世界上几乎所有新兴市场(金砖几国)的经济提升都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崛起。然而在2006年的3月,中国的一个企业,却要依靠所谓的“洋品牌”、“洋马甲”来打动国人。假面揭穿后,全国人民喊打。
央视把一个反面现行留给了消费者,但是打过之后怎么样?中国的企业界,绝不只有一个欧典。
我认为,欧典应该活下来,而且它应该活得更好。它的存活对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消费者以及媒体都是一个警示———相伴着经济的崛起,应该是强势文化心态的建立,在中国经济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企业家都需要提升自己的“心理”品牌。
欧典的存活,将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别纪念。
活下来的欧典会时刻提醒媒体人,为什么一个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品牌谎言,在长达六年的时间中没有被揭穿?中国不能只有一个“央视”?也不能只有一个“3·15”?质疑是媒体从业者的第一要素,为公众提供高效的监督是媒体的责任。高效的监督需要媒体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就不会有大量的低档洋品牌,到中国变身高档;就不会将国外不入流的设计师,引入当大师供奉……
造假是极其不可原谅,但企业造假的短视行为背后的根源更值得我们反思。消费者是否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生产要素与生产地都在流转中。在上海松江等地,就聚集了大量来自海外的著名家具卫浴制造商,这些品牌无论在国内制造还是在国外制造,都从中国赚取了大量的利润。消费者心目中的“崇洋心理”导致“洋品牌”泛滥,为这些世界贴牌中国制造留下了巨大利润空间。这应该也是导致“欧典们”铤而走险的真正原因。
如果我们以前是担心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够好,那还情有可原,但是当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在中国制造的产品重新贴牌,以超过原价几倍的形象再重返制造地的时候,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当冤大头?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给予中国的产品足够的信任?
当然,支持中国品牌,前提是中国企业的自信心要先立起来。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