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资讯









陪着从老家赶来北京过年的长辈走亲访友,
不比上班轻松,腿酸,路走得多;嘴酸,到处寒暄一片,惊起一窝老树昏鸦———不过心情却很好,大谈大喝大吃,比上班自然要放松恣意得多。
当然,正像一些半吊子,二流子,靠谱不靠谱的专家所说的一样,不算悠长但也不短的假期带给人放松的同时也会给身体、精神许多不良反应,所谓假日副作用或假日综合征。我自然也有这种副作用,不过我感受到的这种副作用是“工作强迫症”所诱发的。
这个假日,串过的三套房子让人挺有想法。
先说第一套房子。户型是老式红砖筒子楼那种,客厅带着卧室,厕所挨着餐厅厨房,所谓户型就是把所有的功能空间尽量塞在一套房子里。说起装修,挺有意思,是那种上世纪80年代的“豪华装修”———木纹纸质贴面的吊顶,墙面上部全部是海面丝绸面的软包,下部是合成板材的墙包,墙壁上钉着塑料荷花头的壁灯。整个一乡村小镇的KTV包房。
别笑话,这种装修风格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至90年代初期都是非常“in”的,而且不是谁家都能装修得起的———所谓相当的有档次。
第二套房子,地点:大运村
第二套房子在大运村,小区属上世纪的高档小区,一水儿高高大大的塔楼。房子户型是有了,不过“90年代特征”非常明显———入门,长长的一个过道,过道这头是餐厅(一开入户门即是),过道两侧分别是厨房、卫生间、主卧、次卧、过道尽头是客厅。装修风格呢?最特征化的是塑料花式大吊灯,然后是阳台和客厅之间,也就是暖气片处的隔断式吧台(其还是多层搁物架呢,书本、花瓶、杂物均可大登其堂)。
第三套房子是去年才入住的
第三套房子是去年才入住的。户型最合理,落地窗,飘窗,过道明亮而线条丰富。
大吊顶很少,墙面简洁,漂亮的壁挂炉……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三个10年的流转,三套房子,三种不同的居住方式和装修思路,它们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它们的演变轨迹是如此清晰——真是有趣、有味——这个假期过得不白瞎,至少就咱干的这口家居工作来说。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